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力作《集结号》一反传统国产战争片的程式化模式,更多地关注生命的价值,以人为本,因而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解构主义是法国思想家德里达的代表性理论,从这一角度审视这部作品可以挖掘其许多成功之处。
关键词 《集结号》 生命价值 解构主义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
一、引言
2007年1 2月,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力作《集结号》自上映以来,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赢的目标,可谓赚尽了观众的金钱和眼泪。直到现在,仍然有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一睹这部影片的风姿。据出品方华谊兄弟介绍,《集结号》的票房目前已经逼近2.6亿,仅次于《满城尽带黄金甲》创下的内地最高纪录,占据了内地票房史上的亚军位置。12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在《集结号》首映后也给出了1分零9秒的报道,引起了网民对这部片子的热烈讨论。一个娱乐事件竟然上了《新闻联播》,而且报道的时间长达1分零9秒,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海外影视界对这部片子也是好感有加。英国Metrodome发行公司买下了《集结号》在英国的放映权,这也是中国非武侠商业大片第一次进入英国市场,而且购买《集结号》海外发行权的不止英国,还有韩国、法国、俄罗斯等,华谊一共从海外发行中收益了200多万美元。《集结号》为什么受到如此垂青,在国内外好评如潮呢?本文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解读这部影片,分析其成功之处。
二、解构主义的形成及其评析
解构主义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渊源。从哲学思潮来看,自从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以来,西方一直涌动着一股否定理性、怀疑真理、颠覆秩序的强大思潮。就对语言的批判而言,对解构主义影响最大的就是尼采。解构主义吸取了尼采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的思想。海德格尔被公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另一个直接渊源。“解构”一词本来就源于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有“分解”、“瓦解”、“毁灭”之意。1967年德里达系统地阐述解构主义,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解构主义成为其代表性理论。解构主义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它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三、《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主题的解构
《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主题的解构集中表现在反英雄主义和轻集体主义,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个体生命的价值。首先,《集结号》成功找到了个体生命价值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平衡点。它以反传统的形式表达出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解构了中国传统电影的价值阐释方式。在过去的一些国产影片中,由于过分地强调集体价值而导致忽视了个体生命价值的存在:由于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而导致疏远了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没能找到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历史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可是在该片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价值的实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冯导以个人价值关注集体价值。其次,《集结号》成功地找到了英雄主义与个体生命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它在表达英雄气概的同时,也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它以英雄主义关注生命,以个体生命的奉献体现英雄主义。因为《集结号》非常巧妙利用个体生命与英雄主义之间张力,所以它能感动无数的观众。英雄主义与人文情怀在主人公谷子地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谷子地是无名英雄,而他所要寻找的死去的战友,也是无名英雄。这种对个体生命的追寻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平民关怀和人本主义思想。近年来,《新闻联播》在节目编排上更关注民生,注重人本主义思想的宣扬。这正好与《集结号》所体现的追寻生命价值,颂扬人本主义思想的主题心照不宣。这可能是《集结号》能上央视《新闻联播》的主要原因。
