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核心思想探析

来源 :经济与法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r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一门热门科学,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问题、伦理问题以及生命问题,却阻碍了人健康思想的发展。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探讨生命伦理学的“元问题”,即生命伦理学是如何产生?什么是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命伦理学的产生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是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国,随后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命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三件大事有着紧密的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原子弹爆炸事件。原子弹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也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制造原子弹本来是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他们的目的是想早日结束世界大战,给法西斯战犯以武力威胁,避免世界人民遭受战争的苦难。但是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却被非法组织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使用,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并且相当多的受害人的后代因此而携带了突变基因(如白血病、哮喘病、骨痛病等),痛苦地生活着。这一事件使许多当年建议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改变了初衷的态度,开始思考自身的责任问题。
  第二,纳粹战犯审判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时,接受审判的战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科学家和医生,他们在没有取得受害者本人同意或者根本不可能取得同意的情况下,利用活人战俘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如在寒冷的冬天将活人的所有衣服剥光,让其完全裸露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冷天气下,观察活人因冷冻引起的生理变化,搞所谓的科学研究。日本731细菌部队为了达到自己的科研目的,用中国人民的血肉之躯做活体细菌实验,完全不顾人的尊严与生死。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受害者心中永远的痛。
  第三,《寂静的春天》出版事件。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立刻登上了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美国生物学家卡森论述了杀虫剂对鸟类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向整个世界人类敲响了环境逐步恶化的警钟,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已经威胁人类和地球的生存与发展。
  这三大事件的发生给世人以警示: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发展与应用并不总是带来益处,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在科学技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科学规范去限制其负面影响。这些规范的问世由此推动了生命伦理学的产生。
  生命伦理学的界定
  生命伦理学,简要的说是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提出的伦理问题,并加以规范的科学。美国《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主编Reich将生命伦理学定义为“运用伦理学方法,在跨学科的条件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为、政策,进行系统研究。”我国生命伦理学的著名学者邱仁宗教授认为,这个定义应增加“在跨文化的情况中”,“因为研究生命伦理学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他所属的文化。”
  伦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和准则。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圣者也,尽伦者也”(《荀子.解蔽》)。圣人是能够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人伦之道的人。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道德思想、道德行为、道德规范,也称道德哲学。伦理与道德,通常情况下可以通用,但也有微妙的区别。伦理较多指学理,道德较多指行为。在汉语系统中,德字左旁为众人,右下是一个心字,上面为一直字的变形。意思非常清楚,人人都把心放直便是德。所谓道德就是要行之有道,心要正直。这与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见解不谋而合。康德认为:有两类不同的法则,一为自然法则;一为道德法则。相应的,也有两种不同的判断,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他曾说过,有两种东西能激起我们心灵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美丽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感。虽然这两者都能激起心灵的震撼,却分属不同的法则。自然科学研究自然法则,属事实判断,解决是还是不是的问题。道德哲学研究道德法则,属于价值判断,解决应当还是不应当的问题。显然,伦理学面对的是道德法则,规范人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属于价值问题。
  但生命伦理学又与自然法则和事实判断相关。这是因为,它所研究和规范的主要是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疗实践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在伦理学上,通常把它列为应用规范伦理学(简称应用伦理学)的一种,如同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一样。因此,也可以把生命伦理学界定为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的一门学科。
  生命伦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生命伦理学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步入理论构建阶段。它一方面拓展了解决伦理难题的疆域,把基因工程、基因治疗、卫生伦理、精神控制、遗传咨询等新问题纳入自身视野;另一方面,它尝试着从相应规范中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了生命伦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自主、有利、不伤害、公正。这四项基本原则逐渐被业内专家学者所接受,并成为了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思想。
  自主,是个人行为自由的一种方式,人们按其来确定符合自身计划的行为过程,不受他人影响和限制。尊重自主,就是尊重个人的自主和自由,其核心是尊重人权,包括知情同意权、保密权和隐私权等内容。在医学中,这些准则涉及到病人的用药和手续的自主选择,要充分体现就医者的自主权。尊重自主性原则就是尊重法定正常成年人个体所做的自主性选择,也就是承认该法定正常成年人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以及自身的选择及行动的权利。换言之,就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医患者,应当享有对自身治疗方式的选择权,从而决定自身的医疗行为方式,医护人员在不威胁病人生命的前提下必须尊重病人的决定,而对于没有法定正常思维能力的医患者(如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儿童),也应当从态度上和行动上予以尊重,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因此,医护人员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就医者保持自己的自主选择能力。反之,漠视或者按照自己的习惯思维去医治就医者的行为,就是不尊重自主的表现。所以,尊重自主应包括:说实话、保守病人隐私、征求病人同意、帮助病人作决定等内容,其核心思想是知情同意。医护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告知病人如风险、利益、方法、方案等相关详细信息,根据病人实际推荐最佳方案,帮助病人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自主选择。   有利,主张当我们能够这样做,而对于自己没有风险时,我们有义务协助他人促进他人利益的实现。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实现他人利益而行动的道德义务。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很多有利行为却不是义务性,但有利原则要求我们要有帮助他人实现他人利益的义务。按效用分,有利原则分为确有助益原则和效用原则。确有助益原则只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利益,不考虑其他效果;而效用原则在提供利益时,还要考虑利益与损害的关系,寻求平衡点以达到最佳结果。效用原则是确有助益原则的延伸和发展。效用原则与传统的实用主义原则不同,它不凌驾于其它原则之上,也不是伦理学的唯一原则。这个原则旨在通过权衡相应行为的可能利益、可能危害以及相应代价,寻求利益最大化。在现实的医疗中,患者行为当事人不仅对是否能够挽救生命,以及生命的时间长短感兴趣,而且还对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幸福指数以及生命的代价感兴趣。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我们不可能满足全社会的所有需求,功利主义学派认为,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优先救治那些更有质量的生命,保证资源利用的效能最大化。但是,这样的观点也招来相应的非议和质疑,道义学派认为所有生命都是公平、神圣的,生命的价值不能用简单的所谓质量的高低来衡量或者决定,应充分体现有利的原则。
