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四进拉萨,三过唐古拉山口,六出雀儿山,行程5万多公里,拍摄了两万多分钟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素材,经受了一次藏文化的洗礼。其中四位艺人,让我们难以忘怀。
被称为“国之瑰宝”的著名艺人扎巴老人,已在1986年离去了。他的一生,不仅因为说唱《格萨尔》史诗而辉煌,更重要的是他历尽沧桑,始终怀抱着一颗慈悲的心,忠诚于自己的生活和伟大的格萨尔父王!
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更是一位神奇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扎巴老人说唱的《格萨尔》史诗规模宏大、卷帙浩繁,情节生动形象,故事连贯完美,语言流畅幽默,艺人们公认:扎巴艺人才是雪域最优秀的说唱艺人。
扎巴老人自报能说唱包括大小宗共计43部、长达800万字左右的篇章,相当于40部荷马史诗。如果按汉文字数计算,比六部《红楼梦》加起来还要多。
而扎巴艺人本人居然是个一字不识的老人。
扎巴艺人从小就浪迹天涯,13岁时,这位刚刚展露出艺术天分的牧童,踏上了艰辛而荣耀的人生之路。流浪、说唱的生活,伴随他走遍了西藏的神山圣湖。1959年,在进军西藏筑路架桥的热潮中,扎巴成了一名正式的道班工人,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几经波折,西藏大学找到了扎巴老人,为彻底打消老人的顾虑,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自治区把扎巴老人全家11人的户口迁到了拉萨。从此,扎巴老人成了西藏大学的正式干部。
扎巴老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说唱《格萨尔》。在北京召开的国家四部委的表彰大会上,扎巴老人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在北京提出了一个小要求,希望能到动物园里看看老虎,因为格萨尔大王就是属虎的。
当扎巴老人一次看到三只老虎时,他像一个小孩那样的兴奋——藏族有个说法,一个人一次能见到三只老虎,是非常吉祥的事情。
1986年11月3日,扎巴老人有些不舒服,女儿白玛带他到了藏医院,大夫给老人检查后建议他住院治疗,老人不肯,说,我还急着说《格萨尔》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扎巴老人还在说唱录制独具特色的《巴嘎拉国王》,这一部很少有艺人会说唱。老人已经录了68盘磁带,将近收尾了。这天,老人录了一会后显得很疲惫,说唱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见老人坐在洒满阳光的卡垫上闭目养神,就悄悄退了出去。没想到,扎巴老人就这样悄然无声地走了。
扎巴艺人活了整整80岁。据百姓传说,他的出生伴随着一个美妙的故事:格萨尔王在征战途中,坐骑江噶佩布无意踩死了一只青蛙,格萨尔下马超度青蛙时,告诉他你来世就是我们的人,你要把岭国的故事讲给藏民听。
这只青蛙转世成了扎巴。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老人有一次对女儿白玛说:“我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我说唱了一辈子的《格萨尔》,我死时也许会在卡垫上,格萨尔大王会给我一个好的姿势,我的头骨上有个格萨尔大王的马蹄印,天葬时你们会看见,一定要保存好。”
老人的话应验了。他离开时盘腿端坐,双手放在怀里,面目安详,而那块珍稀的头骨由家人完好地珍藏着。
老人一共录制了998盘录音带,也就是998个小时。这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巨大财富。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向西流去的拉萨河泛动着金色的光芒,河谷两岸,人们已经开始收割青稞和小麦了。此时此刻,是辛劳了一年的农民最喜悦的时刻。每到这个季节,桑珠老人一定要回一趟老家墨竹工卡县。他很关心他地里的青稞,还要看看儿子和乡亲们在忙些什么,家里有没有什么好事情。在乡亲们的心里,桑珠老人是一个神一样的人。
桑珠一生以说唱《格萨尔》为生,他边走边唱,走遍了西藏大地,流浪了大半辈子,直到35岁才结婚。上世纪50年代末,他带着妻子从拉萨搬到墨竹工卡县,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直到他被请进了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据说,桑珠是在一场忽然的大雨中,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不知不觉睡着后得到“神授”的。桑珠回家,最高兴的要属周围的乡亲们,他们又能围拢着篝火,托着下巴,听到熟悉的《格萨尔》曲调飘扬在星空下。桑珠说唱时的特点,就是非常忌讳在说唱过程中受到干扰、或被人打断,他喜欢在开阔的草地、树下、山洞里等清静的地方,带上录音机和一块卡垫,进入到完全忘我的状态中,有时一唱就是一天,然后把录完的磁带交给《格萨尔》的研究机构。如此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在边走边唱中,桑珠學会了很多地区的方言。每到一处,他在说唱时尽量采用当地的方言,创造性地变换语汇、音调,这使他练就了一套驾驭语言的能力,成为说唱《格萨尔》史诗独特的一个艺人。
西藏自治区的北部,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藏语称为“羌塘”,意思是“藏北草原”。这里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牧区。
就在这块充满了《格萨尔》风物遗迹的草原上,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曲扎和玉梅。他们的家相隔仅仅几里路,中间流淌着一条奔涌的大河。
曲扎和玉梅都属于“托梦”艺人,他俩还是亲戚。这种地域和血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有着人文地理上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关联!
