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留学生校园归属感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留学生归属感现状,以浙江大学医学院大一新生与高年级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其在校的文化、伙伴、活动、情感、毕业归属感进行调研分析。两类留学生因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在各项调查中表现均有所差异,文化归属上大一新生有所突破,伙伴归属上高年级学生较新生生更理想,活动归属上两类学生都更倾向旅游观光类,情感上高年级学生较新生更易孤单,毕业生归属上高年级评价更低。需要通过留学生学生组织的建设,留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留管干部工作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不断增强留学生校园归属感。
  [关键词] 留学生;归属感;提升
  【分类号】H195;G648.9
  一、 问题的提出
  浙江大学医学院自2006年起开设英语授课本科留学生项目,每年招收约90余名外国留学生,生源来主要来自泰国、毛里求斯、巴林等全球40余个国家。大规模的留学生培养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已毕业的四届留学生共272人,除去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40余名学生,毕业生很少主动与母校保持联系,对就读长达六年的母校缺乏情感。集中表现为校期间没有归属感。归属感指的的社会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对于其他社会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心理依赖的程度[1]。而留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一般是指留学生身份归属感,即认可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情感归属感即对学校有所依恋[2]。强调留学生的校园归属感,能够增强留学生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推动学校管理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从而获得留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入学半年的大一新生(100人)与入学4~5年的高年级留学生(150人)。向高年级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3%;向大一新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3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高年级生源以泰国、毛里求斯为主,泰国留学生占了77%,毛里求斯留学生占了19%;而大一新生中泰国留学生比例已经下降为27.87%,布隆迪(非洲)为8.2%,巴林为6.56%。男女比例方面,高年级为1:1,大一新生为:1:1.6。
  (二) 研究方法
  针对医学留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按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依赖与归属阶段性发展路径,将留学生的校园归属感集中于文化归属、伙伴归属、活动归属、情感归属、毕业归属五个方面。具体发展阶段如下: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前都会对即将就读的学校进行一些了解,其中不乏学校的校歌、校训,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寻求”归属阶段,了解学校是他们的目标;进入学校之后首先接触的是留学生管理干部,室友以及同一个国家的高年级学长组,开始结识伙伴,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交活动,这里的留学生管理干部的介入、留学生交友、参加活动都是“发展”校园归属感阶段的“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一部分留学生开始由陌生转为熟悉,逐渐开始融入学校的生活,而另一部分仍旧难以适应,对在校学习生活交往产生抵触情绪,思念自己的祖国、亲人、朋友,倍感孤独,被孤单寂寞等情绪困扰,也有的觉得备受束缚,始终无法融入校园;这种截然不同的心境,随着“延续”归属阶段一直在留学生毕业后都产生影响,表现为校园归属感“结果”:校园归属感强的留学生对母校毕业后对母校有很深的感情,无论何时何地都将自己视为母校一份子,愿意与母校分享自己的未来,共同成长。而缺乏校园归属感的留学生部分应学业问题迟迟无法毕业,部分在返回自己国家后拒绝与母校的联系,不愿与母校再产生任何关联。
  三、 结果与分析
  (一)文化归属
  在被问到是否知道校歌与校训时, 26.32%的大一新生和17.81%的高年级留学生表示知道。总体上,对于汉语零基础的而部分母语又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要牢记学校的校歌与校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且不同于中国留学生入校后会通过统一军训、校歌比赛、校史竞赛等活动接触了解校歌校训,留学生除了入校前与入校后初期会主动了解校歌,其他接触校歌的机会几乎为零。因此,虽然这个比例很低,但却处于增长的趋势,留学生开始在申请学校之前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伙伴归属
  交友方面,对于“是否有很多中国朋友”的提问,大一新生中仅有1.67%留学生表示有很多,而高年级中也只有11.11%表示有很多。约50%的留学生都表示,很少有中国朋友。30%的留学生甚至表示,从来没有中国朋友。这对于留学生融入校园,接触校园环境与社会是很不利的。也有部分留学生在接受调查中表示,想跟中国学生接触,但中国留学生总表现出“害怕”、“逃避”等态度。
  (三)活动归属
  在问及“希望学校开展哪些类型活动”时,留学生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旅游,第二位是饮食,第三位是讲座,较少有留学生愿意参加表演类的活动。留学生都愿意出行游览中国的风光,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化兴趣并不高。这也体现在对“你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吗”的提问中,约31%的留学生表示“非常喜欢”,34.81%表示“有点喜欢”,而其余则表示“一般”或“不喜欢”。这也是英文授课医学留学生的特色,较其他专业留学生而言,吸引他们来中国学医的首要考虑是经济上的,而不是文化上的。也一定程度上使得在动员留学生参与校内文艺活动中显得尤为困难。
  (四)情感归属
  在被问到“在学校是否孤单”时,6.86%的大一新生表示会经常感到孤单,但12%的高年级留学生表示孤单,其他都表示“有时”或“很少”感到孤单。高年级医留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医院,相较于低年级留学生,接触的活动、得到的关注更少。
  (五)毕业归属
  在问及“毕业后是否愿意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保持联系”时,98.31%的大一新生都给予肯定的回答。高年级留学生稍低,但也有88.73%表示愿意与母校保持联系。说明留学生对母校还是有依恋,但从目前对已毕业的医学留留学生的追踪看,愿意与母校保持联系,分享发展现阶段的留学生,还是少数。很少有毕业生会主动联系母校的老师、管理人员。   四、 结语
  留学生在学校,除了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负责他们日常事务管理的留管干部,包括留学生的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留学生对于学校的体验、是否有归属感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留管干部的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留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并不顺畅,留学生对管理人员评价与满意度不高,而管理人员疲于应对留学生各类突发事件、日常数据整理。留学生希望留管干部可以全天候为期服务,在调查中,甚至还有16%的留学生认为留管干部“要向秘书一样,随时为他处理一切事务”。而这对于在校内得不到学校各部门的配合,面临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与留留学生突发事件,又要对留学生展开“全天候、全方位”专业化服务的留管干部着实带来很大压力。创新留管干部的工作模式,探索留管干部与留学生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对于提升留学管理水平,增加留学生校园归属感至关重要。
  (一)加快留学生学生组织的建设
  由于语言、住宿、民俗等原因,目前留学生还未广泛建立和中国学生类似的学生会、社团组织,但留学生对于学业互助、文化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还是有一定的兴趣与热情。可以在留学生群体中建立志愿者团队,围绕学习指导、文体活动以及学生事务等方面成立分队,让留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学生组织,成为渲染校园文化,渗透校园氛围,提高留学生文化归属感的阵地。同时也通过不同年级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帮助留学生结交更多伙伴,获得情感上的校园归属。
