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这样的生长有多层含义,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还应该伴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的优化和数学眼界的打开,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生长提供合适的土壤,足够的养分,让学生自在地生长。
关键词:数学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小学数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探究经验的累积和探究方法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在地生长。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生长。
一、把脉起点,预先规划
以学定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来拟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讓学生从相对熟悉的起点出发通往未知,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增进能力,领悟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来触碰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已知到未知的距离,这样可以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铺垫,让学生自然地生长。
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少数学生已接触过这样的知识,能够模糊感知到分数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分数。为此,笔者创设一个小猴子做蛋糕的情境:小猴子做好一个蛋糕后,将蛋糕平均分成四份,自己吃了其中的一份,将另外的蛋糕留给爸爸妈妈,在上学之前,小猴子给爸爸妈妈留言告诉他们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早餐,那么在留言中,小猴子是怎样表示自己已经吃掉的部分呢?在情境中,笔者将这个问题以留白的方式出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在自主尝试中,一些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小猴子吃掉的部分,也有学生用语言说明:我将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我吃了其中的一份。还有的学生能够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在组织全班交流的时候,笔者根据巡视的结果,将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展现给学生,因为学生自己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他们就格外关注别人的方法,要去体会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方法的优异程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几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含义都是相同的,虽然分数是新学的内容,但是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中,学生结合直观形象和语言描述,很容易感知到分数的意义。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教师的戏份很少,但是却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学生在尝试表示小猴子吃掉的部分时,从分数的意义的根本出发来寻找自己理解基础上的方法,主题是相当突出的。在揭示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时候,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这个新数表示的意义,从而体会到分数中各部分的含义。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分数,而且感知到分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分数来解决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笔者变换情境,给了学生更多尝试运用分数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生长就在这几个环节中体现了出来。
二、给予空间,自由生长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领悟是绕不开这个主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敢将时间交出去,将时间留给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即便获取了知识,但是他们收获不到经验和方法,他们得不到能力上的生长,这样的生长就是浅层次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尝试、交流提升和反思小结的过程,逐步提高认识。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合作者的工作,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服务,为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奠定基础。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一个求梯形面积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做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求梯形面积的方法有很多: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等于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之和正好等于梯形的下底减上底;还有的学生将梯形补上一块,得到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然后用平行四边形减去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在交流中,大家发现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呢?在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之后,他们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用文字表示出各部分的面积,然后寻找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将计算的方法简化。当然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还是顺利得到了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小结探索过程时,尽管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但是学生能够从公式背后看到不同的计算途径,这让他们对计算公式的认识更具有立体感。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在知识遗忘之后,如果学生历经的探索过程是深刻的,他们还能够重现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收获都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伴随着知识增长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无声地生长,数学眼界也在不断扩张。
三、巧牵妙引,注入动力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新点子、新想法,并鼓励他们坚定地走下去;教师要懂得适度引导,给学生指明方向,做好规划,让学生自行探究,走进数学。很多时候,这样的点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这样学生的方向更明确,探究学习就更有效。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因为要触发学生将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和直径联系起来,笔者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情境,首选是引导学生想办法找硬币的周长,学生想到了滚动一圈求周长的办法。随后笔者又出示求一个圆形井口的周长的问题,学生发现无法滚动了,只能用线绕井口一周,然后化曲为直。在总结这两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对化曲为直的思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拿出一个溜溜球,拉住绳子一端,旋转出一个圆来,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不适用了,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之后,学生将问题的关键指向了圆的半径,他们认为在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于是笔者将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因为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利用一些半径确定的圆来求出周长,在计算中学生发现这些周长总是对应的半径的6倍左右,也就是在圆直径的3倍左右,这就触发学生联想到圆周率来。
在这个案例中,整个学习过程是层层深入的,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问题的过程中达成了对数学规律的深度认识,这与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伴随着学生,静待学生的生长而已。
四、及时回顾,累积经验
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学生生长的养分,在数学学习中,除了给学生足够的经历,让他们自己累积经验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来帮助学生上升经验,形成策略,养成数学学习的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发现了一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三面涂色的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的棱长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在总结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几个小组的学生回顾了自己小组的交流过程,发现在研究相关规律的时候,不能只从数据出发来分析,而是要结合发现这些小正方体的位置等因素来思考。比如说一面都不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如果单纯从1、8、27等数入手,很难找出这些数之间的规律,但是联想到这些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核心部分,也可以看成大正方体去掉表面一层得到的这样一个想象,就很容易发现这些一面都不涂色的小正方体也组成了一个正方体,所以这些数都是立方数。由此得出的启发是数学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思考,多方面联系,这样才能启迪智慧,推动规律的凸显。当学生提炼出这样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收获就更深入,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经验将再现,指引学生的数学探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体现出“教育即生长”的理念。为此,教师要做好引导,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并及时关注学生,启迪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关键词:数学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小学数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探究经验的累积和探究方法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在地生长。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生长。