扎巴老人
被称为“国之瑰宝”的著名艺人扎巴老人,已在1986年离去了。他的一生,不仅因为说唱《格萨尔》史诗而辉煌,更重要的是他历尽沧桑,始终怀抱着一颗慈悲的心,忠诚于自己的生活和伟大的格萨尔父王!
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更是一位神奇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扎巴老人说唱的《格萨尔》史诗规模宏大、卷帙浩繁,情节生动形象,故事连贯完美,语言流畅幽默,艺人们公认:扎巴艺人才是雪域最优秀的说唱艺人。
扎巴老人自报能说唱包括大小宗共计43部、长达800万字左右的篇章,相当于40部荷马史诗。如果按汉文字数计算,比六部《红楼梦》加起来还要多。
而扎巴艺人本人居然是个一字不识的老人。
扎巴艺人从小就浪迹天涯,13岁时,这位刚刚展露出艺术天分的牧童,踏上了艰辛而荣耀的人生之路。流浪、说唱的生活,伴随他走遍了西藏的神山圣湖。1959年,在进军西藏筑路架桥的热潮中,扎巴成了一名正式的道班工人,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几经波折,西藏大学找到了扎巴老人,为彻底打消老人的顾虑,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自治区把扎巴老人全家11人的户口迁到了拉萨。从此,扎巴老人成了西藏大学的正式干部。
扎巴老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说唱《格萨尔》。在北京召开的国家四部委的表彰大会上,扎巴老人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在北京提出了一个小要求,希望能到动物园里看看老虎,因为格萨尔大王就是属虎的。
当扎巴老人一次看到三只老虎时,他像一个小孩那样的兴奋——藏族有个说法,一个人一次能见到三只老虎,是非常吉祥的事情。
1986年11月3日,扎巴老人有些不舒服,女儿白玛带他到了藏医院,大夫给老人检查后建议他住院治疗,老人不肯,说,我还急着说《格萨尔》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扎巴老人还在说唱录制独具特色的《巴嘎拉国王》,这一部很少有艺人会说唱。老人已经录了68盘磁带,将近收尾了。这天,老人录了一会后显得很疲惫,说唱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见老人坐在洒满阳光的卡垫上闭目养神,就悄悄退了出去。没想到,扎巴老人就这样悄然无声地走了。
扎巴艺人活了整整80岁。据百姓传说,他的出生伴随着一个美妙的故事:格萨尔王在征战途中,坐骑江噶佩布无意踩死了一只青蛙,格萨尔下马超度青蛙时,告诉他你来世就是我们的人,你要把岭国的故事讲给藏民听。
这只青蛙转世成了扎巴。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老人有一次对女儿白玛说:“我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我说唱了一辈子的《格萨尔》,我死时也许会在卡垫上,格萨尔大王会给我一个好的姿势,我的头骨上有个格萨尔大王的马蹄印,天葬时你们会看见,一定要保存好。”
老人的话应验了。他离开时盘腿端坐,双手放在怀里,面目安详,而那块珍稀的头骨由家人完好地珍藏着。
老人一共录制了998盘录音带,也就是998个小时。这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巨大财富。
桑珠老人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向西流去的拉萨河泛动着金色的光芒,河谷两岸,人们已经开始收割青稞和小麦了。此时此刻,是辛劳了一年的农民最喜悦的时刻。每到这个季节,桑珠老人一定要回一趟老家墨竹工卡县。他很关心他地里的青稞,还要看看儿子和乡亲们在忙些什么,家里有没有什么好事情。在乡亲们的心里,桑珠老人是一个神一样的人。
桑珠一生以说唱《格萨尔》为生,他边走边唱,走遍了西藏大地,流浪了大半辈子,直到35岁才结婚。上世纪50年代末,他带着妻子从拉萨搬到墨竹工卡县,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直到他被请进了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据说,桑珠是在一场忽然的大雨中,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不知不觉睡着后得到“神授”的。桑珠回家,最高兴的要属周围的乡亲们,他们又能围拢着篝火,托着下巴,听到熟悉的《格萨尔》曲调飘扬在星空下。桑珠说唱时的特点,就是非常忌讳在说唱过程中受到干扰、或被人打断,他喜欢在开阔的草地、树下、山洞里等清静的地方,带上录音机和一块卡垫,进入到完全忘我的状态中,有时一唱就是一天,然后把录完的磁带交给《格萨尔》的研究机构。如此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在边走边唱中,桑珠學会了很多地区的方言。每到一处,他在说唱时尽量采用当地的方言,创造性地变换语汇、音调,这使他练就了一套驾驭语言的能力,成为说唱《格萨尔》史诗独特的一个艺人。
曲扎与玉梅
西藏自治区的北部,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藏语称为“羌塘”,意思是“藏北草原”。这里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牧区。
就在这块充满了《格萨尔》风物遗迹的草原上,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曲扎和玉梅。他们的家相隔仅仅几里路,中间流淌着一条奔涌的大河。
曲扎和玉梅都属于“托梦”艺人,他俩还是亲戚。这种地域和血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有着人文地理上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