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是建构课程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就注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学者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有法,但无定法,促进“健康发展的评价”应该是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让学生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误区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
回首课堂,不少教师为了让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使学生在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下保持心理平衡,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和发展,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在一堂作文观摩课上就有过一段这样的例子:
你真棒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中秋之夜的景象。
(学生闭上眼睛,有的静思,有的摇头晃脑……)
生:漆黑的夜空,明月高悬,一阵微风吹过,白桦林里沙沙作响,叶子纷纷飘落,海面上荡起层层浪花。
师:(不假思索)你真棒!能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内容丰富。
(学生满脸笑容,欣喜地坐下,还不时朝周围同学瞧瞧。)
师:我相信还有很多同学的想象会更丰富的,谁来试试?
生:(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皎洁的月光洒遍整个院子,我们一家围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青蛙、小鸟、蝉儿为我们奏响了一曲自然交响乐。
师:棒极了!好一曲自然交响乐,说得好!
策略一:恰当为学生建构安全的心理环境
案例《你真棒》中不知是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还是教师根本没分析学生说的内容,错了还叫“棒”。鼓励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缺乏激励性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維的误区。案例《你真棒》应给予健康、正确的评价。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后,教师不如这样评价:你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语言生动,不过对照你说的想想,哪些内容与中秋之夜相矛盾?我期待着你独具慧眼的发现和更精彩的回答。这样的评价既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受到“安全”和“自由”,又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误区二:物质奖励过多,语言缺乏启发性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冷面孔少了,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并不尽意,请看语文课堂镜头:
镜头一: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费尽心思,一会儿奖红花,一会儿奖卡片。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手举得很高,学得很积极,教师充满信心。当奖品一件件落到学生手上时,有的摆弄着奖品,转向别人炫耀,得意忘形,哪里还听得进,没拿到奖品的同学也在失望中叹息,在别人的炫耀中嬉闹。
镜头二:教学《坐井观天》一文在品词赏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赏析。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无边无际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天空很大。我还知道用于大(地球、江、海、湖等)而无尽头的描写时,可以用上这个词。”有的说“我会读小鸟说的话,应该读出自豪、了不起的语气,”接着读了一遍。教师总是这样评价:“这是你的发现,真独特!”“你说得不错!”“你读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回答说“不”字,对回答确实精彩的让学生鼓掌或齐喊:“棒!棒!你真棒!”如果学生说或读得不够满意的,教师便说:“哪个相信自己会比他读得更好!”教师也会让学生互评,但学生只会说“好!”或“不好!”“读得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随声应和。
策略二: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从以上两个课堂教学的镜头看来,一是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课堂表面虽然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教师评价常用“真好!”“你真棒!”“真聪明”等单调的语言,让学生也不明白自己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二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如镜头二中,“你说得很不错!”“读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你独特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是无懈可击了吗?如当学生说“无边无际”用于大(地球、江、海、湖等)而无尽头的描写时,应强调用于类似家乡的西江、北京的长城、公路等等这些宽度有限制,长度无尽头的描写就不太合适。在肯定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纠正学生错误或补充不完全的回答,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可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课堂评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误区三:语言单一,直接否定
内容丰富的语文素材,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但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与作品中的人物相沟通,产生共鸣,可能会以自身的真切感受来体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会有人说:“太烫了,要是现在下雨该多好啊!”“太烫了,谁来救我!”这是富有人性的生命呼唤,教师冷冰冰地冲上一句:“谁会这样想的?”孩子的童真没了,灵感飞了,课堂的热情被冰冷的评价淹没了。
策略三:确立课堂评价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直面人性。面对学生本真、富有人性的回答,教师不能硬梆梆地挡回去,而是先肯定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生命的本能需求,再引导学生体会邱少云这个铁铮铮的英雄是否会与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一样呢?这一点化叩动学生心灵去寻找邱少云把部队安全、战斗的胜利置于生命之上的高尚品质下的心理活动,一下子把邱少云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跃于学生脑海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评价既没抹杀人性,又让学生感知了生命的光彩。
把课堂评价视为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的所谓客观判断和评定。比如,当学生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歇后语,教师给予评价:“你的歇后语用得很妙,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让学生接触这个点评时,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至少可以有两方面的价值:在理性分析上,认识到歇后语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言语表达上,积累了新的歇后语。由此可见,课堂评价既可以表现出过程性分析,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终结性评价,帮助被评价者整合学习所获,从更高层次对学习经验进行提升。课堂评价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相比,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通过判断、反诘、推论、延伸等评价特有的方式,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明辨是非,反思经验,综合认识,深刻思想。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了,不值得学习;有的说狐狸很“聪明”,从乌鸦一声不吭到开口说话,狐狸不断变换问候内容,改变语气,做事有恒心,值得学习。这个例子中,教师的评价,一是肯定学生与众不同;二是帮助学生提升,明确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三是生成新的问题“从乌鸦和狐狸身上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延伸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误区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
回首课堂,不少教师为了让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使学生在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下保持心理平衡,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和发展,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在一堂作文观摩课上就有过一段这样的例子:
你真棒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中秋之夜的景象。
(学生闭上眼睛,有的静思,有的摇头晃脑……)
生:漆黑的夜空,明月高悬,一阵微风吹过,白桦林里沙沙作响,叶子纷纷飘落,海面上荡起层层浪花。
师:(不假思索)你真棒!能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内容丰富。
(学生满脸笑容,欣喜地坐下,还不时朝周围同学瞧瞧。)
师:我相信还有很多同学的想象会更丰富的,谁来试试?
