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出门!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卡尔格尔和母亲贝克尔

  朱塔·卡尔格尔并不忧心自身健康,却十分担心她患有轻型哮喘的93岁老母亲。“如果我的媽妈染上病毒,可能熬不过去。”64岁的卡尔格尔也属于高风险人群,一旦染病,就很容易发展为重症。但她愿意遵守所有防疫规则,和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她也不再频繁地去母亲家,万不得已要去拜访时,也都戴着口罩。
  “朱塔,你病了吗?”看到她的装束,母亲表现得很吃惊。听到卡尔格尔的否定答复后,这位老妇人才松了一口气,指着她的口罩说:“那就把这东西取下来。”
  卡尔格尔当然想取下口罩。以往,她每天都会去看望母亲,帮她洗澡、滴眼药水、打理花园,但现在这些都不可能了。她仍会为母亲购买她最爱的鸡蛋布丁蛋糕和其他生活用品,把东西放在母亲门前就走。即便只是这样,卡尔格尔都会担心病毒是否也会通过烘焙纸传播。她的三个孙辈都是小学生,现在她只能在去森林遛狗或骑行的时候见到他们,而且不能有任何身体接触。她说,必须和孙辈保持距离是最让她痛心的,她十分怀念从前的亲密关系。而在这之前,三个孩子至少每周五都会去她那里玩。
  新冠病毒已侵入德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无人能够幸免。德国所有联邦州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已停课,很多家长开始在家办公,桌上是乱糟糟的线缆,电脑上是新设的密码,屏幕上是刚接通视频的同事的脸,背后是哭闹纠缠的儿女。
  孩子们的足球训练、体操课、乐队排练和朋友约见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渐长的火爆脾气和令人筋疲力竭的神经质。家庭中健康之忧、未来之虑日盛,还随时可能迎来失业的打击。而之前在各种紧急情况中都能搭把手的那些矍铄祖父母、阿姨和邻居,如今不再能发挥作用。相反,祖父母们还需要和孙辈保持距离,并避免一切外界接触。
  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病症的严重程度和年龄相关。五六十岁就属于高风险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癌症病人、糖尿病人或有心血管、肺、肝脏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很高,80岁以上的老人更甚。但很多老人还是不想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家庭信任体系多点崩塌,不安、恐惧、愤怒情绪不断蔓延。交流心理学专家雷吉恩·海兰特说,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比以往更尊重和重视他人。
  该如何应对新冠病毒这样的看不见的全球性威胁?对此,不管是医院、政府、股市还是家庭,都缺乏清晰的策略,而以往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案也不再奏效。在恐惧和不安中,以往人们可能耸耸肩就能付之一笑的冲突,如今更容易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卡尔格尔说,她的母亲神智清晰,但就是无法理解,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的人怎么可能是病毒传播者。卡尔格尔的婆婆也已逾90岁,身体十分健康,却完全不相信疫情有多严峻。周日无法去教堂倒还可以商量,但当子孙们请求她放弃去听最爱的钢琴家举办的音乐会时,她固执地说:“这由我自己决定!”幸好最后音乐会取消了,卡尔加尔才松了一口气。
  在整个德国,已成年的孩子们通过电话、语音信息、邮件等方式恳求父母严肃对待疫情,反复论证和他人保持距离的必要性,却常常引发愤怒的争吵甚至谩骂。很多老人并不喜欢这种新形式的关心,觉得自己受到了管束,或是认为可以凭毅力战胜病毒——毕竟他们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并未意识到,孩子们这时候其实特别希望能经常看望他们,因为从疫情严重的意大利传来的可怕照片让他们更加害怕随时可能失去亲人。
  48岁的IT业职员亚历珊德拉猜测,她的婆婆之所以如此难以理解防疫措施,是因为她认为反正也没多少日子可活了。几年前,她的婆婆得了癌症,后虽恢复健康,但免疫系统受损。尽管如此,疫情期间,她却还是如常出门购物,或去咖啡馆见朋友。“她无法理解目前局势的严重性,这让我很生气。”亚历珊德拉说。近日来,两人之间的每次通话最后都会不欢而散。亚历珊德拉说起待在家里有多重要,她的婆婆就会烦躁地答复:她绝不会让自己自由受限。
  如果和朋友、邻居或同事聊聊,就能听到类似的冲突:想按计划邀请众多亲朋庆祝生日的年迈老母亲,因不被允许和孙子见面而愤怒挂断电话的祖父母……当然,绝不是所有老人都如此固执,代际之间视角差异引发的不少矛盾最后都以某种方式达成了谅解。一些老人表现得十分谨慎,是因为他们不想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和麻烦。有些老人甚至没去参加好友的葬礼。
