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种植“乡土课件”的制作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农技种植方面的“乡土课件”是基层制片人员“必须拍且必须拍好”的一个重要片种。不仅因为农民们喜欢利用课件这种形式学习新技术,而且还因为“乡土课件”是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为此,各地区都根据自身情况制作了大量这样的乡土教材。
  但笔者发现,在这些“乡土课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制作粗糙、层次模糊的问题,而这样的课件势必会影响到农民们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在这里想就如何拍好农业种植“乡土课件”问题谈谈自身的经验和看法。
  
  制作“乡土课件”的两个把握
  
  首先是要把握好课件的选题。农业种植“乡土课件”的选题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本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展开,脱离了这个原则,课件的创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确立农技种植“乡土课件”选题的四点要素:第一要素是考虑新技术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因为这是农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市场。第二要素是考虑该技术有无同类题材专题片。如果准备拍摄的题材市场上已有,再劳神费力重复制作,只能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要素是考虑有没有技术保障。因为能否拍摄到科学种植技术应用的全过程,是关系到农业实用技术片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第四要素是考虑该技术有无推广价值。2006年,我们新疆省巴州电教处拍摄了一部关于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的实用技术片。之所以确定这个选题,是因为若羌县的优质红枣在本地区的评枣大会上获得了金奖。他们生产的红枣不仅质量好,而且亩产效益接近了1万元,这比该地区一般的枣园亩产效益高出了两倍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原因就是若羌县在发展枣树种植上,采用了很多科学管理和施肥的新技术。巨大的经济效益显然触动了当地枣农们渴望致富的神经,燃起了他们学习若羌县种植新技术的欲望。农民们迫切的需求和同类题材电教片的奇缺,使我们很快确立了“若羌县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这个选题。制作完成的培训片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枣农增收,而且还使该地区形成了以红枣生产为龙头的庞大产业链。由此可见,“乡土课件”只有和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相契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其次是把握好课件的乡土气息。制作农技种植“乡土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学会科学的种植技术。既然是科学的,就需要严谨、需要科学性。正因如此,很多制片人员常常被“科学”二字捆绑住了手脚,走进了“为讲技术而讲技术,为拍片子而拍片子”的误区,进而导致整部片子成了技术环节的罗列。打个比方,农民们有需求、有“胃口”,咱们也知道农民们爱吃啥,可是做的菜不好吃、难消化,结果也只能是浪费原材料。笔者认为,“乡土课件”一定要做出乡土的味道来,这样农民们才吃得下、吃得香。也就是说,实用技术片的语言和画面风格一定要讲求通俗易懂,要把科学性很强的语言尽量通俗化或口语化,这样农民听起来才感觉亲切自然,便于记忆。我们拍摄《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以下简称《红》片)这部片子时,讲到枣树的栽培模式,就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术语。如果当时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技术词汇放到片子里,相信所有观众都得被搞得晕头转向。于是,我们就找了几位有丰富种植经验的枣农,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把枣树的栽植方法、栽培模式、嫁接整形等较难理解的技术环节讲出来,并配以相应的画面实景。事后调查显示,很多枣农在掌握若羌红枣种植技术难点时都非常顺利。
  