生:(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皎洁的月光洒遍整个院子,我们一家围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青蛙、小鸟、蝉儿为我们奏响了一曲自然交响乐。
师:棒极了!好一曲自然交响乐,说得好!
策略一:恰当为学生建构安全的心理环境
案例《你真棒》中不知是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还是教师根本没分析学生说的内容,错了还叫“棒”。鼓励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缺乏激励性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維的误区。案例《你真棒》应给予健康、正确的评价。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后,教师不如这样评价:你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语言生动,不过对照你说的想想,哪些内容与中秋之夜相矛盾?我期待着你独具慧眼的发现和更精彩的回答。这样的评价既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受到“安全”和“自由”,又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误区二:物质奖励过多,语言缺乏启发性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冷面孔少了,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并不尽意,请看语文课堂镜头:
镜头一: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费尽心思,一会儿奖红花,一会儿奖卡片。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手举得很高,学得很积极,教师充满信心。当奖品一件件落到学生手上时,有的摆弄着奖品,转向别人炫耀,得意忘形,哪里还听得进,没拿到奖品的同学也在失望中叹息,在别人的炫耀中嬉闹。
镜头二:教学《坐井观天》一文在品词赏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赏析。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无边无际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天空很大。我还知道用于大(地球、江、海、湖等)而无尽头的描写时,可以用上这个词。”有的说“我会读小鸟说的话,应该读出自豪、了不起的语气,”接着读了一遍。教师总是这样评价:“这是你的发现,真独特!”“你说得不错!”“你读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回答说“不”字,对回答确实精彩的让学生鼓掌或齐喊:“棒!棒!你真棒!”如果学生说或读得不够满意的,教师便说:“哪个相信自己会比他读得更好!”教师也会让学生互评,但学生只会说“好!”或“不好!”“读得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随声应和。
策略二: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从以上两个课堂教学的镜头看来,一是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课堂表面虽然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教师评价常用“真好!”“你真棒!”“真聪明”等单调的语言,让学生也不明白自己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二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如镜头二中,“你说得很不错!”“读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你独特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是无懈可击了吗?如当学生说“无边无际”用于大(地球、江、海、湖等)而无尽头的描写时,应强调用于类似家乡的西江、北京的长城、公路等等这些宽度有限制,长度无尽头的描写就不太合适。在肯定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纠正学生错误或补充不完全的回答,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可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课堂评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误区三:语言单一,直接否定
内容丰富的语文素材,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但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与作品中的人物相沟通,产生共鸣,可能会以自身的真切感受来体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会有人说:“太烫了,要是现在下雨该多好啊!”“太烫了,谁来救我!”这是富有人性的生命呼唤,教师冷冰冰地冲上一句:“谁会这样想的?”孩子的童真没了,灵感飞了,课堂的热情被冰冷的评价淹没了。
策略三:确立课堂评价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直面人性。面对学生本真、富有人性的回答,教师不能硬梆梆地挡回去,而是先肯定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生命的本能需求,再引导学生体会邱少云这个铁铮铮的英雄是否会与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一样呢?这一点化叩动学生心灵去寻找邱少云把部队安全、战斗的胜利置于生命之上的高尚品质下的心理活动,一下子把邱少云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跃于学生脑海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评价既没抹杀人性,又让学生感知了生命的光彩。
把课堂评价视为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的所谓客观判断和评定。比如,当学生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歇后语,教师给予评价:“你的歇后语用得很妙,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让学生接触这个点评时,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至少可以有两方面的价值:在理性分析上,认识到歇后语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言语表达上,积累了新的歇后语。由此可见,课堂评价既可以表现出过程性分析,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终结性评价,帮助被评价者整合学习所获,从更高层次对学习经验进行提升。课堂评价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相比,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通过判断、反诘、推论、延伸等评价特有的方式,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明辨是非,反思经验,综合认识,深刻思想。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了,不值得学习;有的说狐狸很“聪明”,从乌鸦一声不吭到开口说话,狐狸不断变换问候内容,改变语气,做事有恒心,值得学习。这个例子中,教师的评价,一是肯定学生与众不同;二是帮助学生提升,明确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三是生成新的问题“从乌鸦和狐狸身上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延伸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