  84岁的已退休临床心理学教授哈特穆特·拉德波尔德知道他们这代人的所谓顽固任性是怎么回事。“遗憾的是,老年人的人生经验对此次危机无益。”拉德波尔德说,“我们在孩提或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二战,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承认自己的身体有任何弱点。这种教育理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他和妻子目前已经开始自主隔离,除了独自出门散步,平时总是待在家里,供货服务商每周会为他们送一次食物。“但是我的很多同龄人都认为谨慎成这样实在太夸张了。”拉德波尔德说,“坚如皮革,硬如钢铁——希特勒时期的这一行为典范影响了一代人的自我认知。亲身经历并战胜过最糟糕的饥饿、炸弹袭击和严寒的人,不会采取防病措施。”很多人认为,和新冠危机相比,战争要可怕得多。
  此外,还有另一个原因。72岁的因萨·福肯教授说:“虽然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延迟退休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老人大多都很能吃苦耐劳,退休后也承担了不少社会责任。而现在,他们突然被告知应该待在家里,依赖孩子们的关心,不再成为照顾孙辈的人选。这会让他们担心自己失去社会价值。”
心理分析师拉德波尔德

  在研究了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的关系后,福肯认为新冠疫情引发的代际冲突源于世界观的差异。“如今的很多祖父母年轻时都曾为个人自由而战,现在他们的自由越来越受限,而他们的孩子不仅轻易接受了现实,愿意忍受束缚,还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福肯表示,年轻一代的成长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他们梳理疫情相关信息的方式和老一辈不同,更能相信看不见的病毒可能到处传播并造成可怕的后果。
  实际上,很多夫妻也在为正确的疫情应对方式争论不休。伴侣冲突专栏作家、心理治疗师奥斯卡·霍尔茨贝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恐惧和不安的方式。“我们得知道,面对危机,有些人喜欢尽可能长久地维持一切正常的表象,有些人则需要尽可能抽离原来的生活日常。”有些人会通过不断絮叨自己的担忧来解压,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先和问题保持距离,不想为此烦心。
  心理学教授拉德波尔德表示,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人理解,认真对待他人的观点和需求,尽管这需要很多耐心。比如,如果告诉祖父母,他们之所以要照顾好自己,是因为孙辈还需要他们,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在隔离时期,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关心,比如每日短视频、祖孙信件往来或是一天多次通话。尽可能规律的生活能给人以心理支撑,意义重大,比如定时去散步,早上在客厅打开体操垫锻炼锻炼,都可有效驱散绝望情绪。
  此外,我们还该想想“藏起来”的可能性,因为除了孤独,不得不持续过集体生活也会让人心生沉重。“哪怕只是戴着耳机不问世事一个小时,也大有裨益。或者,您也可以在做饭时关上厨房的门,享受没有家人打扰的时光。”交流心理学专家雷吉恩·海兰特建议道。
  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就可以告诉他,接下来一段时间父母需要安静。可以定个闹钟,约定好,当时针指到哪个数字时,才可以打扰父母,并定好这段时间孩子应该怎么度过。
  海兰特说,这段时日,我们需要同舟共济。“我们不能离开船,但总有一天船会靠岸,我们的朋友、游乐场和最爱的冰淇淋店又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会是个安慰。”
  [编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编辑:周丹丹
其他文献
台城洞村重兵把守的非军事区将朝鲜与韩国隔开,其中只有台城洞村(又称“自由村”)这一处由韩国平民居住。几十年来,这个只有188个村民的村庄一直享受着韩国人少有的福利:村里的男人免服强制性兵役,46户人家都享有特殊的减税政策。这是给他们的奖赏,奖励他们在所谓的“全世界最恐怖的地方”开创出自己的生活。| 小村里的5G网络 |除了过往福利,村民近期还获得了另一项奖赏:韩国移动电话运营商KT公司在这里安装