  不伤害,是强调行为当事人有义务不伤害他人,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不应该对他人或集体的行为造成伤害。在医学上,伤害包括身体的伤害、精神的伤害和经济利益的损失。哲学家Willian Frankena将有利原则划分为不伤害的义务和有利的义务:“不应该造成恶或伤害,应该阻止恶和伤害,应该消除恶和伤害,应该尽力提升好”。 Willian Frankena的这一系列划分,无疑第四种是最优方案,将事情在有冲突的情况下显得公平,不伤害的义务比有利的义务更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不伤害的义务与帮助他人的义务是不同的。例如,医生通过移植犯人的器官去救活另外两个人,但却杀死了这个犯人,虽然这种结果能够获得最大的功利,但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如果征得犯人的同意,只是移植犯人身上的皮脂去救治其他的人,伤害的影响非常小,没有杀死犯人而获得相应的收益,我们则认为有利的义务优先于不伤害的义务。
  公正是解决资源分配的原则,它强调所有的利益与负担、产品与服务,要按照公正的标准去分配。美国政治哲学家、论理学家罗尔斯认为:“社会公正的原则主要的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社会制度安排。我们知道,这些原则要在制度中掌管权利与义务的分派,决定社会生活中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所以,公正原则是指对社会中的收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进行公正的分配,主要强调分配的公正。但在实际的医疗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准则加以分配和处理,导致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为了防止分配的不公平,生命伦理学中引入了公正原則,试图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中的不公现象。从个人需求和社会贡献两方面来制定公正原则,根据情况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分配原则,为合理、公正分配相应的医疗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原则学说虽然遭到了一定的批评,但它还是获得了广泛专家学者的认同。各国学者纷纷将其作为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和评价标准,广泛运用于分析、解决如转基因研究、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研究、再生医疗研究、艾滋病防治等领域中的伦理问题。随着生命伦理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伦理学还发展了其他原则,如知情同意、个人权利、家长主义等。但“四原则”学说仍然是生命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它是生命伦理评价的四项基本标准,贯穿于生命学的始终。贯穿四原则的更终极的价值、更高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尊重生命的原则。生命伦理学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论证、倡导、贯彻、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尊重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宗旨或主旨。
  (编辑:宋威)
  作者简介:肖述剑(1981- ),男,湖北汉川人,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其他文献
2013年,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做出整体部署,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方面绘就了深化司法改革的总路线图,完善了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  2013年,高检院印发《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全国7个省份的17个检察院试点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使
期刊
2013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分、遥感、通信、试验、实践等卫星的成功发射,广泛服务于我国国计民生、技术试验、科学实验等等领域,并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嫦娥3号任务的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树立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2014年1月6日,习近平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期刊
2013年12月,刚刚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然而怎样才能让这一座座城市成为所有人在兹念兹的“乡愁”,确实考验着各地执政者的智慧、胸怀和良心。  会议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目前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会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虽然不是正式的国家行政机关,但仍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高校宿舍管理权和学生隐私权间的冲突已经是愈演愈烈的话题。由于高校宿舍管理行为的双重法律属性,则必然带来公权力与平等主体间私权力的冲突。通过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和学生觉悟性的提高,高校宿舍管理权和学生隐私权间的冲突会得到圆满解决。  关键词:高校管理权;学生宿舍;学生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志码:
期刊
2013年,我国医改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攻坚克难:  ◆ 基本医保全覆盖;  ◆ 异地就医即时报销;  ◆ 重大疾病有保障;  ◆ 基本药物零差率;  ……  探索异地就医即时报销  当前,我国的基本医保体系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人口,虽然老百姓看病报销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是对于异地就医的人来说,想实现即时、足额报销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期刊
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提出  案例1:原告栗某为结婚需要与被告A公司达成装修协议,由A公司对栗某住房进行装修,装修工程于2002年1月上旬完工。2002年1月中旬原告搬入新房居住,原告于4月份出现头晕、全身乏力等症状,其母也出现类似症状,经诊断为血液病。经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氨TVOC(综合指标)含量超标。原告认为由于被告公司在装修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造成有毒气体的产生,导致原告患上血液病,要求被告
期刊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2013年计划生育成为热点话题。单独二胎政策在2013年底出台,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渴望和呼吁。单独二胎政策的适用条件(以北京为例):  ◆ 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  ◆ 第一胎非多胞胎;  ◆ 女方生育时满28周岁,或距生育第一个子女的间隔超过4年。  多年呼吁终有变革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期刊
摘要:随着3D影视动漫产业的日渐繁荣,3D技术应用浪潮正在互联网中悄然兴起。3D技术及其在互联网中的广泛应用包括企业电子商务、网络旅游、网络游戏、网络虚拟社区、搜索引擎、无线增值等。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拓展必将促使网络企业的盈利模式向新的方向发展,同时,3D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也必将推进3D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3D技术;互联網;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2013年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的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一次全面深化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大会,是一次将改革全面推进深入的大会,全会就我国在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国有企业、资源价格、涉外经济、土地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改革方案,并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改革是令人振奋的。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地尤如春风吹来,全面落实、动真格、下真工夫,桩桩件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界开始进入“深水区”:  ◆ 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  ◆ 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  ◆ 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  ◆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  “一考定终身”将成为历史  考试招生改革,对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