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面对这些基础和素质相对比较差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目前中专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教学 思考
一、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学生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开始学习使用较为高一层次的应用软件,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兴趣。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为了使学生对要学习的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它的功能有更好的理解,我们首先给学生展示结果,比如一个功能全面的网站、一个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和学生一起研究需要完成哪些工作才能完成,然后再对各个知识点、操作逐一分析、讲解,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体会到计算机给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带来的方便,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WORD教学中,教师不能一步一步枯燥的告诉学生字体怎么设,段落怎么排,打印怎么打,图片怎么插入到文章中,这样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如果先把一份排版好的宣传画报打印出来让学生看,学生感觉很惊奇,再告诉学生如果内容一改就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宣传画报,那他们肯定很羡慕,心理如果自己能会做就好了,教师引导的提问下,让学生发现这个宣传画都进行了哪些的编排,对这些操作一一详细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最后给本堂课布置一篇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宣传画,大家比比谁做的最好。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现代高科技的易用性和先进性。例如:讲授Powerpoint课程时,可结合学生目前其它自己较熟悉的基础课(如语文、数学等)的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制作出相应的幻灯片,做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从而带来多种感官刺激。这样做既可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于其它基础课的辅助教学上,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设计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计算机学科要求学生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强。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注重上机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机操作前,教师应为学生设计要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也就是目前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设计教学上机题目时,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应该在每次课后,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课下的思考和分析,逐步培养自我探索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方法,这样走出校门后,计算机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工具时,他们才能处于不败、不惑的境地。
四、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课,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異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面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计算机硬件的推陈出新,我们计算机教师在学习观念上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并结合实际,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教学 思考
一、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学生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开始学习使用较为高一层次的应用软件,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兴趣。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为了使学生对要学习的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它的功能有更好的理解,我们首先给学生展示结果,比如一个功能全面的网站、一个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和学生一起研究需要完成哪些工作才能完成,然后再对各个知识点、操作逐一分析、讲解,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体会到计算机给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带来的方便,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WORD教学中,教师不能一步一步枯燥的告诉学生字体怎么设,段落怎么排,打印怎么打,图片怎么插入到文章中,这样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如果先把一份排版好的宣传画报打印出来让学生看,学生感觉很惊奇,再告诉学生如果内容一改就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宣传画报,那他们肯定很羡慕,心理如果自己能会做就好了,教师引导的提问下,让学生发现这个宣传画都进行了哪些的编排,对这些操作一一详细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最后给本堂课布置一篇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宣传画,大家比比谁做的最好。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现代高科技的易用性和先进性。例如:讲授Powerpoint课程时,可结合学生目前其它自己较熟悉的基础课(如语文、数学等)的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制作出相应的幻灯片,做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从而带来多种感官刺激。这样做既可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于其它基础课的辅助教学上,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设计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计算机学科要求学生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强。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注重上机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机操作前,教师应为学生设计要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也就是目前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设计教学上机题目时,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应该在每次课后,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课下的思考和分析,逐步培养自我探索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方法,这样走出校门后,计算机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工具时,他们才能处于不败、不惑的境地。
四、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课,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異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面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计算机硬件的推陈出新,我们计算机教师在学习观念上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并结合实际,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