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一年,我就被派到乡下支教。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天亮得很早,我也起得很早,虽然起床时间还没有到,但校园里也零星地有一些学生提前起床,开始在花坛边背起书来。碧绿的草地似乎格外迷人,每一片草叶上都有无数晶莹透亮的露珠,亲行其间,不知不觉,我已到了校园的中心——鲁迅先生的雕像旁。作为美术教师的我本应该更加关注他的外貌形象才对,然而此时,我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雕像的底座上。底座的正面刻着“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字,字体为隶书,显得格外的儒雅大方。背面刻着一行字,“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丁零零!起床铃声响了,学生如潮水般地涌出宿舍,脚步声与欢笑声打破了先前的宁静,五分钟后就开始上早操了。我朝着学生宿舍走去。学生住的是集体宿舍,一间20平方米大小的宿舍要住十几个孩子,刚在外面呼吸过新鲜空气的我,一下子来到学生宿舍在嗅觉上确实有些不舒服的感觉。孩子们的被子叠得不是很整齐,有的露着棉絮,有的被子本身就不规整,里面的棉絮一边多一边少的。床单也不好看,有的已经有了个大窟窿,更有甚者下面直接不垫棉絮,只铺了个很薄的毯子。有的床铺的下面摆着用千层底做的绣花鞋,我知道,那是他们的妈妈在灯下一针一线缝给他们的。看着这些,我的心仿佛是一根绷紧的弦,弦的一端是我,另一端是在外面上早操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们。
这根弦带着我进入求学的记忆。我十三岁那年上初一,一位年轻老师曾拉起我的手说:“这么不讲卫生,指甲该剪剪了,xx同学是你们村的吧,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你要好好用功了。”当时我记得从老师那严肃又略带微笑的表情中,流露出来的是关心,是鼓励,更是一位年轻教师对农村孩子的关注。在高中的一节化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选择题在黑板上,我最先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第一个叫我起来回答,我很自信地说出了我的答案,接着,老师又叫我陈述了我的解题思路。他听了之后点了点头并以赞许的口气说:“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思考这么多问题并选出答案,非常不错,请坐。”我心里暗自高兴,因为平日里我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随着同学们的不同回答,我发现自己的答案错了,正当我感到羞愧的时候,老师用肯定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我相信,此时老师是最懂我的。这颗懂我的心体现的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尊重。一瞬间,我感觉到这位化学老师太有魅力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书,而是人格魅力的展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教师的崇敬,想当教师的念头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我又来到了鲁迅先生的雕像下,“起得真早,走,一起跑步!”和我打招呼的是位从教30余年的老师,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在我的记忆里,他平日里喜欢拿着一本书在校园里散步,不时扶一下快要落到鼻梁下面的眼镜,厚且重的镜片配上一副无色的镜框与他黑白相间的头发还是很配的。有时候他的镜片上会有白色的指纹,大抵是上课时在扶眼镜框的时候不小心让带粉笔灰的手指摸到镜片了。上课前,他手里经常提着一个手提包,里面装满了上课所需的资料,每堂课他都准备得很充分,并提前到教室门口和同学们聊聊天,谈谈学习心得。瞬间,我似乎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此时的天空更亮了,鲁迅先生的雕像变得好高好高。我就站在雕像的正下方,和我视线平行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大字……
距离到乡下支教,已经过去五年了,按理说这些东西早该忘记,但不知怎么的,每当看到那些来读高中的农村孩子,看到虽然身体不好但还在坚持上课的老教师,以及想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总能使我想起与上面相关的内容。关爱、敬业、包容、鼓励,不正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一直践行的吗?所以,想忘也忘不了。
把这些心底里的感受随情排列,似乎对自己近期的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启迪。在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县工作,作为教师的我深感吃力,但这种吃力恰恰体现的是一种价值,一种为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懈奋斗的价值。当下,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教师的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每当看到大山里的孩子们考上大学的时候,我会为之感动;当自己付出辛勤的劳动得到孩子们的肯定时,我会为之幸福;当人民群众对我们教师给予好评时,我会为之满足。这种感动、幸福、满足的达成,不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能编织的“中国梦”吗?