  (二)强调留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留学生在课程纪律、表现方面较国内学生懒散、懈怠,但对成绩、分数却格外重视,他们对学业还是很在意的。而同时英文授课的医学留学生,英语上很有优势,思维活跃,所以通过留学生科研活动(ISRTP)项目的开展,能够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留学生也有极高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其中。丰富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进入校内导师团队,与中国本科生、研究生一同开展研究的机会。能够为他们获得新的伙伴与情感上的寄托于归属。
  (三)开辟留管干部“新课堂”
  留管干部除了帮助留学生处理事件,更要教会留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做好各类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部分招收留学生的院校都有专门的留学生手册,各类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发现留学生很少配合,即使已经召开集体性的培训、宣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甚至请留学生签字确认,大部分留学生在违反校纪校规与法律法规后仍选择狡辩、否认已经被告知或同意各类规定。
  因此需要留管干部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强化,甚至开辟专门的“课堂”让留学生对校园文化、制度、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在校园有归属,认同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在校期间需要遵守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在社会上,同样视自己为本校留学生,以本校大留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遵纪守法的外国留学生。
  [参考文献]
  [1] 宋强玲.基于全面成长与发展观的大留学生归属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96
  [2] 徐萌.浅析学校归属感对大留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J]. 才智, 2012(6):315
  [中图分类号] G648.9
  [作者简介] 赵丹丽,1988年,女,硕士,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对陕西的抽样学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数据,总结了好的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师德 师德建设 对策  G645.1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师德建设对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教育的繁荣意义重大。为深入调查我省中小学师德建设现状,课题组成员赴我省关中、陕北、陕南地区多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
期刊
【摘要】现如今,城市里的孩子越来越远离自然,使他们失去了许多本应从自然中获得的体验和快乐。自然资源是幼儿园可利用的园外教育资源之一,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顺应孩子喜爱亲近自然的天性,多带孩子走进自然,接触自然。大自然是天然乐园、天然课堂,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快乐地游戏、学习,会促进他们的身心有益发展。  【关键词】自然缺失症;愉悦;轻松;观察;情感;情趣  中图分类号:G610  《幼儿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通过改编例习题,引导学生在变式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有代表性的问题,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关键词:变式复习;否定假设;提出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要求。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果策略法,比较策略法,逆
期刊
【摘要】不同民族的语言尽管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由于人类的共性大于差异,语言的共性也应当大于差异。笔者认为不同民族之所以能够克服语言障碍相互交流,正是这种共性使然。这种共性应当能够促进,而不是妨碍外语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提倡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语言情景。但是笔者认为其宗旨不是要在外语教学中排斥母语,而是在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母语修养,把握母语和
期刊
【摘要】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当今中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流派。本文立足初中英语课堂,就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拓展学生口语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展开了初步的案例探讨。  【关键词】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英语课堂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教
期刊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处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因此,“早恋”在学校中存在普遍现象。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早恋问题,已成为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困扰的问题。文章通过教育案例,试述关于“学生早恋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早恋  【分类号】G635.5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如今出现
期刊
摘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同时也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进取心和乐观心态的形成。本文通过深度挖掘“苏派”新课改优势,增进小学体育活力教育,来提高育人品质,逐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  关键字:小学体育;课改;活力教
期刊
[摘要] 王波所著的《阅读疗法》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中外的阅读疗法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特别是挖掘梳理出中国古代的阅读疗法史,添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作者对文献与文字驾轻就熟的能力给本书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堪为阅读疗法的教科书。并且,给出了阅读疗法发展方面的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疾病;佛经;  中图分类号G258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逼迫着人们,以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去迎接各种
期刊
摘要:舒婷的代表诗作《致橡树》,以生活化的丰富意象,隐喻性的诗句营造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攀附型、奉献型和单恋型爱情观的否定,来抒写自己对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理想爱情的追求。  关键词:自由平等 人格独立 同甘共苦 终身相依  【中图分类号】I207.25  舒婷的代表诗作《致橡树》,以生活化的丰富意象,隐喻性的诗句营造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攀附型、奉献型和单恋型爱情观的否定,来抒写自
期刊
【摘要】  壮族是百色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目前百色壮族本土文化正面临背弃其主体文化和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机。笔者以百色市逸夫小学为调查入口,了解百色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现状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把“弘扬民族文化”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