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注重知识增长的教育走向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就是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一般而言,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增长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比如: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已出现了许多心灵扭曲的学生,出现了许多漠视生命的行为,如在媒体上常报道的青少年“弑师案”“弑亲案”,以及自残、自杀和凶杀案等等(参见本书各章节)。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等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笔者的看法是: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若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而教育也应该从升学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型。如何更好地育人,是各级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引入生命教育则是现代教育在育人方面发展的重要趋势。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人的生命首先要生存,所以要有生存知识的教育,以引导人们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人的生命还要生活,所以要有生活的教育,引领人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生活;那么,人类“生命”自身呢?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有关生命的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所以,生命教育一方面是为广大学生构建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学生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从而获得“身心灵”的健康;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可以起到降低学生的自杀率、减少学生反生命行为的作用。
生命教育之所以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教育事业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虽然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美国一年级教室里往往有这样的标语:“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有终点的比赛”;而遍布在中国学校及家教中的口号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许多孩子沦为了“考试机器”,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天真、淳朴,也导致了许多孩子在巨大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痛感生命痛苦、生活乏味、人生无意义,于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厌倦生活,以致做出不珍惜生命的举动。这些形成了所谓“青少年生命的困顿”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以及社会性的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师素质的提升:既当“经师”又为“人师”
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推广,关键还在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更要让全体教师都要有生命教育的素质:即教师们既应该是“经师”——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师”——学生的生命导师。因为,生命教育强调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所以,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归结为一点即是:我们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这可能让许多教师不适应,要加强学习和培训。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生命导师”(人师),就必须努力地做到以下三点。
(一)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的教育,其实质是:教化过程需“润物无声”;培育过程则要“入灵无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看一个实例,观一段视频,讲一则故事,做一次活动等等,然后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讲述,互相分享。教师始终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做生命的教育一定要运用生命化的方法来进行。学生们知识的增长可以靠课堂教学来达到,而他们的生命品质则需要生命个体自我生长出来,外在的灌输、教导效果会很差。比如一个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诚信、要孝顺、要感恩、要服务社会等等,孩子们可以在考卷上答得非常完整,可以得一百分,因为有“百度”“谷歌”;但考出高分的孩子却未必能真正把这些道德与生命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品质,更难以“知行合一”地去做。所以,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式、引导性、参与性的活动,来让学生们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在互相启发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和德性的进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让学生们去反刍,去融会贯通。
(二)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每所学校都受到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生命教育就是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为,以成就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为目标。生命的独特性,使生命的成长亦有其独特性,在体制内的课堂中,如何完成生命的个性化成长呢?生命教育应该是以情化人、感人、育人,而非以势压人;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要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所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反省、讨论、共同找寻想法和信念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格、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自我认知力和人际亲和力等等。所以,生命教育是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课堂。
(三)生命教育课的设计及讲授,与别的学科不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体系出发,逐步列出概念、范畴、定义,通过解析内容、阐述学科历史、布置作业等来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从当前学生之生命困顿出发,找出学生在生活、生命、人生上遭遇了何种问题,根据问题来设计课程的讲授内容,不求体系的完整、各个概念的清晰,而是以解决生命困顿为指向,坚持分析问题入情入理、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引发共鸣,尤其注重引导学生要“知行合一”,使学生知道了就应该去实行,去做,去改变过去,迎接未来。
(此文节选自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郑晓江教授主编的《生命忧思录》的序。)
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就是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一般而言,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增长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比如: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已出现了许多心灵扭曲的学生,出现了许多漠视生命的行为,如在媒体上常报道的青少年“弑师案”“弑亲案”,以及自残、自杀和凶杀案等等(参见本书各章节)。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等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笔者的看法是: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若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而教育也应该从升学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型。如何更好地育人,是各级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引入生命教育则是现代教育在育人方面发展的重要趋势。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人的生命首先要生存,所以要有生存知识的教育,以引导人们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人的生命还要生活,所以要有生活的教育,引领人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生活;那么,人类“生命”自身呢?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有关生命的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所以,生命教育一方面是为广大学生构建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学生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从而获得“身心灵”的健康;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可以起到降低学生的自杀率、减少学生反生命行为的作用。
生命教育之所以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教育事业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虽然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美国一年级教室里往往有这样的标语:“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有终点的比赛”;而遍布在中国学校及家教中的口号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许多孩子沦为了“考试机器”,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天真、淳朴,也导致了许多孩子在巨大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痛感生命痛苦、生活乏味、人生无意义,于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厌倦生活,以致做出不珍惜生命的举动。这些形成了所谓“青少年生命的困顿”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以及社会性的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师素质的提升:既当“经师”又为“人师”
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推广,关键还在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更要让全体教师都要有生命教育的素质:即教师们既应该是“经师”——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师”——学生的生命导师。因为,生命教育强调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所以,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归结为一点即是:我们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这可能让许多教师不适应,要加强学习和培训。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生命导师”(人师),就必须努力地做到以下三点。
(一)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的教育,其实质是:教化过程需“润物无声”;培育过程则要“入灵无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看一个实例,观一段视频,讲一则故事,做一次活动等等,然后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讲述,互相分享。教师始终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做生命的教育一定要运用生命化的方法来进行。学生们知识的增长可以靠课堂教学来达到,而他们的生命品质则需要生命个体自我生长出来,外在的灌输、教导效果会很差。比如一个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诚信、要孝顺、要感恩、要服务社会等等,孩子们可以在考卷上答得非常完整,可以得一百分,因为有“百度”“谷歌”;但考出高分的孩子却未必能真正把这些道德与生命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品质,更难以“知行合一”地去做。所以,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式、引导性、参与性的活动,来让学生们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在互相启发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和德性的进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让学生们去反刍,去融会贯通。
(二)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每所学校都受到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生命教育就是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为,以成就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为目标。生命的独特性,使生命的成长亦有其独特性,在体制内的课堂中,如何完成生命的个性化成长呢?生命教育应该是以情化人、感人、育人,而非以势压人;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要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所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反省、讨论、共同找寻想法和信念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格、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自我认知力和人际亲和力等等。所以,生命教育是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课堂。
(三)生命教育课的设计及讲授,与别的学科不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体系出发,逐步列出概念、范畴、定义,通过解析内容、阐述学科历史、布置作业等来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从当前学生之生命困顿出发,找出学生在生活、生命、人生上遭遇了何种问题,根据问题来设计课程的讲授内容,不求体系的完整、各个概念的清晰,而是以解决生命困顿为指向,坚持分析问题入情入理、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引发共鸣,尤其注重引导学生要“知行合一”,使学生知道了就应该去实行,去做,去改变过去,迎接未来。
(此文节选自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郑晓江教授主编的《生命忧思录》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