《集结号》表面上是战争主题,实际上则是弘扬人性的主题。这与传统国产战争片的主题表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国产片推崇社会和集体的价值,但是《集结号》却是确立和证明个体生命价值。《集结号》的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人文诉求:每一个为正义事业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不应该被无名化、不应该被忽略,不论其生活状态多么卑微。《集结号》积极向上的主题符合我们当前的社会价值观——那就是更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韩国媒体在评价《集结号》时说,“《集结号》讲的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人”。冯小刚用“谷子地”这样一个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正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题。可以肯定《集结号》将对中国今后的战争影片产生深远影响。
四、《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中英雄人物的解构
《集结号》最有突破性的颠覆就是对传统影片中勇往直前、不畏生死的英雄人物的解构。传统影片常常把士兵拍成神化的英雄,把战场当成刻画英雄形象的地方。《集结号》一反这种常态,首先把士兵拍成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战场也不再是传统影片中打造英雄的绝佳场所。在影片中,导演冯小刚把战场还原为战场,把士兵还原为士兵,真实的再现了战争场面更血淋淋的一面。
《集结号》挑战了传统国产战争片中人物的刻画模式。传统的国产战争片表现人物的模式套路十分明显。通常是宏大的规模、壮观的爆炸场面、前赴后继的士兵冲锋和大义凛然,连缺点都是无比光辉的英雄形象。可以说传统的国产战争片在很大程度上是狂欢电影,观众很难从中体会到战争本身的压抑、沉重和残酷,只看到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这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换言之,传统战争题材的电影是“神”的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从中很少能看到人性的冲突、恐惧和悲哀。对战争的恐惧其实是人性共有,克服这个恐惧可以成为英雄,不能克服便不能成为英雄,但是这需要一个支撑点。《集结号》在这一点上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摆脱了战争狂欢。谷子地是英雄,因为尽管他面对原有编制被打散、战友埋尸的煤窑变成了一座大煤山,可他一个人独自对抗着一座大山,几年如一日地去挖煤山,为的是想让弟兄们出来透透气。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人物,在以往国产战争片中是难得一见的。
从人到英雄只有一步之遥。作为人的英雄,他首先是充满了人性的人,既有对生的希望也有对死的恐惧。影片中的谷子地有对生的希望,有对死的恐惧,体现了他人性的一面。可是他因为兄弟的情谊而完成了某种从平凡的人向英雄的超越。作为中国式的战争片,冯小刚既聪明地保留了我国既往战争题材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又从人性出发塑造了一个常人的形象,这体现出冯小刚的过人智慧。
五、《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中情节的解构
《集结号》解构了传统国产战争片的经典情节。在该片中,冯小刚着眼于现代战争中的小人物,以他们在战争中的不朽经历展开 影片的故事情节,这种方式与以往的叙事模式截然不同。
在对战争情节的刻画中,冯小刚真实地再现了战场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当由于敌我火力悬殊。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时候,排长焦大鹏在临死之前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声。这种善意的谎言虽然背叛了组织的命令,却真实地体现了焦大鹏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战友生命担忧。这种体现个体生命追求的情节,在传统片中难得一见。在传统片中是不会出现“英雄撒谎”的情节的。当焦大鹏在临死之前请求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的时候,战士中产生了分歧,立刻有人附和撤退。这种情节也真实地反映人对“生”的渴望,与传统国产片临危不惧,不畏生死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集结号》虽然有对战斗情节的纷呈,但更让人难忘的情节却是在战争后谷子地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为死去的战友找回荣誉这个情节的铺陈。这种情节结构模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国产战争片的表现方式。在传统国产片中,随着战争的结束,故事情节也进入尾声,可是在《集结号》这个影片中,新的更感人的情节才开始。战斗的场面,战斗中的情节呈现不过是主题表现的一个伏笔。当团长的号手小梁告诉谷子地他根本没有给他吹集结号时,谷子地那种由于受到组织的欺骗而过于冲动的行为,让我们觉得非常真实感动。当谷子地受伤后却被解放军当作敌军士兵俘虏的时候:当他在后方的医院里才得知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已经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战死的46个弟兄都将被视为“失踪者”的时候:当谷子地与王金存的妻子终于回到当年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的时候:当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个兄弟的时候:当谷子地发疯似地挖掘如山的煤堆,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深深被这些情节所震撼,痛苦地徜徉在对战争的反思,对生命追寻的情感殇河中。这些情节与传统战争片中敲锣打鼓,鞭炮声声,欢迎英雄归来的故事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中经典台词的解构