一、把脉起点,预先规划
以学定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来拟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讓学生从相对熟悉的起点出发通往未知,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增进能力,领悟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来触碰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已知到未知的距离,这样可以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铺垫,让学生自然地生长。
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少数学生已接触过这样的知识,能够模糊感知到分数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分数。为此,笔者创设一个小猴子做蛋糕的情境:小猴子做好一个蛋糕后,将蛋糕平均分成四份,自己吃了其中的一份,将另外的蛋糕留给爸爸妈妈,在上学之前,小猴子给爸爸妈妈留言告诉他们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早餐,那么在留言中,小猴子是怎样表示自己已经吃掉的部分呢?在情境中,笔者将这个问题以留白的方式出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在自主尝试中,一些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小猴子吃掉的部分,也有学生用语言说明:我将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我吃了其中的一份。还有的学生能够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在组织全班交流的时候,笔者根据巡视的结果,将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展现给学生,因为学生自己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他们就格外关注别人的方法,要去体会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方法的优异程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几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含义都是相同的,虽然分数是新学的内容,但是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中,学生结合直观形象和语言描述,很容易感知到分数的意义。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教师的戏份很少,但是却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学生在尝试表示小猴子吃掉的部分时,从分数的意义的根本出发来寻找自己理解基础上的方法,主题是相当突出的。在揭示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时候,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这个新数表示的意义,从而体会到分数中各部分的含义。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分数,而且感知到分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分数来解决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笔者变换情境,给了学生更多尝试运用分数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生长就在这几个环节中体现了出来。
二、给予空间,自由生长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领悟是绕不开这个主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敢将时间交出去,将时间留给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即便获取了知识,但是他们收获不到经验和方法,他们得不到能力上的生长,这样的生长就是浅层次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尝试、交流提升和反思小结的过程,逐步提高认识。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合作者的工作,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服务,为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奠定基础。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一个求梯形面积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做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求梯形面积的方法有很多: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有的将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等于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底边之和正好等于梯形的下底减上底;还有的学生将梯形补上一块,得到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然后用平行四边形减去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在交流中,大家发现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呢?在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之后,他们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用文字表示出各部分的面积,然后寻找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将计算的方法简化。当然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还是顺利得到了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小结探索过程时,尽管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但是学生能够从公式背后看到不同的计算途径,这让他们对计算公式的认识更具有立体感。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在知识遗忘之后,如果学生历经的探索过程是深刻的,他们还能够重现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收获都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伴随着知识增长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无声地生长,数学眼界也在不断扩张。
三、巧牵妙引,注入动力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新点子、新想法,并鼓励他们坚定地走下去;教师要懂得适度引导,给学生指明方向,做好规划,让学生自行探究,走进数学。很多时候,这样的点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这样学生的方向更明确,探究学习就更有效。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因为要触发学生将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和直径联系起来,笔者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情境,首选是引导学生想办法找硬币的周长,学生想到了滚动一圈求周长的办法。随后笔者又出示求一个圆形井口的周长的问题,学生发现无法滚动了,只能用线绕井口一周,然后化曲为直。在总结这两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对化曲为直的思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拿出一个溜溜球,拉住绳子一端,旋转出一个圆来,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不适用了,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之后,学生将问题的关键指向了圆的半径,他们认为在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于是笔者将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因为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利用一些半径确定的圆来求出周长,在计算中学生发现这些周长总是对应的半径的6倍左右,也就是在圆直径的3倍左右,这就触发学生联想到圆周率来。
在这个案例中,整个学习过程是层层深入的,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问题的过程中达成了对数学规律的深度认识,这与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伴随着学生,静待学生的生长而已。
四、及时回顾,累积经验
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学生生长的养分,在数学学习中,除了给学生足够的经历,让他们自己累积经验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来帮助学生上升经验,形成策略,养成数学学习的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发现了一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三面涂色的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的棱长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在总结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几个小组的学生回顾了自己小组的交流过程,发现在研究相关规律的时候,不能只从数据出发来分析,而是要结合发现这些小正方体的位置等因素来思考。比如说一面都不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如果单纯从1、8、27等数入手,很难找出这些数之间的规律,但是联想到这些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核心部分,也可以看成大正方体去掉表面一层得到的这样一个想象,就很容易发现这些一面都不涂色的小正方体也组成了一个正方体,所以这些数都是立方数。由此得出的启发是数学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思考,多方面联系,这样才能启迪智慧,推动规律的凸显。当学生提炼出这样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收获就更深入,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经验将再现,指引学生的数学探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体现出“教育即生长”的理念。为此,教师要做好引导,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并及时关注学生,启迪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走上高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