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line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与图形”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在小学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入手,借助具体的生活现象和画面来唤醒学生的经验。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可以搜集一些当地的建筑、风景图片供学生欣赏,学生边欣赏,边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感知其特征。再如,教学“确定位置”,可以创设海上轮船失火,向总部求救需要说清位置这一现实情境,使学生感知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有效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发展理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二、引导参与感受,深刻认识新知
  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感知图形,使其获得对图形的深刻认识。例如,教学“什么是面积”,可以组织学生摸课本、课桌、乒乓球等各种物体的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不仅有面,而且面有大有小,有平有曲。当学生借助实物模型建立起面的丰富表象后,再让学生选用一种实物描出一个平面。学生通过摸和描,实现由物体到图形的过渡,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同时强化学生对“面从体出”的认识。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在一个袋子里放进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不用看,凭自己对长方形已有的认识,从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让大家判断对不对,摸了几次后,老师先后拿出三角形、梯形等问:为什么不摸它呢?当学生通过摸图活动,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特征。摸图形活动具有较强的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把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得到了发展。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的,你能记住80%。”这句话道出了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感知,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倡导自主建构,提升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有许多规定性的知识,如“确定位置”中,关于行与列,关于数对的读、写法等知识,就是数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做的规定。在教学中如果采取教师传授的方式,学生也能很快接受,但是,如果这样教的话,学生就只是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没有思考,没有厚度,没有生命。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座位图,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创造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表示每个人的位置。使学生在创造活动中,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建构的数学化过程,然后再对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进行优选,使学生既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同时又在探究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发展数学,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知识时,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数数共有多少条棱,然后擦去长方体的一条棱,让学生根据剩下的11条棱,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再擦去一些棱,再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如此几次后提出问题: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想象得出长方体的大小呢?在学生感到迷惑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擦一擦、想一想、看一看。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试擦、再观察、再想象,得出只要留下相交于同一顶点上的三条棱,就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接着老师又把高擦去一些变短一些,让学生想象,跟原来的长方体比怎么样了。教学到此,老师再告诉学生:这样的三条棱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尽管最后还是告诉了,但这里的告诉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告知。老师精心组织了数学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操作,一边想象,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这使得长、宽、高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它们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它们的不可或缺性都化作了学生的深刻认识。原来规定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构建中,获得了更加鲜活的意义。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分析能力以及空间观念都在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建构的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提升空间观念。知识不应该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老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四、组织观察体验,发展空间想象
  在学生众多的学习方式中,观察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观察,对知识有了表象的认识,才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学好数学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观察活动:①观察一个非长方体的模型,使学生明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物体不一定都是长方体这个数学事实,强化学生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理解;②观察不同摆法的长方体和长、宽、高依次变化的长方体,揭示长方体长、宽、高的特征及它们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③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逐渐演变成正方体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强化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
  再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观察活动:①观察两个大小悬殊的正方形,比较谁大谁小,引出观察法这一策略;②观察小正方形逐渐变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变出观察法的局限,引出“愤悱”的探究情境,使接下的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成为学生自发的认知需求;③观察一组图形,其中有的周长大,面积小;有的周长小,面积大;有的周长等,面积不等。通过观察这样的一组图形,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大面积不一定大的数学事实;④观察两个画有方格的长方形,一个长方形里的格子画得小一些,但数量多;另一个长方形里的格子画得大一些,但数量少。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格子多的长方形面积并不比格子少的长方形面积大。从而直观感受到用画方格的方法进行比是有前提的,就是所画的格子大小必须一致,即度量面积的单位要统一,为教学面积单位埋下伏笔,做好前后知识点的链接。观察材料设计得好,观察活动组织得好,能使学生经历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从而激起矛盾冲突,诱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五、设计分层练习,拓展运用知识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即课堂练习。当学生的探究过程结束后,还要及时安排丰富的、多层次的数学练习,学生通过练习拓展和运用知识,使探索获得的方法、特征、结论更为深刻,并且内化成一种稳定的、清晰的知识结构,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有保证了课堂练习的数量与质量,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真实的反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用两幅相同的三角板拼长方形,正方形;在长方形纸上剪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用正方形纸拼长方形等等。只有重视了练习的层次、维度、效度,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达到拓展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六、找准知识链接,构建知识网络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互相渗透,互相链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等积移补”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通过平移或旋转,把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圆的面积公式、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依据“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把圆柱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等。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转化与链接,使学生构建起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不久前,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定义"
2000年,在对西方国家财政管理信息化以及近年来互联网等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用友政务公司做出了财政管理信息化必然走“平台化”道路的判断,并于当年投入巨资
作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的考试,考查内容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整套试卷具有考查内容全面、难度适中、本土特征鲜明等特点,具体如下。  整张卷纸共出现15幅图像,其中教材原图有8幅,《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原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要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得不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教正确”到关注“教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是数学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产声强烈学生求知欲望。  一、艺术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一出好戏从好的序幕开始,一节成功的好
摘要:语文课着眼点是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从学生的视角来关照课堂教学,求新、求变、求活,怀揣花苞心态,多途径激活学生的心智,拨动学生的心弦,与学生情感共振,让学生在课堂中诗意地栖息,获得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生命教育    生命是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种和谐,要学会相处。这应该都是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