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分层教学更是让每名学生都能有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知识,进而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下面是笔者对初中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数学分层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
所谓的分层教学,实施的步骤和要求有:一、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二、进行适当的分层;三、分层训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是新课改中的一个新课题,是在课堂教学领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运而生的. 它一改传统教育的耗时多、负担重等弊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启发下,爱学、会学、创造性地学,使教与学互通、互动.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发面的发展,改革是必然的,特别是当前由于考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与课改的要求相矛盾,学生根本消化不了,或者无法适应考试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层教学尝试
小组是一个整体,但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样,使每名学生各尽其能,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结合笔者学校正在进行的小组学习合作模式,讲几点笔者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心得:
1. 合理分层,关注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 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必须含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
为了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的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笔者班上有一名女生,性格内向,学习刻苦,文科成绩比较优秀,但数学成绩一直都不理想. 鉴于她的性格比较敏感,不能轻易地给她定在哪一层次,笔者私下里就和她商量好,先定在B层次,但按照A层次的要求,争取早日进入A层次. 后来在她的努力下,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先教后练,统一当堂训练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本人觉得基本知识的传授还是要以老师为主,这部分知识多是考察解题的规范性,所以本人觉得要以老师讲解、示范为主,而且讲解示范的内容不宜过难,那就是一个“实”字. 知识的引入可以以问答或小题目的方式展开,摒弃了花里胡哨的情景教育技巧,根据屏幕自学指导的内容逐一解决,学生答的多,老师说的少,言简意赅. 当堂训练的内容,以基础为主,要让那些中等偏下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可以或写或读,均紧紧扣住上课所讲的学习目标,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3. 教学练习,分层实施
(1)备课层次化.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次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 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2)授课层次化.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像复式教学. 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的时间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至于受冷落. 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层学生分析. 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 要保证B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 “吃得饱”.
(3)课后辅导层次化. 课后辅导主要体现在作业分层上:A层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之外,还要求对资料上的探究提升题有一定的突破;B层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外,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资料上的能力提高题;C层学生只需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完成即可. 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减少负担的同时课后得以继续提高.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学生信息反馈,不断对分层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
所谓的分层教学,实施的步骤和要求有:一、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二、进行适当的分层;三、分层训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是新课改中的一个新课题,是在课堂教学领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运而生的. 它一改传统教育的耗时多、负担重等弊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启发下,爱学、会学、创造性地学,使教与学互通、互动.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发面的发展,改革是必然的,特别是当前由于考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与课改的要求相矛盾,学生根本消化不了,或者无法适应考试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层教学尝试
小组是一个整体,但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样,使每名学生各尽其能,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结合笔者学校正在进行的小组学习合作模式,讲几点笔者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心得:
1. 合理分层,关注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 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必须含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
为了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的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笔者班上有一名女生,性格内向,学习刻苦,文科成绩比较优秀,但数学成绩一直都不理想. 鉴于她的性格比较敏感,不能轻易地给她定在哪一层次,笔者私下里就和她商量好,先定在B层次,但按照A层次的要求,争取早日进入A层次. 后来在她的努力下,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先教后练,统一当堂训练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本人觉得基本知识的传授还是要以老师为主,这部分知识多是考察解题的规范性,所以本人觉得要以老师讲解、示范为主,而且讲解示范的内容不宜过难,那就是一个“实”字. 知识的引入可以以问答或小题目的方式展开,摒弃了花里胡哨的情景教育技巧,根据屏幕自学指导的内容逐一解决,学生答的多,老师说的少,言简意赅. 当堂训练的内容,以基础为主,要让那些中等偏下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可以或写或读,均紧紧扣住上课所讲的学习目标,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3. 教学练习,分层实施
(1)备课层次化.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次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 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2)授课层次化.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像复式教学. 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的时间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至于受冷落. 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层学生分析. 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 要保证B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 “吃得饱”.
(3)课后辅导层次化. 课后辅导主要体现在作业分层上:A层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之外,还要求对资料上的探究提升题有一定的突破;B层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外,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资料上的能力提高题;C层学生只需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完成即可. 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减少负担的同时课后得以继续提高.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学生信息反馈,不断对分层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