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结艺亮相北京平谷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第十二届平谷西柏店菊花美食文化季暨第八届大美平谷水墨周庄书画展在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周庄子村湿地公园举办。展厅专属区域的“幸福结菊——千年结艺特展”引起众多游客的关注,匠心朴素、典雅精美的结艺作品深受人们欢迎。
  结艺展由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和山西省大同市服饰文化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品从博物馆精选而出,与此次菊花展高度融合,相得益彰,体现了“结”与“菊”(结局)美好的寓意。“大同结艺”,目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核心艺术体现形式是传统盘扣技艺,以及在维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和时代嫁接的创新展现模式。
  一千多件展品按照“菊缘盘扣画”、“盘扣服装配饰”和“一带一路国花”三大系列布展。
  适合做胸针的“菊香如意”“小天鹅”,适合做项链的“蝴蝶”“紫藤”,适合做挂饰的“药包香囊”……每件展品都是“独特的那一个”。
  木质斗方的画框里,几笔书法映衬下,纯手工的翠叶、红瓣、黄蕊,婀娜的菊花、紫粉相间的紫苏、金绿交错的金银花结艺嵌入其中,每一幅作品似画似卷似雕,作品中墨色的浓重,结艺花的娇艳,一动一静完美的创意,给人满满的新鲜感和别样的艺术感受。
  大幅的仿梵高的星空盘扣画和仿吴冠中的水墨盘扣画,更是已经成为人们拍照留念的背景墙。
  分五组陈列的38个小画框里,展示着艺术家们为“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专门创意的“国花”系列,伊朗大马士革月季、马拉西亚朱瑾、拉脱维亚法兰西菊、巴基斯坦素馨花、叙利亚五叶银莲花、蒙古翠雀花、缅甸龙船花、匈牙利天竺葵等都被唯美地用中国传统手工结艺呈现出来。
  据大同服饰文化历史博物馆馆长杨雪飞介绍,创作“一带一路”国花系列作品,为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链接,让非遗走出国门,以各国花语表述我们对世界各国和谐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祝福。
  据了解,盘扣或称盘钮,最早是胡服也就是契丹民族服装使用的一种纽扣,始用于战服,便于骑射,纯手工制作。由一公一母组成,公端为结,母端为环,结环相扣,谓之盘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自唐中期起,盘扣广泛使用于圆领袍服,形制已经健全,多为丝绸、棉麻质地,造型结构简单短小,一般使用三对。清末,女子服饰上的盘扣运用已经成熟,一字直扣为主,實现其功能性;实心软盘花扣为辅,实现其装饰性。
  盘扣的种类常见的有蝴蝶扣、菊花扣、四方扣、一字扣、树枝扣等20多种和各色各样的精品盘扣。现代艺术盘扣更加融入当代时尚元素,大胆创意,出现了书法字型、定制标识等图文设计盘扣,既可在服装上使用,也可用于家居和装饰品。此次艺术家们给平谷区特别制作的世界休闲大会会徽结艺作品用了近千枚盘扣。通常制作盘扣需要的面料多用棉麻、锦缎、真丝。高端盘扣多用真丝或仿真丝。精致的盘扣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完成,需要四浆三熨四整形等28道工序。
  据平谷区大兴庄镇负责人介绍,此次千年结艺展览的举办是北京山西两地合作的开始,接下来,大兴庄镇要围绕做强菊花产业,打造新时代农村综合体的目标,立足自身劳动力和文旅资源整合优势,借助大同市服饰文化历史博物馆技术优势,开办“西凉周编织社”,组织培训镇域内剩余劳动力,参与结艺学习、制作、创作,围绕菊花主题,深挖菊花产业的文化价值,用乡创思维和视角,用文化立体赋能菊花产业,延伸菊文化产业链、价值链,打品牌、拓销路、增效益。
其他文献
少年时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老一辈著名女作家丁玲所著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描写的是解放初期河北怀来桑干河畔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庄,刚刚解放的农民为追求美好新生活所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小说很生动,很吸引人,记得那时的我看得津津有味,几乎一口气读完,从此成为女作家丁玲的粉丝,也对那条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的河流——桑干河印象深刻。好多年后的一天,当突然发现原来我的老家山阴就坐落在桑干河中游
期刊