进入无忧谷需要经过重重筛选,几名参与者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为逃避现代生活的压力,44名焦虑不安的韩国人来到朝鲜半岛西南端的木浦市,参加了一项名为“无忧谷”的社会实验。参与者的年龄介于25岁至36岁之间,他们将在翻新过的韩国传统房屋内共同生活六周,并学会“休息一下,失败也没关系”。| 无忧谷的日子 |此类社会实验是政府幫助民众“拥抱失败”所作出的努力。韩国自杀率位居发达国家之首,活动组织者希望年
纳迪娅舒服地坐在豪华轿车的后座上,又数了一遍她手中的钞票:10欧、20欧、30欧……她今晚总共收到了600欧元的小费。年轻的她似乎还未从中回过神:做一个晚上的婴儿保姆就可以赚到这么多钱,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其实她只是在巴黎的里兹酒店照看了一位阿联酋王子的儿子一晚罢了。30多岁的纳迪娅三年来不断穿梭于巴黎各大豪华酒店,每周都会做一两次儿童照看工作。她熟悉这些酒店的每个角落,甚至认识每一张客房服务卡—
2018年的某个春日,刚抬头看完鸟群的汉斯·昆不假思索地以单脚为轴转身,接着顺势向后摔倒在了自家花园里。这的确导致了汉斯伤病,但此次摔伤原本可能会更糟:86岁高龄的她可能会摔断手腕和髋关节,或遭受脑震荡,亦或同很多摔倒的老者一样,再也无法摆脱医疗护理,甚至在医院就结束了生命。幸而住在雷斯登的汉斯参加过荷兰的一个新型理疗项目,她知道如何正确地摔倒。“我设法将下巴往胸部方向拉,以保护头部,”她这样说道
数字环境的发展,持续改变着社会的劳动体系。信息技术和移动服务的普及,让人们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从事远程工作——只要那里有电和稳定的Wi-Fi就行。对于很多80后和90后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拥有豪华房产、高档汽车或名贵服装,而是看他能否自由往来于世界各地,一年四季都住在气候宜人的环境中。这些人自称“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跟自愿降低生活标准、过着隐居式慢生活的人不同,数
黑脚族印第安人相信,他们的祖先诞生在蒙大拿州獾溪与双药河的发源地。以冰川国家公园和黑脚族保留地为界,獾双地区(the Badger-Two Medicine)向北距离加拿大边境仅有30英里。在这里,可以见到高达8000英尺的石灰岩山峰和深邃的河谷,景色美得令人惊叹。黑脚族人至今仍在这座高山上举行本族最崇高的仪式。而对于穴居的灰熊及其幼崽、稀有的猞猁,还有世上最后一群纯种的切喉鳟鱼来说,这里也是它们
在布鲁克林绿点区一条主路边,有家独具风格的“逃离”酒吧。在这家别具一格的酒吧里,你可以尝遍纽约的网红鸡尾酒。墙面蓝绿相间,环境温馨舒适,让人能够卸下心防与邻桌轻松闲聊。菜单上列出了一系列13美元的无酒精鸡尾酒,店内还有禁止顾客使用手提电脑的友情提示。“逃离”酒吧和布鲁克林其他酒吧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的饮品都不含酒精。这类不提供酒精饮料的酒吧,也被称为“清吧”(sober bar)。| 创办灵感
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新的人类物种已经诞生,那就是:人造人。| 打印器官 |人工智能之于大脑,正如生物打印技术之于机体。前者重塑我们的智力,后者则创造器官和组织。单纯从字面意义讲,我们可以3D“打印”身体各部件:小至单个细胞,大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器官。这一切正在全球多个实验室里成为现实,比如意大利比萨大学的“恩里克·比亚乔”研究中心。乔万尼·沃齐领导的人体组织工程小组既为药品试验构建器官模型,又
“来个蜡虫玉米卷?烤蝉?配点儿蝗虫鳄梨酱怎么样?”“不,谢谢。我有点反胃。”可怜的人儿,你并不孤单,尽管昆虫美食在全世界受到很多饕餮食客的追捧,但很多人,尤其是欧洲人和北美人对昆虫类菜肴仍是出了名的反感。| 食虫调查 |纽约夏日蚱蜢冰淇淋不过,最新研究显示,一部分美国人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昆虫菜肴。正如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马修·卢比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保罗·罗辛发表在《食品质量和偏好》上的文章所写,
今天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询问我们学校的清洁工作是否一切正常,对方在得到了肯定答复后气势汹汹地说:“那为什么学校卫生间里没有厕纸?”啊?不能吧,我怎么没听说学校闹厕纸危机?没办法,有人抱怨就得有人解决啊!于是,我打电话给学校后勤部负责人盖比。听了我的叙述,盖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你知道为什么厕纸都没了吗?”“为啥?难不成还有人偷那个?”“没错,就是有人偷!清洁工每天都会补充新的厕纸,但哪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