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第一幕主要是士兵豪塞和卡门的出场和见面;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基调依旧停留在洒脱和富有活力的;第三幕,最经典的便是中心曲《斗牛士之歌》,凯旋式;第四幕,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班牙舞曲的喧闹中传播。
关键词:歌剧;声乐;对比
一、中西方歌剧的发展史
西方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歌剧不同于西方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诞生在西方的音乐史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到了18世纪后,歌剧内容逐渐在生活中取材,并在创作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形成了诙谐质朴的形式.后来,歌剧在法国得到改造,将多种舞步运用到歌剧的表演中,歌剧表演变得更加丰富立体.19世纪以后,各国的音乐大师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歌剧成为艺术作品的载体,音乐也更加通俗.现代的西方歌剧已经十分成熟,并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和音乐背景,成为西方的高雅艺术代表.中国的歌剧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的音乐剧作品主要和中国戏剧相结合,歌颂智慧、民主等精神.在30年代后,我国歌剧出现了多种发展趋势,有模拟西方的艺术创作,也有依照我国本土特色形成的作品。
二、中外歌剧发展史中的几点比较
(1)创作方式的比较。西方歌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巴洛克风格的作品《达芙妮》的诞生到古典主义阶段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再到浪漫主义时期人尽皆知的歌剧《卡门》,亦或是近代音乐作品《真理之力》等,这段时期的作品都是由作曲家为一个脚本创作谱曲.与西方歌剧相比,中国歌剧也经历了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先有曲后填词.例如引用戏曲或者民歌的曲调为基准,对其进行填词创作.或者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之上,加以改变后再进行填词.如歌剧《岳飞》、秧歌剧《夫妻识字》等作品.这些歌剧都是运用民间小调或戏曲进行改编,深受人们所喜爱.二是专门为剧本创作曲谱,例如我国的新歌剧《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行创作的剧本并为之谱曲.不仅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融入其中,而且吸收民间曲调,进行整合与创新,演绎成全新的作品.这对我国后来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作品.中国歌剧虽然经历了两个过程,但最终也同西方一样,发展为专门为一个剧本进行创作谱曲。
(2)内容题材的比较。①以神话、寓言为题材。西方歌剧的起源之作《达芙妮》,便是由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战胜巨蟒的故事所改编而成的.在此之后,西方的歌剧一般都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多根据希腊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创作,作品中也都是神来拯救世人.在意大利的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主要形式仍然保持以神话为主,在其中也有一些历史故事,如《牡鹿王》等.在中国歌剧的历史中,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反映儿童的生活,并以童话、寓言故事等形式将团结平等等精神寓于其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②以英雄、历史为题材。
在早期的罗马歌剧作品中,《圣阿莱修》是第一部引用历史题材来展现内心的歌剧.而英国的首部歌剧《围攻罗德》则是以当时的英雄形象为主题,不再重复早期的神话题材.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中,歌剧仍是围绕这些题材。在近代的歌剧作品中,中西方很多作品都是以描写小人物的际遇和生活,来展现社会现状.在18世纪早期,西方歌剧开始产生喜剧的形式,内容不再注重神话的改编和历史的重现,转而描写普通小人物的故事,表现其日常生活琐事,如莫扎特所创作的《费加罗的婚姻》等作品.20世纪后反映小人物的剧情也很多,如歌剧《仲夏的婚礼》等.在中国歌剧中,有很多旧社会生活的作品,如着名歌剧《白毛女》就深刻地反映当时生活的现状,揭示了中国两大矛盾体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借由农民的身份和悲惨遭遇,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解放区的光明,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来创作的《赤叶河》等作品,也是描写小人物的生活投身抗战,最后翻身做主人的故事.借由社会上的不同人来反省社会的现状,将道理渗透其中。
三、中外歌剧问题的比较结果
虽然中西方歌剧的发展时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通过二者创作方式、题材选择等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都有相应的歌剧类型来反应社会现状,这是中西方歌剧的相同之处.另外从创作方式上来看,中国经历了从为曲填词到谱曲创作的过程,但最终发展为与西方一样,都是为专门的剧本进行谱曲创作,从这点上看,二者在创作方式上最后也达成一致.但中西方歌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音乐表现上,西方更注重音色庞大的背景,整体化较强,中国的歌剧则结合民间戏曲,注重神情的演绎.西方的歌剧注重音乐的演绎,很多成功的歌剧作品都离不开成熟的音乐作品,在音乐的表现上注重旋律的协调和结构的完整.中国的歌剧在音乐上多吸收民间作品,曲风亲切质朴,更注重情感上的表达。
中国在歌剧的演绎中借鉴了西方的元素,并融合本土文化加以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尤为迅速,出现了一批流传很广的作品.在作品风格上也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关注的角度更加新颖.但毕竟中国的歌剧起步较晚,距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張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音乐欣赏——黄自遗作集:论文分册[G].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李壮.歌剧《苍原》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4]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胡敏.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在中国歌剧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作者简介