前些日子,又有一批年轻教师到乡下支教了,就此机会我到五年前曾经支教过的学校走了一圈,变化太大了,唯一不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以及雕像底座上刻着的那些字。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刻在上面的那些字已经内化成一种精神、一股力量,一种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和力量。
丁零零!起床铃声响了,学生如潮水般地涌出宿舍,脚步声与欢笑声打破了先前的宁静,五分钟后就开始上早操了。我朝着学生宿舍走去。学生住的是集体宿舍,一间20平方米大小的宿舍要住十几个孩子,刚在外面呼吸过新鲜空气的我,一下子来到学生宿舍在嗅觉上确实有些不舒服的感觉。孩子们的被子叠得不是很整齐,有的露着棉絮,有的被子本身就不规整,里面的棉絮一边多一边少的。床单也不好看,有的已经有了个大窟窿,更有甚者下面直接不垫棉絮,只铺了个很薄的毯子。有的床铺的下面摆着用千层底做的绣花鞋,我知道,那是他们的妈妈在灯下一针一线缝给他们的。看着这些,我的心仿佛是一根绷紧的弦,弦的一端是我,另一端是在外面上早操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们。
这根弦带着我进入求学的记忆。我十三岁那年上初一,一位年轻老师曾拉起我的手说:“这么不讲卫生,指甲该剪剪了,xx同学是你们村的吧,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你要好好用功了。”当时我记得从老师那严肃又略带微笑的表情中,流露出来的是关心,是鼓励,更是一位年轻教师对农村孩子的关注。在高中的一节化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选择题在黑板上,我最先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第一个叫我起来回答,我很自信地说出了我的答案,接着,老师又叫我陈述了我的解题思路。他听了之后点了点头并以赞许的口气说:“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思考这么多问题并选出答案,非常不错,请坐。”我心里暗自高兴,因为平日里我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随着同学们的不同回答,我发现自己的答案错了,正当我感到羞愧的时候,老师用肯定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我相信,此时老师是最懂我的。这颗懂我的心体现的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尊重。一瞬间,我感觉到这位化学老师太有魅力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书,而是人格魅力的展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教师的崇敬,想当教师的念头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我又来到了鲁迅先生的雕像下,“起得真早,走,一起跑步!”和我打招呼的是位从教30余年的老师,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在我的记忆里,他平日里喜欢拿着一本书在校园里散步,不时扶一下快要落到鼻梁下面的眼镜,厚且重的镜片配上一副无色的镜框与他黑白相间的头发还是很配的。有时候他的镜片上会有白色的指纹,大抵是上课时在扶眼镜框的时候不小心让带粉笔灰的手指摸到镜片了。上课前,他手里经常提着一个手提包,里面装满了上课所需的资料,每堂课他都准备得很充分,并提前到教室门口和同学们聊聊天,谈谈学习心得。瞬间,我似乎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此时的天空更亮了,鲁迅先生的雕像变得好高好高。我就站在雕像的正下方,和我视线平行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大字……
距离到乡下支教,已经过去五年了,按理说这些东西早该忘记,但不知怎么的,每当看到那些来读高中的农村孩子,看到虽然身体不好但还在坚持上课的老教师,以及想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总能使我想起与上面相关的内容。关爱、敬业、包容、鼓励,不正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一直践行的吗?所以,想忘也忘不了。
把这些心底里的感受随情排列,似乎对自己近期的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启迪。在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县工作,作为教师的我深感吃力,但这种吃力恰恰体现的是一种价值,一种为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懈奋斗的价值。当下,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教师的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每当看到大山里的孩子们考上大学的时候,我会为之感动;当自己付出辛勤的劳动得到孩子们的肯定时,我会为之幸福;当人民群众对我们教师给予好评时,我会为之满足。这种感动、幸福、满足的达成,不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能编织的“中国梦”吗?
前些日子,又有一批年轻教师到乡下支教了,就此机会我到五年前曾经支教过的学校走了一圈,变化太大了,唯一不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以及雕像底座上刻着的那些字。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刻在上面的那些字已经内化成一种精神、一股力量,一种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