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显然走进的是一个封闭的胡同。长期下去,难怪教师埋怨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很快地提高,教师该不该让学生带着“紧箍”去进行阅读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本文试着从课堂实践出发,去探寻一下语文问题教学中的效果和问题。关键字:语文阅读 问题式素质教学 课堂改革
在新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因不服唐僧管教,被套上“紧箍”,为此,颇受苦楚,而且,多数时都在孙悟空无辜是被念了紧箍咒儿,使他饱受头疼之苦。(如在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后,三打白骨精时)。而我们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也是给学生带上“紧箍”的,而且相信也给学生们带来了痛苦。
我这儿的“紧箍”,是指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时的问题,这问题不管是课后要求,还是教师根据需要亲自设计的,这些事先设置好的问题,都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真正问题,只能是成为束缚学生阅读的一个“紧箍”。
本来阅读教学是快乐的、动情的、深思的过程,通过阅读丰富人生的阅历,通晓做人的道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可是,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上,都是事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即给学生带上阅读的“紧箍”,然后学生围绕着问题去阅读,课堂阅读成为了让学生达到解决教师设置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个不变的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正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从以上这些要求看,要完成对话过程,学生就应该与教师构建平等的关系,只有平等才能进行对话。而传统的教师事先设置问题的本身,实质上是教师居高临下强加给学生任务或命令的一种表现。学生成为一个被服从的角色。对教师而言,主导成为了领导,对话变成了问话。课堂教学自然成为问题教学。学生要在“紧箍”下释放和展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与生活、自然联系就成为一句空话。
事先设置问题,有悖于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它反映的仍然是在教师“紧箍”下学生被牵着走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如果这种教学方式不更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是否事先设置好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位置变化的重要标志。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学生主体,让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踊跃发言。但因为被限定在教师所设置问题范围之内,所以学生陷入问题圈里,即便是课堂教学再热闹再红火,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吗?能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吗?这样做只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孙悟空。强调的就是阅读时要有个性的,是教师没有事先设置问题作为前提的。教师把自己设计的问题塞给学生,就等于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问题教学就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的理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也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一种重要表现。相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又被教师的问题所占用,哪里还有时间进行感悟、思考、提高呢?更甭说深入地研读文本进行再创造性阅读了!
既然“紧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那我们该不该把它去掉,而放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上讨论并解决由学生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呢?显然,我们这些“唐僧”师傅是有顾虑的。
顾虑之一,没有了“紧箍”,已有的“紧箍咒”还有什么用。有些唐僧师傅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成自然,轻车熟路,并且已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紧箍咒”念地得心应手,要他们放弃“紧箍咒”,无异于“动了他的奶酪”,而要从零开始去寻找新的“奶酪”,又怎如现成的念得省心,自然是有顾虑的。
其实,我们引领学生取“阅读”的经,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带上“紧箍”。唐僧之所以要给孙悟空带上“紧箍”,是因为唐僧无法限制约束孙悟空,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怕学生在阅读中翻了天吗?我们就怕学生在阅读中墨守成规,师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顾虑之二,没有了“紧箍”,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变化”在“西天取经”中还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还能不能沿着“西天取经”的正确道路走下去。有些唐僧师傅对徒儿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充满了怀疑和担心,总认为徒儿没有这样的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这西天取经任务的完成,对徒儿有一千个不放心。
事实上,学生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吗?以我本人为例,新课改实施后,本人坚持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2006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宜兴市语文优质课比赛,并最终获得市一等奖,其间所开的几堂公开课,即使是到外校借班上课,我都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再由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解决。不但我欲设的教学目标全部完成,而且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还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好。为此我撰写了课堂教学反思《课堂上,提问权归谁》,并被刊登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二期)上。我实在想不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阅读的本领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学生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不会自主阅读,我想那就更加应该把自主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了。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所以才更加需要我们去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假如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机会,缺少锻炼,又怎么可能会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呢?如果仅仅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就不让其自主阅读,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因为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或吃得满地都是,就不让其吃饭或者就一直喂他不让他自己吃呢?结果岂不很荒唐。
顾虑之三,没有了“紧箍”,去西天的征途能不能让如来佛祖认可。也许这才是许多唐僧师傅最顾虑的问题。是啊,我们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要通过考试这一关,要得到“考试佛祖”的认可。可我们这些唐僧师傅们又怎能知道“考试佛祖”要拿哪篇文章出题(去西天走哪条路),要出什么题,(会出现哪些挫折,哪些妖魔怪鬼),我们只有在“取经”路上多给学生锻炼,多炼就学生的“火眼金睛”,多炼就学生“降妖除魔”的本领。哪还有让他们在取经的路上带上“紧箍”,在“降妖除魔”时念“紧箍咒”呢?