《集结号》中的台词少了一些一般传统国产战争片中解放军战士必说的“套话”,多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调的台词。其中有些台词能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与传统战争片中同类场面的台词迥然不同。
当主人公谷子地遇到战场上吓得尿裤子的文弱书生王金存时,安慰他说:“头上飞子弹,裤裆里钻炮弹,谁不怕?”。这显然是对传统影片中经典台词“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解构。当兄弟们躲在窑洞里避炮弹轰炸时,吕宽沟不停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显然是对传统片中临危不惧的经典台词“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解构。汶河阵地上,当吕宽沟和姜茂才两人爬在死人堆里找敌军军官的手表时,姜茂才问吕宽沟打完仗什么时候回家,吕宽沟答道:“等我混出个人样再回家,我要对得起我给我爹丢掉的那两亩半地!”这是对传统国产战争片经典台词“等把反动派打回老家再回家”的解构。当王宝强饰演的姜茂才一手被飞弹打断,一手拎着炸药包;中到敌坦克前,拉响炸药包时,他大喊:“我×你妈!”这是对传统国产战争片英雄拉响炸药包时高呼“同志们,冲啊!”的解构。这些台词与传统的经典台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台词甚至在以往的国产片战争片中不曾出现过,如:“叫他们把枪都拿起来我们不接受投降。”;“连长带大家走吧,再不走就打光了。”;“为这么一块破表,搭一条命值吗!”;“活着比什么都好,缴那么多破铜烂铁有什么用。”:“生下来父母都给起了名字,在这里怎么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呢?”:“小兔崽子们,我怎么就挖不着你们?”;“我给他们证明,我给他们证明。明明都是烈士,怎么就成了失踪了呢?!”;“都是一个村里出去打仗的,凭什么那两个就是烈士,就能分700斤小米,我哥和其他人就只有200斤?”:“如果挖开了什么都没有怎么办?”“那,你们就把我埋了。”:“一个一个都好好的在里面躺着,你们他妈怎么就看不着”;“那时候我心里就想,这是一声迟到了十多年的集结号啊”等等。
这些台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那种情景下的自然流露,因此非常震撼人心。其实,英雄也是人,何况在他们当中还有那么多不识字的英雄。在传统片中,英雄人物由于塑造得过于完美,高出常人太多,光辉灿烂如神一般,以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因而难以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但是在《集结号》中,冯导把英雄还原为人,所以取得不同寻常的效果。
关键词 《集结号》 生命价值 解构主义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
一、引言
2007年1 2月,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力作《集结号》自上映以来,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赢的目标,可谓赚尽了观众的金钱和眼泪。直到现在,仍然有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一睹这部影片的风姿。据出品方华谊兄弟介绍,《集结号》的票房目前已经逼近2.6亿,仅次于《满城尽带黄金甲》创下的内地最高纪录,占据了内地票房史上的亚军位置。12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在《集结号》首映后也给出了1分零9秒的报道,引起了网民对这部片子的热烈讨论。一个娱乐事件竟然上了《新闻联播》,而且报道的时间长达1分零9秒,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海外影视界对这部片子也是好感有加。英国Metrodome发行公司买下了《集结号》在英国的放映权,这也是中国非武侠商业大片第一次进入英国市场,而且购买《集结号》海外发行权的不止英国,还有韩国、法国、俄罗斯等,华谊一共从海外发行中收益了200多万美元。《集结号》为什么受到如此垂青,在国内外好评如潮呢?本文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解读这部影片,分析其成功之处。
二、解构主义的形成及其评析
解构主义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渊源。从哲学思潮来看,自从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以来,西方一直涌动着一股否定理性、怀疑真理、颠覆秩序的强大思潮。就对语言的批判而言,对解构主义影响最大的就是尼采。解构主义吸取了尼采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的思想。海德格尔被公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另一个直接渊源。“解构”一词本来就源于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有“分解”、“瓦解”、“毁灭”之意。1967年德里达系统地阐述解构主义,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解构主义成为其代表性理论。解构主义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它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三、《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主题的解构