深秋的早晨常常是从浓雾。  天早就亮了,屋里仍然不见泛白放光。似乎是个阴天,屋里就难以敞亮豁朗了。  出屋一看,起了雾。雾好大!天上地下灰蒙蒙的一团,像是老天爷撒下千里纱绢,把世间万物遮遮掩掩,藏藏盖盖,弄得人看不清,看不远。十几步以外的树木没了影,屋舍也没了影,天地间又好像突然遭了劫,好多好多的东西竟然被洗掠一空,唯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我了。  我就在这一片迷蒙中间向前走去。走近哪里,哪里的景物就显
期刊
云冈,自北魏文成帝开凿以来,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墨宝和诗词。  他们中间,有的是慕名前来,有的是路经大同,有的是送别好友,也有的是据此为僧。  他们在云冈石窟游览尽兴,面对大佛抒发情怀。  其中一些诗人,写下脍炙人口的好诗句。  截至现在,留有文字记载的,主要有唐代的张九龄、宋昱、顾况、喻凫,宋代的释文珦,清代的王度、陈宝琛、蔡珽等。  他们的诗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  诗人
期刊
父母都走了,家乡已成了故乡,但故乡总是让我魂牵梦绕,除了怀念父母,还总是怀念故乡老院子旁那棵老榆树,因为那是我的根。  老榆树的确老了,爷爷在世时说,他小时候就快有脸盆粗了。这棵参天老榆树己陪伴了爷爷、父亲和我祖孙三代人,至于是谁栽种的还是塞北的西北风刮来的种子生长的,谁也说不清楚。树龄足有二百年以上了,老榆树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沧桑岁月无情的剪刀,在它的躯体上刻满了累累斑驳的痕迹,道道年轮似用粗
期刊
我是在城市长大的,儿时的记忆经久如昨,挥之不去。尤期是我居住的旧宅子,虽然现在已经破旧,失去了昔日的原貌,但留在我记忆里的点点滴滴还像四十多年前一样,并没有因为岁月蹉跎而褪色。  万字会院位于大同旧城区西南隅,东西走向,蜿蜒曲折,东邻欢乐街。西接北马市角。西口几十步之遥的七号院,是过去的万字会。  传说万字会是放粥的地方。墙高院深,高大的门楼,飞檐兽脊,门廊两侧彩绘砖雕,褐漆大门上兽形的门叩,硕大
期刊
挖金湾就是大同矿务局的八矿,八矿就是挖金湾。挖金湾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一个地方,这里承载着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也是产生我最初炽热的纯真爱情的地方。年少时的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忆都在这个温暖而陡峭狭窄的地方流淌着。  在这个地方尽管生活的时间不长,仅仅三四年,但常有印象深刻的点点滴滴事情生灵活现地浮现在脑海中。和它分别已经20余年了,但它似乎在耳边和眼前从未消失过,身边也不时有来自这里的人或者有关它的消息都
期刊
法华寺位于大同古城和阳门内和阳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亩。根据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县志》记载,此寺,“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可知法华寺始建于明代。法华塔是寺的中心,是我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  2008年,在我市名城保护工程实施中,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源自早期藏传佛教的珍贵遗存,法华寺得以原址保护修复。保护修复工程以白塔为中轴线,整体院落前移至和阳街大槐树下,使古木大
期刊
《封和突墓志铭》,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刊。碑青黑色石灰岩,碑有座,高42厘米,宽32厘米,书刻12行,每行12字,共141字。1981年秋出土于大同城西小站村花圪塔台封和突墓,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碑文:  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使君墓志铭。  屯骑校尉、领都牧令昌国子,公姓封,字和突,恒州代郡平城人也。昊天不弔,春秋六十有四,以景明二年春正月薨于官。帝用震悼,遣使即柩,赠
期刊
和一只狼的相遇  在晋北初夏,我用镜头摄掠原野的生机。记忆中的河湾依然婀娜,几棵河柳风韵正浓。一只七彩的锦鸡在温暖的阳光下随风独舞,它华丽的盛装就像原野的花朵,让我童年的幻觉幡然省悟,记忆里绚烂的色彩链接了多少诗意,就像这空气里淡淡的甜。  我的思绪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  大地的青春融不开我心头那一抹流淌着的绿,意映卿卿天籁之音来自白云垂暮。  一只狼,一个久违的故友。他站在不远处灌木丛的边缘
期刊
1952年冬天我还不到5岁,面对生活困境,爹妈艰难做出决定:从大同城回回巷迁出,搬到40里外的口泉镇居住。  为啥说决定艰难?主要是爹妈对大同城的感情特别深。爹17岁时便从原平崞阳来到大同城里學习做买卖,在关南人开的一家面铺里当伙计一干就是30来年,并娶妻生子。爹简直就是精通古城四大街八小巷72条绵绵巷的“大同通”。 我妈对古城更是不舍啊!她出生在大同古城南城墙内以东的云路街,出嫁后曾在大东街靠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