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三下第八单元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故事单元,聚焦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趣的故事”选编了四篇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方帽子店》 《漏》 《枣核》。这几篇课文内容精彩有趣,语言鲜活生动,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要自然契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复述故事、尝试编童话故事。要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言语积累、思维方法、表达能力走向复述的积极建构与习作的想象创编。聚焦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打造妙趣横生的学习生态,经历兴味盎然的学习过程,强化言语实践。教学过程要力求突出“有趣”,彰显“有料”,实现“有效”,达成学生的言意共生,智能共长。
一、在精彩纷呈的故事阅读中感受有趣
第八单元这一组“有趣的故事”都极具想象力,富有儿童情趣,描摹了超越现实的生活情境,塑造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在与这样的故事阅读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既要“识其趣”,又要“解其味”。
1. 识其趣——解密“趣”之元素。本组课文“趣”是核心,只有解开“趣”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才能与作者形成共情共鸣,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1) 情节之趣。最原始简单的故事能够吸引人,就是缘于情节编织的妙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趣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极具戏剧性,产生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教学时适合让学生表演,进行“配音秀”。《方帽子店》趣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变”与“不变”背后的内心世界。《漏》的趣在于“无巧不成书”的叙事逻辑,趣在从头至尾的误会、夸张。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读出落荒而逃的画面感和狼狈不堪的代入感。《枣核》趣在超自然的想象,小枣核大能量,智斗勇斗大县官,塑造了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比感受小与大、弱与强、善与恶、正与邪,增强正能量。
(2) 人物之趣。优秀作品中的人物,会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在读者心中打下“烙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两个主人公性格一快一慢,反差强烈,令人忍俊不禁。《方帽子店》中,大人与孩子新旧观念产生冲突,抱残守缺、不思改变,终被淘汰,令人欣慰。《漏》中虎的笨和贼的蠢,在一家人平和安详的映照下,越发显得饶有趣味。《枣核》里的小枣核,简直就是无所不能、英勇无敌,戏耍衙役,勇斗县官,正与邪的较量让人大呼过瘾。这么多有趣的人物,各异其异,各美其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链接生活,链接课外阅读,找找“相似的他(它)”,将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接,让阅读走向适度的深刻。
(3) 语言之趣。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智慧的载体。本单元的故事语言贴合人物特点,契合故事背景,妙趣横生。有的白描,朴素简练,寥寥几笔趣从中来。如《枣核》写县官被气的语句,“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县官气急败坏的可笑模样跃然纸上。有的描写夸张,风趣诙谐。如《漏》中描写虎、贼落荒而逃,一路狼狈样的语言,真是形神兼备,幽默搞笑。有的意在言外,回味之余不禁莞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裁缝的话语:“为您服务,没说的!”“好办得很,没问题。”“不用接袖子也能给您做出一件最漂亮的春装。”当你得知,裁缝的淡定自若源自他的轻易不动剪,你就会掩口而笑。当然,文本中的语言细细品味,“趣点”多多,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对语言用心品味涵泳,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情感的愉悦。
2. 解其味——品味“趣”之内蕴。浅层次的阅读,止步于感官粗粝的刺激。本单元人文主题除了要求感受“有趣”,还要留下“许多的思考”。教材文本表现的诸如“快与慢的应有节奏” “变通的重要” “善良不被打扰、贪欲必招惩戒” “正义战胜邪恶”之类的主题思想、价值导向,并没有生硬地在文中以道德教化的面孔出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笑中有思” “乐中有悟”,对故事留白想一想,对故事人物评一评,对故事感受说一说,对故事结尾编一编。学生在读、思、说、写中会不自觉地对美与丑、善与恶,做出评判、选择,获得朴素的价值判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提升。
二、在聚焦要素的难点突破中彰显有料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复述。复述时,对所读故事如何能动地使用记忆策略和方法,如何进行内容的自主有序建构,需要教师在故事基本框架和语言准备两方面备好“料”,带领学生做足准备。课堂教学要着力于在这两方面“探其秘” “悟其妙”。
1. 探其秘——发现结构之秘。故事结构是作者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把人物、事件等各要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安排。感知、把握好故事的结构,就能理清故事的脉络,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好铺垫。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故事篇幅较长,可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作为叙事线索,清晰地将故事串联起来。每天发生的事基本相似,都在写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反应。故事的结构属于童话故事经常采用的反复性结构。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故事情节的复沓性,通过紧扣角色和关键性词句,帮助学生掌握情节发展的内在规律,厘清文本表达的脉络,绘制出一张结构图。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也是言语表达的锻炼过程。
而另一篇精读课文《漏》,则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展开情节,故事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采用纵向单线型结构。同样可以绘制出结构和内容的可视化图表,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复述相关故事奠定基础。