  拍摄“乡土课件”的两个要求
  
  如果说把握住农技种植“乡土课件”制作的整体是赋予课件生命力的话,那么在片子的拍摄上抓具体,把细节展现得更充分,就相当于给课件注入了活力。一般来说,农业种植技术片的拍摄周期都很长,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如果制片人员不能做好拍片的统筹工作,那么就很难将复杂的种植技术环节表现充分。
  制片人员应深入了解所拍对象的新技术。由于“隔行如隔山”的原因,制片人员大多不懂得种植新技术。不懂,就难以抓住实用技术的拍摄要点,就拍不出好片子。因此,制片人员必须在拍摄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在拍摄《红枣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这部技术片前,为了全面了解“若羌红枣”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做了四步准备:首先是邀请相关技术专家、教授参与到制作中来。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只有专家协助,才能保证实用技术片的制作质量;其次是请有成功种植经验的农民讲,我们做详细的记录;再次是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相关技术;最后是实地看,以提高对新技术的感性认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采访和充分的资料采集,我们全面了解了若羌红枣科学管理、施肥这些核心技术实施过程,以及关键技术实施的时间段,这就便于我们提前与高产大户协调、沟通,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全程跟踪拍摄。
  制片人员应学会拍摄科技片的各种技巧。由于农技种植“乡土课件”是围绕着技术问题展开的,而其受众又都是对科学技术理解力较弱的农民,因此,制片人员在拍摄时应特别注意,要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抽象的概念变形象”,以便受众能迅速理解一些技术难点,记住一些技术要点。比如《工业番茄钵盘育苗》这部片子,其中涉及到几处技术难点,如果实况录像,可以说不会有几个农民能搞懂。因此,我们就利用图表特技手段,把专家说的技术要点以“专家提醒”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农民们很容易就把这些难点记住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特技的运用有时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再比如,要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一株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就需要定点定焦拍摄,并运用快镜头来处理,这样,在几秒钟的画面里,就会看到一株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很生动形象,也可以让农民对整个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
  把抽象的变形象。在我们拍摄《红》片时,遇到要拍摄一组病虫害防治效果比对的镜头,小虫子很小,常规镜头根本不能把被摄体收进来。但如果只是用解说词陈述的方式作病虫害的效果比对,那么整个段落就变得太抽象了。因此,我们借助了放大镜对这组镜头进行了处理,这个段落的画面立刻就显得形象、直观起来了。
  当然,无论是运用特技,还是运用辅助工具,都是为了把片子拍得更完美,让农民们更容易理解。因此一定要注意运用的合理性。尤其是特技,切忌花哨,因为滥用特技不仅起不到提升片子整体效果的作用,还可能会影响观众对画面信息的理解,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作者单位为新疆巴音郭勒州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其他文献
远程教育是教育培训党员的重要手段和先进工具,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播放收看工作是远程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探索尝试播放收看工作新途径,提高教育培训效果,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真正达到“让干部受教育,使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坚持“划类分层”  在教学对象上求深入    远程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由于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势必呈现出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划类分层”就是按照“因需施教
期刊
最近笔者到基层调研,听到不少这样的说法:“现在工作好干多了,上头有什么政策,农民有什么需要,从网上直接下载课件发下去,就解决了。”乍一听,这是在说远程教育的服务手段先进了,可细一琢磨,此话还有弦外之音——不必费力去拍片子了。难道我们的工作真的已经轻松到“鼠标一点,诸事搞定”的程度了吗?难道开展远程教育就可以丢掉“推拉摇移”的基本功了吗?当然不能。  由于远教专业技术需求的多元化,往往使一些刚刚开展
期刊
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到年收入几十万的“全国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济南市市中区陡沟村的“葡萄大王”、 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周亮,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这块科教沃土,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想富”之心使他迷上远教    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的陡沟村过去经济落后。先前,周亮打过工,下过海,经过商,却始终没能富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种葡萄能挣钱,不甘贫穷和寂寞的周亮便开始了新的尝试。由
期刊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抓紧进行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年底要完成预定目标,确保明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要创新方式手段,拓宽教育领域,增强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以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为重点发挥远程教育的平台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遍布全省、沟通快捷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期刊
我叫买买提·艾买提,今年43岁,是新疆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林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我出生在这儿,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的很大的原因是文化水平低、不懂科技实用技术。农村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薄地靠天吃饭,知识的缺乏造成一代又一代的贫穷落后。  我清楚地记得,父母及乡邻们由于不懂农业技术,种地没少费力,没少投钱,可就是收入少。善良的乡亲们不知道什
期刊
“我们通过视频学习科技非常方便,一学就会,一用就会用了,节省了金钱和时间,效率又高。”这是一位提子种植户在接受专家视频科技约谈后的切身感受。去年以来,浙江省仙居县全面实施了远教“金桥工程”,搭教育之桥、科普之桥、产业之桥、市场之桥,开展农村科技知识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赢得了农民一片叫好声。    专家不请自到     “专家,你好,我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采摘前提高杨梅品质。”“首先我们不提倡
期刊
窥一斑而得全豹    打动一个观众的往往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细节,与专题片的长短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关系。要浓缩地表现一个人,最终必然要归结到他的思想领域和精神领域。对于精短人物专题片而言,更是要直接而透彻,“察其言,观其行”,通过一连串浓缩的瞬间,高度概括人物最核心的精神特质,以思想的完整性,体现人生命过程的完整性。  《王石——生命在高处》是一部片长只有4分钟的超短片。在4分钟时间
期刊
画面:青岛市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夜市等场景。  字幕:一盏盏明灯渐渐亮起,在这霓虹灯闪烁、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或者是因为失业,或者是因为病残,使他们成为了城市中的“边缘人”。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和帮助,但更渴望尝试自强自立,通过创业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梦。  出片名:梦开始的地方  画面:台东一路夜市。李瑞增招呼来往顾客,张罗生意。  解说: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他叫李瑞增,今
期刊
按照青岛市委组织部《岛城先锋》党建电视栏目向基层下达的《区市专刊》的制片要求,市北区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中心用二十多天的时间便自编、自拍、自制了第一部电视片《梦开始的地方》(以下简称《梦》片),并且在2007年全国副省级城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年会上展映,获得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以小见大,纪实为主”是《梦》片的主要艺术特色。  建设和谐社会,关注百姓民生,这是党中央、各省市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都十分
期刊
画面远去了,音乐消失了,但电视报告剧《英武山的儿子》(以下简称《英》剧)中李家庚的形象对我的心灵撞击却远未停止。情感的波涛在心中奔涌,我陷入良久的沉思之中。《英》剧何以产生如此深刻的感染力量?李家庚这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形象何以塑造得如此成功?一言以蔽之:编导深入生活,锐意出新,对电视报告剧的创作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    专题片与电视剧的融合    《英》剧是电视报告剧,实现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