有学者在争论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的“紧箍”是否多余的,但我们不要争论,我们应该驱除顾虑,把我们强加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去掉,还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天空。
在新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因不服唐僧管教,被套上“紧箍”,为此,颇受苦楚,而且,多数时都在孙悟空无辜是被念了紧箍咒儿,使他饱受头疼之苦。(如在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后,三打白骨精时)。而我们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也是给学生带上“紧箍”的,而且相信也给学生们带来了痛苦。
我这儿的“紧箍”,是指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时的问题,这问题不管是课后要求,还是教师根据需要亲自设计的,这些事先设置好的问题,都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真正问题,只能是成为束缚学生阅读的一个“紧箍”。
本来阅读教学是快乐的、动情的、深思的过程,通过阅读丰富人生的阅历,通晓做人的道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可是,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上,都是事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即给学生带上阅读的“紧箍”,然后学生围绕着问题去阅读,课堂阅读成为了让学生达到解决教师设置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个不变的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正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从以上这些要求看,要完成对话过程,学生就应该与教师构建平等的关系,只有平等才能进行对话。而传统的教师事先设置问题的本身,实质上是教师居高临下强加给学生任务或命令的一种表现。学生成为一个被服从的角色。对教师而言,主导成为了领导,对话变成了问话。课堂教学自然成为问题教学。学生要在“紧箍”下释放和展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与生活、自然联系就成为一句空话。
事先设置问题,有悖于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它反映的仍然是在教师“紧箍”下学生被牵着走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如果这种教学方式不更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是否事先设置好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位置变化的重要标志。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学生主体,让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踊跃发言。但因为被限定在教师所设置问题范围之内,所以学生陷入问题圈里,即便是课堂教学再热闹再红火,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吗?能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吗?这样做只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孙悟空。强调的就是阅读时要有个性的,是教师没有事先设置问题作为前提的。教师把自己设计的问题塞给学生,就等于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问题教学就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的理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也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一种重要表现。相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又被教师的问题所占用,哪里还有时间进行感悟、思考、提高呢?更甭说深入地研读文本进行再创造性阅读了!
既然“紧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那我们该不该把它去掉,而放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上讨论并解决由学生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呢?显然,我们这些“唐僧”师傅是有顾虑的。
顾虑之一,没有了“紧箍”,已有的“紧箍咒”还有什么用。有些唐僧师傅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成自然,轻车熟路,并且已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紧箍咒”念地得心应手,要他们放弃“紧箍咒”,无异于“动了他的奶酪”,而要从零开始去寻找新的“奶酪”,又怎如现成的念得省心,自然是有顾虑的。
其实,我们引领学生取“阅读”的经,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带上“紧箍”。唐僧之所以要给孙悟空带上“紧箍”,是因为唐僧无法限制约束孙悟空,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怕学生在阅读中翻了天吗?我们就怕学生在阅读中墨守成规,师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顾虑之二,没有了“紧箍”,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变化”在“西天取经”中还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还能不能沿着“西天取经”的正确道路走下去。有些唐僧师傅对徒儿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充满了怀疑和担心,总认为徒儿没有这样的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这西天取经任务的完成,对徒儿有一千个不放心。
事实上,学生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吗?以我本人为例,新课改实施后,本人坚持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2006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宜兴市语文优质课比赛,并最终获得市一等奖,其间所开的几堂公开课,即使是到外校借班上课,我都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再由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解决。不但我欲设的教学目标全部完成,而且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还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好。为此我撰写了课堂教学反思《课堂上,提问权归谁》,并被刊登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二期)上。我实在想不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阅读的本领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学生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不会自主阅读,我想那就更加应该把自主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了。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所以才更加需要我们去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假如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机会,缺少锻炼,又怎么可能会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呢?如果仅仅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就不让其自主阅读,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因为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或吃得满地都是,就不让其吃饭或者就一直喂他不让他自己吃呢?结果岂不很荒唐。
顾虑之三,没有了“紧箍”,去西天的征途能不能让如来佛祖认可。也许这才是许多唐僧师傅最顾虑的问题。是啊,我们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要通过考试这一关,要得到“考试佛祖”的认可。可我们这些唐僧师傅们又怎能知道“考试佛祖”要拿哪篇文章出题(去西天走哪条路),要出什么题,(会出现哪些挫折,哪些妖魔怪鬼),我们只有在“取经”路上多给学生锻炼,多炼就学生的“火眼金睛”,多炼就学生“降妖除魔”的本领。哪还有让他们在取经的路上带上“紧箍”,在“降妖除魔”时念“紧箍咒”呢?
有学者在争论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的“紧箍”是否多余的,但我们不要争论,我们应该驱除顾虑,把我们强加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去掉,还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