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途径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这三方面探讨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有效途径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 ,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3.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学生面前提问题,但跟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学生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
  习的方法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其他文献
题目: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放在光滑的水平台上,平台右端B与水平传送带相接,传送带的运行速度为v0,长为L.今将滑块缓慢向左压缩固定在平台上的轻弹簧,到达某处时突然释放,当滑块滑到传送带右端C时,恰好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离开弹簧时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求:  (1)释放滑块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  (2)滑块在传送带上滑行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期刊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两边夹角余弦之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
期刊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1  ].本文主要从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物理实验进行改进、创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来阐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实施创新教学,教师的创新教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注重了考查数学思想的运用.下面举例谈谈在高考三角题中的几种数学思想.    一、方程的思想  方程的思想即把题目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方程的关系来表示,然后通过解方程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期刊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构件”要素,课堂不应该成为只展示教师主导特性的活动“舞台”,而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展现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载体”  [1  ].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改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高中生主体特性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特性;师生互动;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改纲要强调,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紧扣主体
期刊
摘要:数学学科是思维活动的“艺术”,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对自身学习活动过程及表现进行能动思考、评判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学习效能取得实效,学习素养良好树立的重要“保障”.[1]反思能力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素养的重要构建“部件”之一.本文作者根据当前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反思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策略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认识;思考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学科标准指出: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渗透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需要.本文作者在高中物理情感教学中冲出“围城”,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高中物理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以情施教;爱国情操;巧用媒体;联系实际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充满人文的关怀,合理渗透情感教育,以达教书育人的现代教育之目的.正如新课标指出: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
期刊
摘要:本文从入课、重难点、提问、究错和语速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教学“慢一点”,让课堂拥有教育的“道”,让课堂充满灵动的生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慢一点;教育的“道”  近期又一次拜读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书有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可悲正是在于,我们把目标锁定于教育的‘术’——知识与技能,从而把教育的‘道’给丢弃了,教育走向了异途.[1  ]”  这让我想起了《人牵蜗牛去散步》这则
期刊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揣摩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多体验现代中学生的情感,许多“意外”是完全可以把握的.  “动态生成”之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教师只管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漠视课堂上促进动态生成的“土壤”培育;有些教师对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把握不住;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置若罔闻,避而不谈.  一、不能善待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  案例 某教
期刊
本文仅针对课堂提问时常出现的“度”的问题,从提问的“多和少”、“难和易”、“有和无”及提问时“直和曲”、“庄和谐”、“主和客”等几对矛盾做了辩证的讨论,只要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摸索,课堂将会成为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下面,仅以高中物理部分内容为例试作阐述.  一、提问内容方面,即“问什么”,要正确处理好以下矛盾  1.多和少.有一位特级教师曾对其所听的一节课做过统计,教师频频发问累计达48次,学生应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