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肉类,地球的“福音”?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牧业污染很严重
  如今,温室效应这个词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如果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温室效应加剧就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我们都知道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中主要来源是什么?汽车尾气、工业排放……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你可能会忽略,那就是畜牧业排放!
  其实畜牧业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土地最多的产业。牲畜生产约占整个农业用地的70%,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牲畜供应链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4.5%。在许多情况下,畜牧业是陆地污染的主要来源,比如会向河流、湖泊排放营养物质、有机物和病原体。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我们的饮食结构,减少肉类的摄入量。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肉类爱好者来说未免有点残忍。有没有一种肉类替代品,能够在避免屠宰动物的同时又不必牺牲吃肉时的快感?
  素食肉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素食肉类,简单而言就是看起来、吃起来像肉的肉类替代品,也叫做人造肉,但是这和假牛肉、假羊肉可不同。它正在欧美国家悄然兴起,成为食品科技界的新宠。那么这些素食肉类到底是什么呢?
  “素食肉类”兴起
  “不可能汉堡”是人造素肉界中最耀眼的“明星”,由前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家帕特里克·布朗创立的“不可能汉堡公司”制作,已经在美国的1000多家餐厅销售。
  创制这样的“不可能汉堡”并不容易。首先要明白是什么让肉的味道如此之香。当肉煮熟后,会产生一些复杂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所以闻起来特别香。比如说牛排、猪排的香味。制作素食肉类,重新创造这种熟肉的香味是至关重要的。不可能汉堡公司的研究团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他们得先识别所挥发的化合物是什么,再来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然后找到植物类似物。研究人员使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法等工具,准确地识别出肉煮熟后释放出哪些挥发性分子。
  肉类香味中的关键成分是血红素。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重要物质,呈红色。它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在血液中形成血红蛋白,在肌肉中形成肌红蛋白。但是血红素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一些豆科植物也有,比如大豆的根部。不过从大豆里提取血红素很麻烦且成本高,因此公司的研究团队决定转换研究方向,利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酵母制造血红素蛋白。随后他们利用小麦、土豆蛋白、椰子油等,加上调味料之后,植物素肉就初步完成了。
  然而,早期的版本却并不成功。他们不断地进行味觉测试,素肉汉堡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现在,这种素肉汉堡也获得了许多消费者的认可。有的顾客更表示,这是吃过的最好的汉堡。
  “超级肉”是另一家美国公司创制的,该公司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植物蛋白重新排列成我们所熟悉的肉类的纤维结构。这家公司目前成了硅谷风投界的宠儿,获得了许多高科技名人的投资,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Twitter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等。不过也有人表示,这款人造素肉看起来像肉,但是闻起来吃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而荷兰一家初创公司则是利用另一种技术来造肉——干细胞培养。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将取自动物的干细胞放入营养液中培养,干细胞不断分裂壮大,最后再合成一丝丝透明的肉类纤维,看上去就像肉丝。这也许是最还原肉味的尝试,但是不知道煮熟了吃起来感觉如何。
  未来会不会都是人造肉?
  要得到吃肉爱好者的青睐,素肉的质地很重要。传统的人造素肉,比如用蘑菇、大豆等,似乎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味蕾。看起来很像,但是吃在嘴里感觉不对,那么进食体验就会被破坏。所以对许多素食肉类制造商来说,获得正确的质地绝对是扩大吸引力的关键。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扬·范德古多年来一直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他的团队与其他大学的工程师合作,利用剪切细胞装置探索植物蛋白质的来源,包括菜籽、向日葵和大米。他们不断调整参数,以产生类似于猪肉和牛肉中的肌肉纤维的结构。后来为了把产品投入市场,他们又与一家人造素肉公司“素食屠夫”合作。该公司销售各种各样的人造素肉,包括肉片、肉丸和香肠,以及鸡肉、牛肉和火腿等。主要由大豆和小麦蛋白制成,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而且还创造了人造鱼肉,它的烟熏“鳗鱼”沙拉赢得了荷兰美食奖,击败了一些真正的鱼和肉类。
  素食肉类的需求正在上升,因為它给那些有道德罪恶感的吃肉爱好者带来另一种选择,他们能够避免伤害动物而不必牺牲吃肉的快感。
  当然,作为一个刚兴起的产业,人造素肉难免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这种人造素肉是否有市场规范,食品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我们人体成长所需的营养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畜牧养殖业涉及到许多人的就业问题,这会不会给传统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未来,素食肉类会怎么样,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是,素食肉类的出现,并不是要求你完全拒绝肉类,而是当你想为地球做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能做什么的时候,它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他文献