2. 悟其妙——体会言语之妙。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揣摩作者的言语范式,发现可以积累、悦纳、输出的“典型表达”或“别样表达”。《方帽子店》 《漏》两篇课文,有着特别有意思的表达形式——对称呼应。如:“做帽子的人做方帽子,买帽子的人买方帽子。” “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对读的方式,你上句我下句,煞是有趣。而《漏》中几乎全文都是这样的表达形式,上句写老虎,下句则对应着写贼,这样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回环往复,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意蕴美,尽在其中。发现了这样的言语秘妙,学生在复述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语言模型,降低了复述的难度。 三、在循序渐进的言语实践中促进有效
复述故事是学生思维、表达、逻辑、概括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有效达成本单元的复述目標,需要做到“循其道” “得其法”。而单元习作则要求大胆想象,编写童话故事,教师的指导侧重于“创其境”,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写出有趣的故事。
1. 循其道——分步走,让训练序列化。本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按照精读、略读的顺序编排,这样更突出了从学习到实践的精细化、序列化。从要求学生学会借助表格进行复述,到选择部分内容复述,再到利用示意图复述,直到最后的全文复述、试着续编。整个复述体系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延展,有坡度,有梯度,有深度。训练循序渐进,层级上升。精读课精心指导,教给方法;略读课运用巩固,形成能力。
2. 创其境——开脑洞,让故事奇趣化。“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学品种。”(王泉根教授语)想象是童话故事的灵魂。在进行本单元习作教学时,可以创设“动物变形记”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母鸡能飞翔、雄鹰胆似鼠,蜗牛健步飞”的奇趣世界。再通过读动物颠倒歌,看动物变身的绘本,讲动物的奇遇记,以此激发学生大开脑洞,大胆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奇趣习作。
3. 得其法——搭支架,让思维可视化。在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可以搭建支架,让处于内隐状态的思维,通过一定的外在媒介外显出来。学生眼看文字图片,心想相应画面,口述有关情节,脑忆积累的语言,多感官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体验活动,语言模块可视又可听,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复述的走向和质量。
(1) 语言支架。《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三题提出“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即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时,应该首先教学生学会转述,随文训练并在后面的课文复述中循环巩固,这是复述故事的语言技术保障,是故事在学生内心重构和转达中必需的语言支架。
(2) 视图支架。本单元的故事内容篇幅都比较长,只凭记忆复述比较困难,借助视图支架可以进行有序复述,不遗漏重要情节。教材课后给我们列举了复述支架的几种形式:① 表格支架。在师生的对话总结中完成表格,利用表格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表现事件发展的步骤和阶段,通常以事件或时间的先后为参照。比如《枣核》的复述可用如下表格:
② 示意图支架。用形象直观的简笔画,来提炼、表现故事发展的相关线索,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比如《漏》课后就设计了示意图,画出了虎与贼的逃跑轨迹。当然,学生还可以用关键词提示、连环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利用它们来进行复述。
需要指出的是,三年级复述故事是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复述时强调故事的完整,而各部分情节因个人喜好、能力可以有详略取舍的调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一、在精彩纷呈的故事阅读中感受有趣
第八单元这一组“有趣的故事”都极具想象力,富有儿童情趣,描摹了超越现实的生活情境,塑造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在与这样的故事阅读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既要“识其趣”,又要“解其味”。
1. 识其趣——解密“趣”之元素。本组课文“趣”是核心,只有解开“趣”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才能与作者形成共情共鸣,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1) 情节之趣。最原始简单的故事能够吸引人,就是缘于情节编织的妙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趣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极具戏剧性,产生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教学时适合让学生表演,进行“配音秀”。《方帽子店》趣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变”与“不变”背后的内心世界。《漏》的趣在于“无巧不成书”的叙事逻辑,趣在从头至尾的误会、夸张。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读出落荒而逃的画面感和狼狈不堪的代入感。《枣核》趣在超自然的想象,小枣核大能量,智斗勇斗大县官,塑造了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比感受小与大、弱与强、善与恶、正与邪,增强正能量。
(2) 人物之趣。优秀作品中的人物,会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在读者心中打下“烙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两个主人公性格一快一慢,反差强烈,令人忍俊不禁。《方帽子店》中,大人与孩子新旧观念产生冲突,抱残守缺、不思改变,终被淘汰,令人欣慰。《漏》中虎的笨和贼的蠢,在一家人平和安详的映照下,越发显得饶有趣味。《枣核》里的小枣核,简直就是无所不能、英勇无敌,戏耍衙役,勇斗县官,正与邪的较量让人大呼过瘾。这么多有趣的人物,各异其异,各美其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链接生活,链接课外阅读,找找“相似的他(它)”,将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接,让阅读走向适度的深刻。
(3) 语言之趣。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智慧的载体。本单元的故事语言贴合人物特点,契合故事背景,妙趣横生。有的白描,朴素简练,寥寥几笔趣从中来。如《枣核》写县官被气的语句,“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县官气急败坏的可笑模样跃然纸上。有的描写夸张,风趣诙谐。如《漏》中描写虎、贼落荒而逃,一路狼狈样的语言,真是形神兼备,幽默搞笑。有的意在言外,回味之余不禁莞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裁缝的话语:“为您服务,没说的!”“好办得很,没问题。”“不用接袖子也能给您做出一件最漂亮的春装。”当你得知,裁缝的淡定自若源自他的轻易不动剪,你就会掩口而笑。当然,文本中的语言细细品味,“趣点”多多,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对语言用心品味涵泳,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情感的愉悦。
