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进行多样化评价。
【关键词】分配 意识 技能 时机 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针对提到的几种情况,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在各种公开课上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四、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组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中彩那天》,可以提问学生:父亲中彩了,为什么神情严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五、对小组学习进行多样化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分配 意识 技能 时机 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针对提到的几种情况,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在各种公开课上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四、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组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中彩那天》,可以提问学生:父亲中彩了,为什么神情严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五、对小组学习进行多样化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