南极洲——全世界最冷的地方,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科考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极度的寒冷使得这里人迹罕至,然而,在南极洲上的一座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上,常年悬挂的飞机残骸让人触目惊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飞机残骸出现在世界的尽头?  仓促的修改  事件追溯到1979年11月28日,这一天,237名乘客怀揣兴奋的心情登上新西兰航空901号班机,这是一班定期的南极洲观光航班
期刊
在南太平洋的中央,有一处孤寂的海域,被称为尼莫点。这里孤悬海外,距离它最近的陆地是三座遥遥相望的南半球岛屿——皮特凯恩群岛中的迪西岛、复活节岛西南角的莫图努伊岛和南极洲外海的马厄岛,三者分别位于其北方、东北方及南方,距离均远达2688千米。以此长度为半径、尼莫点为中心,可圈出一片与北美洲面积相当的海洋。  与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一样,尼莫点也是地球的一极——海洋远极。人们很难抵达海洋远极,即使乘
期刊
你是否也曾惊叹于世界地图的准确度?然而你知不知道我们使用的世界地图经历过多少变化呢?下面这张图表将带你认识人类地图的变化史,其中也折射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公元150年  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中,第一次使用经纬度标注了6345个位置,还绘制了世界地图与地区地图。这本著作在欧洲影响了1000多年,直到14世纪,世界地图才被重新认识和建构。  1050年  这是一幅典型的中世纪的地图,
期刊
很多人误以为,东西吃到胃里后便会立刻开始消化。其实不然,消化过程通常需要6至7小时,甚至更长。然而,在腹泻时你会发现,食物从“进口”到“出口”整个过程似乎不需要任何时间。  消化系统的常规运作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食物正常的消化过程。通常食物经牙齿咀嚼成细小碎片,同时被唾液滋润,随后舌头将食物推到嘴的后部吞下,再通过食道到达胃里。食物在胃里被各种酶和胃液分解处理后被传送到小肠,其中一些较大的分
期刊
一块天然“墨迹”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而且由于潮汐锁定,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同,上亿年来永远以固定一面朝着地球。上面灰白色表层、隐隐约约的环形山……这些肉眼可见的景物,成为人类不断畅想的话题。这不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罗夏测验?  羅夏测验,又称罗夏墨迹测验,是利用墨渍偶然形成且标准化的图版,让被试者据以自由联想并对此进行分析的心理测验,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测验。从起初人类第一次朝天上看
期刊
许多视力下降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悲哀:原本清晰的世界成了模糊的一团。网上还有段子调侃视力不好的人:五米之外雌雄同体,十米之外人畜不分。虽然是恶搞,但是也侧面反映了视力受损是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  科学家开发出了几种可能修复受损视力或失明的方法。  仿生眼:电子版视网膜  人为什么会有视觉?这得归功于视网膜。视网膜主要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构成,其中有两种可以感光的光敏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期刊
在智能和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学校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学校教学的全面电子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比如每个学生都会有笔记本电脑,通过远程学习,在线完成作业。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让“未来”走进教室,争取早日实现“高科技教室的未来主义梦想”。  未来主义学家相信,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的学校将把“协作”作为首要任务,成为一个高度协作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远程处理项目并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互动,而不需要面对
期刊
巴厘岛又称之为“艺术之岛”。历史上深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在岛上处处可见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使得巴厘岛建筑在审美上给人深刻印象,大街小巷的建筑都是令人驻足的美景。  Pura Lempuyang是巴厘岛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8世纪,共7座庙宇1700多级台阶。巴厘印度教朝圣者必去之地,山路18弯到达寺庙山脚,爬到顶峰4小时。  沿着台阶往上走,天空之
期刊
我们常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情包,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类型是将自己的脸做成表情包。各類自拍软件不仅能给人脸加上虚拟的装饰,比如动物耳朵、虚拟妆容,甚至还能直接让人脸变形,变成动物、明星或是虚拟角色。那么这些让使用者着迷的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原来,开发人员会使用大量的真人照片,标记出五官边缘的位置范围,再用三角网格将这些被标记位置连接起来,创建一个可旋转的3D网格模型,这个模型会随着人
期刊
潜艇藏在水下,可以前往世界任何海岸而不被发现,其隐蔽性让许多国家惴惴不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潜艇出现的那一天起,世界各国就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研究反潜技术,让潜艇“死”在侦测技术手下。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声呐探测。  声呐:  只要发出声音,就无法逃脱  在电影《猎杀红色十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名为“红色十月”的核潜艇正在遭受鱼雷的攻击,为了避免击中,艇长命令向岩石的方向驶去。艇长一直专心地算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