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而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后再次建构知识。其实效性取决于小组质量及组内分工,教师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度适中,教师要以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主动参与其中,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环节。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小组合作学习 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习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思想品德公开示范课常用这一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背景下,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生长点,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内化教材知识后再次建构知识。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平台,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发展。但能否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实效性呢?我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几点认识。
一、小组优化组合、组间同质、组内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组质量及组内成员分工,让组内成员有交流、探究的价值,组间评议要有平等的平台,教师分组时要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水平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在优化小组人员搭配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分工职责,如“主持人”、“记录员”、“督查员”(督促组内成员都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落实每位成员是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维持组内交流讨论的过程)、“代言人”(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展示汇报)等,让每一成员都明确自身职责,让小组每一成员都有事,而且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轮流交换角色,从而促使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教师要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环节,环环相扣。
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一般可设计为:问题设计—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评小结五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师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须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环节。
问题设计是指向教材知识重难点,具有学习目标导向,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学习任务的把握。独立学习让学生养成动脑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有学生有自身想法再交流才有探究意义,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程度,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讨论是基本流程的重点,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思想碰撞,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建构。展示交流是成果共享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高潮,有利于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及综合素质锻炼。点评小结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教材知识的回归,既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
同时小组讨论单凭表面上的积极和热闹不足以评判学生的参与效果与程度。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既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学习结果,又要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点评及补充、修正。多鼓励小组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
展示交流与点评小结穿插进行。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合作成果是整个学习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小组代表汇报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我们小组……”而不是“我……”让每一成员都能从中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点评小结可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与同伴的认可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习惯。
三、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参与,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地关注学困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不要老师指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还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如果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监控与参与,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当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尽量让小组成员自己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思想品德教师设计问题要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学生感觉到自己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时,才会感到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不打无准备之战”,预知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情境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必然给教学活动带来尴尬。老师准备的问题往往涉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利于提高讨论质量,独立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前提。
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须联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思想品德教师要养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良好习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问题。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问题,激发思辨兴趣,以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更有实效性。而且,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以防随意性与形式化。
参考文献:
[1]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23(2):3-6.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小组合作学习 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习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思想品德公开示范课常用这一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背景下,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生长点,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内化教材知识后再次建构知识。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平台,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发展。但能否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实效性呢?我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几点认识。
一、小组优化组合、组间同质、组内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组质量及组内成员分工,让组内成员有交流、探究的价值,组间评议要有平等的平台,教师分组时要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水平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在优化小组人员搭配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分工职责,如“主持人”、“记录员”、“督查员”(督促组内成员都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落实每位成员是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维持组内交流讨论的过程)、“代言人”(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展示汇报)等,让每一成员都明确自身职责,让小组每一成员都有事,而且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轮流交换角色,从而促使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教师要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环节,环环相扣。
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一般可设计为:问题设计—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评小结五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师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须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环节。
问题设计是指向教材知识重难点,具有学习目标导向,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学习任务的把握。独立学习让学生养成动脑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有学生有自身想法再交流才有探究意义,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程度,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讨论是基本流程的重点,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思想碰撞,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建构。展示交流是成果共享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高潮,有利于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及综合素质锻炼。点评小结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教材知识的回归,既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
同时小组讨论单凭表面上的积极和热闹不足以评判学生的参与效果与程度。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既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学习结果,又要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点评及补充、修正。多鼓励小组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
展示交流与点评小结穿插进行。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合作成果是整个学习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小组代表汇报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我们小组……”而不是“我……”让每一成员都能从中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点评小结可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与同伴的认可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习惯。
三、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参与,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地关注学困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不要老师指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还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如果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监控与参与,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当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尽量让小组成员自己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思想品德教师设计问题要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学生感觉到自己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时,才会感到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不打无准备之战”,预知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情境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必然给教学活动带来尴尬。老师准备的问题往往涉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利于提高讨论质量,独立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前提。
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须联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思想品德教师要养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良好习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问题。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问题,激发思辨兴趣,以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更有实效性。而且,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以防随意性与形式化。
参考文献:
[1]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