《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主题的解构集中表现在反英雄主义和轻集体主义,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个体生命的价值。首先,《集结号》成功找到了个体生命价值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平衡点。它以反传统的形式表达出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解构了中国传统电影的价值阐释方式。在过去的一些国产影片中,由于过分地强调集体价值而导致忽视了个体生命价值的存在:由于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而导致疏远了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没能找到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历史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可是在该片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价值的实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冯导以个人价值关注集体价值。其次,《集结号》成功地找到了英雄主义与个体生命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它在表达英雄气概的同时,也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它以英雄主义关注生命,以个体生命的奉献体现英雄主义。因为《集结号》非常巧妙利用个体生命与英雄主义之间张力,所以它能感动无数的观众。英雄主义与人文情怀在主人公谷子地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谷子地是无名英雄,而他所要寻找的死去的战友,也是无名英雄。这种对个体生命的追寻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平民关怀和人本主义思想。近年来,《新闻联播》在节目编排上更关注民生,注重人本主义思想的宣扬。这正好与《集结号》所体现的追寻生命价值,颂扬人本主义思想的主题心照不宣。这可能是《集结号》能上央视《新闻联播》的主要原因。
《集结号》表面上是战争主题,实际上则是弘扬人性的主题。这与传统国产战争片的主题表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国产片推崇社会和集体的价值,但是《集结号》却是确立和证明个体生命价值。《集结号》的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人文诉求:每一个为正义事业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不应该被无名化、不应该被忽略,不论其生活状态多么卑微。《集结号》积极向上的主题符合我们当前的社会价值观——那就是更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韩国媒体在评价《集结号》时说,“《集结号》讲的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人”。冯小刚用“谷子地”这样一个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正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题。可以肯定《集结号》将对中国今后的战争影片产生深远影响。
四、《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中英雄人物的解构
《集结号》最有突破性的颠覆就是对传统影片中勇往直前、不畏生死的英雄人物的解构。传统影片常常把士兵拍成神化的英雄,把战场当成刻画英雄形象的地方。《集结号》一反这种常态,首先把士兵拍成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战场也不再是传统影片中打造英雄的绝佳场所。在影片中,导演冯小刚把战场还原为战场,把士兵还原为士兵,真实的再现了战争场面更血淋淋的一面。
《集结号》挑战了传统国产战争片中人物的刻画模式。传统的国产战争片表现人物的模式套路十分明显。通常是宏大的规模、壮观的爆炸场面、前赴后继的士兵冲锋和大义凛然,连缺点都是无比光辉的英雄形象。可以说传统的国产战争片在很大程度上是狂欢电影,观众很难从中体会到战争本身的压抑、沉重和残酷,只看到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这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换言之,传统战争题材的电影是“神”的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从中很少能看到人性的冲突、恐惧和悲哀。对战争的恐惧其实是人性共有,克服这个恐惧可以成为英雄,不能克服便不能成为英雄,但是这需要一个支撑点。《集结号》在这一点上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摆脱了战争狂欢。谷子地是英雄,因为尽管他面对原有编制被打散、战友埋尸的煤窑变成了一座大煤山,可他一个人独自对抗着一座大山,几年如一日地去挖煤山,为的是想让弟兄们出来透透气。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人物,在以往国产战争片中是难得一见的。
从人到英雄只有一步之遥。作为人的英雄,他首先是充满了人性的人,既有对生的希望也有对死的恐惧。影片中的谷子地有对生的希望,有对死的恐惧,体现了他人性的一面。可是他因为兄弟的情谊而完成了某种从平凡的人向英雄的超越。作为中国式的战争片,冯小刚既聪明地保留了我国既往战争题材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又从人性出发塑造了一个常人的形象,这体现出冯小刚的过人智慧。
