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等。
一、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能力
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学会“自学”是一个重要方法。初中化学课本里不少章节,内容比较通俗易懂,由教师拟写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可以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自学提纲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和自学能力的训练,使激发起的求知欲能定向展开思维活动。
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解疑,互相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段落,对有些章节可展示有关图表、模型、实物,演示实验,以配合学生自学,对有些疑难问题,可采用个别与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法。这样,教师只需寥寥数语的点拨,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而观察是认识的窗口,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要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观察时从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实验后将生成的物质和实验前对比,有什么变化。同时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让学生做好有关的实验记录。例如:做镁条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只看镁条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的白光,其它现象就不注意观察了。学生的实验现象也就只停留到耀眼白光这一现象了。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前观察镁条颜色状态,实验中有哪些现象,通过这个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实验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了,再与实验前的镁条相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样学生不只是看到那一时刻的耀眼白光了。最后由学生来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在描述中有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师及时纠正。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做氢气燃烧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时即要观察火焰的颜色,同时还要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还让学生摸一摸烧杯的温度有何变化。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等)。同时也清楚了“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运用各个器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可以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与观察,实验推理和思维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加以理解深化,使之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实现。
在讲“物质溶解受哪些因素影响”一节时,首先让学生回想是日常生活经历中有关溶解的事例,说一说物质的溶解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有的同学说:食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说明溶解量与溶剂有关。有的同学说:加热会使糖溶解更多,说明温度对溶解量有影响。颗粒大溶解的量会少,颗粒小溶解的量会多,说明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量。我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经小组归纳:物质溶解量与颗粒大小无关,影响物质溶解量的因素有四个:溶质、溶剂水量的多少、温度,溶液是否饱和。由学生设计探究食盐溶解量多少的方案。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各组结果汇报后,老师说:大家在小组中分析一下为什么得出的物质溶解量的结果不一样。经学生相互质疑后,协商一致认为:物质溶解量受水的多少、温度、溶液是否饱和的影响。最后由老师总结:正如你们说的,不同物质溶解量的大小的比较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物质达到饱和时的质量才有可比性。也就是探究多种因素某一结果,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变量控制的方法。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想,看书上是怎样表示物质溶解量大小的。同学们看书后发现原来自己的设想与书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又有的学生提问:书中物质溶解度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还有“气体”“液体”与固体溶解度表示的方法不同?教师对同学们发现不断探究的精神给予了好评。在整个溶解度概念探究过程老师不是完全控制,也不是不管。给同学们思维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质疑、协商、讨论中不断得以升华。
例如:学生做二氧化碳气体制取实验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1、由小组同学书写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任务下达后,各组同学开始书写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每组同学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各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的小组学生书写出10多个化学方程式,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探究选择用哪个化学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也就是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提升。2、学生实验前小组同学讨论几个问题:①通过选择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选择哪些仪器,如何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③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些方法;④确定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最后学生根据桌面提供的仪器,连接仪器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再由学生去选择哪套适合制取二氧化碳,这是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实验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3、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比较哪组同学的实验完成最好。对学生的实验加以评价,达到实验目的。在实验中,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无限能力。每次实验课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极大,探索欲极强。下课还不愿意离开教室。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生必备的素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一、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能力
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学会“自学”是一个重要方法。初中化学课本里不少章节,内容比较通俗易懂,由教师拟写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可以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自学提纲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和自学能力的训练,使激发起的求知欲能定向展开思维活动。
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解疑,互相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段落,对有些章节可展示有关图表、模型、实物,演示实验,以配合学生自学,对有些疑难问题,可采用个别与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法。这样,教师只需寥寥数语的点拨,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而观察是认识的窗口,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要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观察时从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实验后将生成的物质和实验前对比,有什么变化。同时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让学生做好有关的实验记录。例如:做镁条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只看镁条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的白光,其它现象就不注意观察了。学生的实验现象也就只停留到耀眼白光这一现象了。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前观察镁条颜色状态,实验中有哪些现象,通过这个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实验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了,再与实验前的镁条相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样学生不只是看到那一时刻的耀眼白光了。最后由学生来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在描述中有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师及时纠正。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做氢气燃烧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时即要观察火焰的颜色,同时还要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还让学生摸一摸烧杯的温度有何变化。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等)。同时也清楚了“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运用各个器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可以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与观察,实验推理和思维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加以理解深化,使之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实现。
在讲“物质溶解受哪些因素影响”一节时,首先让学生回想是日常生活经历中有关溶解的事例,说一说物质的溶解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有的同学说:食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说明溶解量与溶剂有关。有的同学说:加热会使糖溶解更多,说明温度对溶解量有影响。颗粒大溶解的量会少,颗粒小溶解的量会多,说明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量。我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经小组归纳:物质溶解量与颗粒大小无关,影响物质溶解量的因素有四个:溶质、溶剂水量的多少、温度,溶液是否饱和。由学生设计探究食盐溶解量多少的方案。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各组结果汇报后,老师说:大家在小组中分析一下为什么得出的物质溶解量的结果不一样。经学生相互质疑后,协商一致认为:物质溶解量受水的多少、温度、溶液是否饱和的影响。最后由老师总结:正如你们说的,不同物质溶解量的大小的比较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物质达到饱和时的质量才有可比性。也就是探究多种因素某一结果,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变量控制的方法。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想,看书上是怎样表示物质溶解量大小的。同学们看书后发现原来自己的设想与书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又有的学生提问:书中物质溶解度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还有“气体”“液体”与固体溶解度表示的方法不同?教师对同学们发现不断探究的精神给予了好评。在整个溶解度概念探究过程老师不是完全控制,也不是不管。给同学们思维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质疑、协商、讨论中不断得以升华。
例如:学生做二氧化碳气体制取实验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1、由小组同学书写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任务下达后,各组同学开始书写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每组同学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各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的小组学生书写出10多个化学方程式,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探究选择用哪个化学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也就是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提升。2、学生实验前小组同学讨论几个问题:①通过选择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选择哪些仪器,如何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③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些方法;④确定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最后学生根据桌面提供的仪器,连接仪器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再由学生去选择哪套适合制取二氧化碳,这是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实验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3、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比较哪组同学的实验完成最好。对学生的实验加以评价,达到实验目的。在实验中,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无限能力。每次实验课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极大,探索欲极强。下课还不愿意离开教室。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生必备的素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