马志刚(1990-),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学,艺术硕士声乐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歌剧;声乐;对比
一、中西方歌剧的发展史
西方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歌剧不同于西方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诞生在西方的音乐史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到了18世纪后,歌剧内容逐渐在生活中取材,并在创作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形成了诙谐质朴的形式.后来,歌剧在法国得到改造,将多种舞步运用到歌剧的表演中,歌剧表演变得更加丰富立体.19世纪以后,各国的音乐大师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歌剧成为艺术作品的载体,音乐也更加通俗.现代的西方歌剧已经十分成熟,并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和音乐背景,成为西方的高雅艺术代表.中国的歌剧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的音乐剧作品主要和中国戏剧相结合,歌颂智慧、民主等精神.在30年代后,我国歌剧出现了多种发展趋势,有模拟西方的艺术创作,也有依照我国本土特色形成的作品。
二、中外歌剧发展史中的几点比较
(1)创作方式的比较。西方歌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巴洛克风格的作品《达芙妮》的诞生到古典主义阶段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再到浪漫主义时期人尽皆知的歌剧《卡门》,亦或是近代音乐作品《真理之力》等,这段时期的作品都是由作曲家为一个脚本创作谱曲.与西方歌剧相比,中国歌剧也经历了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先有曲后填词.例如引用戏曲或者民歌的曲调为基准,对其进行填词创作.或者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之上,加以改变后再进行填词.如歌剧《岳飞》、秧歌剧《夫妻识字》等作品.这些歌剧都是运用民间小调或戏曲进行改编,深受人们所喜爱.二是专门为剧本创作曲谱,例如我国的新歌剧《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行创作的剧本并为之谱曲.不仅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融入其中,而且吸收民间曲调,进行整合与创新,演绎成全新的作品.这对我国后来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作品.中国歌剧虽然经历了两个过程,但最终也同西方一样,发展为专门为一个剧本进行创作谱曲。
(2)内容题材的比较。①以神话、寓言为题材。西方歌剧的起源之作《达芙妮》,便是由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战胜巨蟒的故事所改编而成的.在此之后,西方的歌剧一般都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多根据希腊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创作,作品中也都是神来拯救世人.在意大利的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主要形式仍然保持以神话为主,在其中也有一些历史故事,如《牡鹿王》等.在中国歌剧的历史中,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反映儿童的生活,并以童话、寓言故事等形式将团结平等等精神寓于其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②以英雄、历史为题材。
在早期的罗马歌剧作品中,《圣阿莱修》是第一部引用历史题材来展现内心的歌剧.而英国的首部歌剧《围攻罗德》则是以当时的英雄形象为主题,不再重复早期的神话题材.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中,歌剧仍是围绕这些题材。在近代的歌剧作品中,中西方很多作品都是以描写小人物的际遇和生活,来展现社会现状.在18世纪早期,西方歌剧开始产生喜剧的形式,内容不再注重神话的改编和历史的重现,转而描写普通小人物的故事,表现其日常生活琐事,如莫扎特所创作的《费加罗的婚姻》等作品.20世纪后反映小人物的剧情也很多,如歌剧《仲夏的婚礼》等.在中国歌剧中,有很多旧社会生活的作品,如着名歌剧《白毛女》就深刻地反映当时生活的现状,揭示了中国两大矛盾体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借由农民的身份和悲惨遭遇,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解放区的光明,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来创作的《赤叶河》等作品,也是描写小人物的生活投身抗战,最后翻身做主人的故事.借由社会上的不同人来反省社会的现状,将道理渗透其中。
三、中外歌剧问题的比较结果
虽然中西方歌剧的发展时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通过二者创作方式、题材选择等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都有相应的歌剧类型来反应社会现状,这是中西方歌剧的相同之处.另外从创作方式上来看,中国经历了从为曲填词到谱曲创作的过程,但最终发展为与西方一样,都是为专门的剧本进行谱曲创作,从这点上看,二者在创作方式上最后也达成一致.但中西方歌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音乐表现上,西方更注重音色庞大的背景,整体化较强,中国的歌剧则结合民间戏曲,注重神情的演绎.西方的歌剧注重音乐的演绎,很多成功的歌剧作品都离不开成熟的音乐作品,在音乐的表现上注重旋律的协调和结构的完整.中国的歌剧在音乐上多吸收民间作品,曲风亲切质朴,更注重情感上的表达。
中国在歌剧的演绎中借鉴了西方的元素,并融合本土文化加以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尤为迅速,出现了一批流传很广的作品.在作品风格上也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关注的角度更加新颖.但毕竟中国的歌剧起步较晚,距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張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音乐欣赏——黄自遗作集:论文分册[G].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李壮.歌剧《苍原》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4]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胡敏.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在中国歌剧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作者简介
马志刚(1990-),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学,艺术硕士声乐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