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理念实质上就是强调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维向相互交流,有效互动。
一、关注全体学生,实现师生平等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1、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
2、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3、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总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总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者。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强化沟通合作,实现生生积极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学生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结合“阅读提示”(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均等,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小组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三、优选互动方式,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目前,语文课堂的互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激活课堂最受教师的青睐。但是,如果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不顾讨论是否有实际意义和价值,都一概肯定这一形式,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争辨放任自流,不能作出适当而有效的调控、引导,这样的课堂虽然“活”了,但只是一种形式,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不要让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上,而应该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升情感价值,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的不仅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而且包括思想、情感的交流,让每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交流活动,在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中,在无心理负担与压力的环境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激活思维。
如有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就设计了一种别有情趣的换位整合互动版块,觉得对于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非常有效。我在指导学生讨论“树和鸟关系”时,放弃了传统教学中重在分析文章旨意、断词识句等老套方式上,而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一些资料,然后让他们根据资料去进行交流互动,在对话中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培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在交流互动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交流互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同时,这一互动方式也有效地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互相欣赏,学会了互助互励。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不仅张扬了个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离不开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科学的态度和火热的感情去发现、去浇灌、去融合、去创造更多的课堂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合作、探究、感知、发展,逐渐掌握和获得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
一、关注全体学生,实现师生平等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1、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
2、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3、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总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总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者。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强化沟通合作,实现生生积极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学生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结合“阅读提示”(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均等,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小组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三、优选互动方式,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目前,语文课堂的互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激活课堂最受教师的青睐。但是,如果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不顾讨论是否有实际意义和价值,都一概肯定这一形式,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争辨放任自流,不能作出适当而有效的调控、引导,这样的课堂虽然“活”了,但只是一种形式,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不要让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上,而应该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升情感价值,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的不仅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而且包括思想、情感的交流,让每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交流活动,在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中,在无心理负担与压力的环境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激活思维。
如有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就设计了一种别有情趣的换位整合互动版块,觉得对于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非常有效。我在指导学生讨论“树和鸟关系”时,放弃了传统教学中重在分析文章旨意、断词识句等老套方式上,而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一些资料,然后让他们根据资料去进行交流互动,在对话中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培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在交流互动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交流互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同时,这一互动方式也有效地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互相欣赏,学会了互助互励。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不仅张扬了个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离不开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科学的态度和火热的感情去发现、去浇灌、去融合、去创造更多的课堂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合作、探究、感知、发展,逐渐掌握和获得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