五、《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中情节的解构
《集结号》解构了传统国产战争片的经典情节。在该片中,冯小刚着眼于现代战争中的小人物,以他们在战争中的不朽经历展开 影片的故事情节,这种方式与以往的叙事模式截然不同。
在对战争情节的刻画中,冯小刚真实地再现了战场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当由于敌我火力悬殊。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时候,排长焦大鹏在临死之前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声。这种善意的谎言虽然背叛了组织的命令,却真实地体现了焦大鹏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战友生命担忧。这种体现个体生命追求的情节,在传统片中难得一见。在传统片中是不会出现“英雄撒谎”的情节的。当焦大鹏在临死之前请求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的时候,战士中产生了分歧,立刻有人附和撤退。这种情节也真实地反映人对“生”的渴望,与传统国产片临危不惧,不畏生死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集结号》虽然有对战斗情节的纷呈,但更让人难忘的情节却是在战争后谷子地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为死去的战友找回荣誉这个情节的铺陈。这种情节结构模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国产战争片的表现方式。在传统国产片中,随着战争的结束,故事情节也进入尾声,可是在《集结号》这个影片中,新的更感人的情节才开始。战斗的场面,战斗中的情节呈现不过是主题表现的一个伏笔。当团长的号手小梁告诉谷子地他根本没有给他吹集结号时,谷子地那种由于受到组织的欺骗而过于冲动的行为,让我们觉得非常真实感动。当谷子地受伤后却被解放军当作敌军士兵俘虏的时候:当他在后方的医院里才得知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已经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战死的46个弟兄都将被视为“失踪者”的时候:当谷子地与王金存的妻子终于回到当年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的时候:当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个兄弟的时候:当谷子地发疯似地挖掘如山的煤堆,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深深被这些情节所震撼,痛苦地徜徉在对战争的反思,对生命追寻的情感殇河中。这些情节与传统战争片中敲锣打鼓,鞭炮声声,欢迎英雄归来的故事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集结号》对传统国产战争片中经典台词的解构
《集结号》中的台词少了一些一般传统国产战争片中解放军战士必说的“套话”,多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调的台词。其中有些台词能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与传统战争片中同类场面的台词迥然不同。
当主人公谷子地遇到战场上吓得尿裤子的文弱书生王金存时,安慰他说:“头上飞子弹,裤裆里钻炮弹,谁不怕?”。这显然是对传统影片中经典台词“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解构。当兄弟们躲在窑洞里避炮弹轰炸时,吕宽沟不停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显然是对传统片中临危不惧的经典台词“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解构。汶河阵地上,当吕宽沟和姜茂才两人爬在死人堆里找敌军军官的手表时,姜茂才问吕宽沟打完仗什么时候回家,吕宽沟答道:“等我混出个人样再回家,我要对得起我给我爹丢掉的那两亩半地!”这是对传统国产战争片经典台词“等把反动派打回老家再回家”的解构。当王宝强饰演的姜茂才一手被飞弹打断,一手拎着炸药包;中到敌坦克前,拉响炸药包时,他大喊:“我×你妈!”这是对传统国产战争片英雄拉响炸药包时高呼“同志们,冲啊!”的解构。这些台词与传统的经典台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台词甚至在以往的国产片战争片中不曾出现过,如:“叫他们把枪都拿起来我们不接受投降。”;“连长带大家走吧,再不走就打光了。”;“为这么一块破表,搭一条命值吗!”;“活着比什么都好,缴那么多破铜烂铁有什么用。”:“生下来父母都给起了名字,在这里怎么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呢?”:“小兔崽子们,我怎么就挖不着你们?”;“我给他们证明,我给他们证明。明明都是烈士,怎么就成了失踪了呢?!”;“都是一个村里出去打仗的,凭什么那两个就是烈士,就能分700斤小米,我哥和其他人就只有200斤?”:“如果挖开了什么都没有怎么办?”“那,你们就把我埋了。”:“一个一个都好好的在里面躺着,你们他妈怎么就看不着”;“那时候我心里就想,这是一声迟到了十多年的集结号啊”等等。
这些台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那种情景下的自然流露,因此非常震撼人心。其实,英雄也是人,何况在他们当中还有那么多不识字的英雄。在传统片中,英雄人物由于塑造得过于完美,高出常人太多,光辉灿烂如神一般,以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因而难以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但是在《集结号》中,冯导把英雄还原为人,所以取得不同寻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