2. 解其味——品味“趣”之内蕴。浅层次的阅读,止步于感官粗粝的刺激。本单元人文主题除了要求感受“有趣”,还要留下“许多的思考”。教材文本表现的诸如“快与慢的应有节奏” “变通的重要” “善良不被打扰、贪欲必招惩戒” “正义战胜邪恶”之类的主题思想、价值导向,并没有生硬地在文中以道德教化的面孔出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笑中有思” “乐中有悟”,对故事留白想一想,对故事人物评一评,对故事感受说一说,对故事结尾编一编。学生在读、思、说、写中会不自觉地对美与丑、善与恶,做出评判、选择,获得朴素的价值判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提升。
二、在聚焦要素的难点突破中彰显有料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复述。复述时,对所读故事如何能动地使用记忆策略和方法,如何进行内容的自主有序建构,需要教师在故事基本框架和语言准备两方面备好“料”,带领学生做足准备。课堂教学要着力于在这两方面“探其秘” “悟其妙”。
1. 探其秘——发现结构之秘。故事结构是作者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把人物、事件等各要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安排。感知、把握好故事的结构,就能理清故事的脉络,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好铺垫。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故事篇幅较长,可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作为叙事线索,清晰地将故事串联起来。每天发生的事基本相似,都在写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反应。故事的结构属于童话故事经常采用的反复性结构。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故事情节的复沓性,通过紧扣角色和关键性词句,帮助学生掌握情节发展的内在规律,厘清文本表达的脉络,绘制出一张结构图。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也是言语表达的锻炼过程。
而另一篇精读课文《漏》,则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展开情节,故事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采用纵向单线型结构。同样可以绘制出结构和内容的可视化图表,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复述相关故事奠定基础。
2. 悟其妙——体会言语之妙。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揣摩作者的言语范式,发现可以积累、悦纳、输出的“典型表达”或“别样表达”。《方帽子店》 《漏》两篇课文,有着特别有意思的表达形式——对称呼应。如:“做帽子的人做方帽子,买帽子的人买方帽子。” “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对读的方式,你上句我下句,煞是有趣。而《漏》中几乎全文都是这样的表达形式,上句写老虎,下句则对应着写贼,这样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回环往复,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意蕴美,尽在其中。发现了这样的言语秘妙,学生在复述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语言模型,降低了复述的难度。 三、在循序渐进的言语实践中促进有效
复述故事是学生思维、表达、逻辑、概括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有效达成本单元的复述目標,需要做到“循其道” “得其法”。而单元习作则要求大胆想象,编写童话故事,教师的指导侧重于“创其境”,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写出有趣的故事。
1. 循其道——分步走,让训练序列化。本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按照精读、略读的顺序编排,这样更突出了从学习到实践的精细化、序列化。从要求学生学会借助表格进行复述,到选择部分内容复述,再到利用示意图复述,直到最后的全文复述、试着续编。整个复述体系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延展,有坡度,有梯度,有深度。训练循序渐进,层级上升。精读课精心指导,教给方法;略读课运用巩固,形成能力。
2. 创其境——开脑洞,让故事奇趣化。“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学品种。”(王泉根教授语)想象是童话故事的灵魂。在进行本单元习作教学时,可以创设“动物变形记”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母鸡能飞翔、雄鹰胆似鼠,蜗牛健步飞”的奇趣世界。再通过读动物颠倒歌,看动物变身的绘本,讲动物的奇遇记,以此激发学生大开脑洞,大胆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奇趣习作。
3. 得其法——搭支架,让思维可视化。在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可以搭建支架,让处于内隐状态的思维,通过一定的外在媒介外显出来。学生眼看文字图片,心想相应画面,口述有关情节,脑忆积累的语言,多感官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体验活动,语言模块可视又可听,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复述的走向和质量。
(1) 语言支架。《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三题提出“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即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时,应该首先教学生学会转述,随文训练并在后面的课文复述中循环巩固,这是复述故事的语言技术保障,是故事在学生内心重构和转达中必需的语言支架。
(2) 视图支架。本单元的故事内容篇幅都比较长,只凭记忆复述比较困难,借助视图支架可以进行有序复述,不遗漏重要情节。教材课后给我们列举了复述支架的几种形式:① 表格支架。在师生的对话总结中完成表格,利用表格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表现事件发展的步骤和阶段,通常以事件或时间的先后为参照。比如《枣核》的复述可用如下表格:
② 示意图支架。用形象直观的简笔画,来提炼、表现故事发展的相关线索,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比如《漏》课后就设计了示意图,画出了虎与贼的逃跑轨迹。当然,学生还可以用关键词提示、连环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利用它们来进行复述。
需要指出的是,三年级复述故事是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复述时强调故事的完整,而各部分情节因个人喜好、能力可以有详略取舍的调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