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块推进 主动建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充满想象、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描述了想象中远古时代,人类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情景。教学本文的核心目标我设定为: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活动一:读诗歌
  (一) 读森林
  1. 出示组块词句:
  摇篮——多大的摇篮
  树荫——浓绿的树荫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指名读,再加上动作自由读读。说说原始森林怎样?(辽阔、浓绿)
  2. 出示1、4自然段组块段落
  把这些短句放进两段话中,还能够读出原始森林的特点吗?加上动作自由读读,指名读。
  (二) 读祖先
  1. 出示组块词句:
  摘野果 掏鹊蛋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蜻蜓——捉红蜻蜓
  逮蝈蝈——逮绿蝈蝈
  指名加上动作读,发现“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两个短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写出了事物的颜色)你能够再说几个这样的短语吗?
  2. 出示2、3自然段组块段落,自由读,谈谈发现第2小节写的是谁?(大人)第3小节写的是谁?(孩子)。加上动作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祖先们在原始森林中生活情景:“我”在想象祖先们做这些事情时,心情怎样?(好奇、有趣、向往……)从哪个标点最能够读出来?(四个问号)能够根据短句提示,将第2、3小节背诵下来吗?
  活动二:写诗歌
  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写一写。
  儿童能够顺利仿说或仿写的前提是对文本语言的有效积淀,即对文本言语内容及形式的理解与内化。引领学生读这首童诗,大体经历了对诗歌语言的建构(积累)阶段——“读森林”、读“祖先”;运用阶段——“写(说)诗歌”。每个阶段相匹配的言语实践活动分别是“朗读” “写(说)”。
  如何实现对文本语言的有效建构(积累)?首先要明白引导儿童积累什么?一是发现对儿童当下语言储备来说“有新鲜感的词句”;一是发现对儿童当下言语经验来说“有意味的形式”;三是“这一篇”独特的“有个性的篇章结构”。
  发现并确定“积累什么”之后,“积累”策略是什么?首先要善于寻找“积累内容”之间的联结点,将其“类化”,块状形式呈现给学生,塊状化存储,有助于学生言语经验结构化。如诗中描写森林的短语都是偏正式,描写祖先生活事件的短语都是动宾式。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短语,领悟到这些短语形式特点后,就可以引导联系生活适时迁移仿说,为下一步仿写诗歌做认知铺垫。
  所有表达形式都是适切于当下语境才准确表情达意。同时所有词语都不是单独的存在,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有它具体意义。做到这一点,只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可。
  最后是积累方式儿童化,不管是读还是背,方式要切合儿童当下阅读心理。“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儿童读这首童诗最重要的策略,如何实现“文字”向“画面”转换?“口诵心惟” “手模其状”,加上动作表演读是最有效的还原画面方法,其次还有联系生活、借助彩图等。
  如何实现对文本语言的有效“运用”?“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王宁语)但就本诗教学而言,那就是创设情境,以文本本身为诱发点,激活儿童“类生活经验”,让儿童自主说写。我们来读两首学生的当堂仿写片段: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吗?//也在小溪里/捉红鲤鱼,/采白荷花吗?
  那时候,/孩子们也曾在教室里/上课,/认真听讲吗?//下课了,/也曾去操场上/扔沙包,/跳绳吗?
  不管从地点,还是事件,都隐藏着儿童生活的影子,读起来,是不是也有诸多“想不到”的童真童趣?虽然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之事,但迁移到这里来,是不是也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作者单位:新沂市城西小学)
其他文献
课本剧,是指将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如何让课本剧表演充分地发挥作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草船借箭》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粗浅认识。  一、选择角色,编演结合,
期刊
一年前带了一个三年级新班,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学生们当时的学习状态:大多数学生读书拖沓,不爱看课外书,写出来的话语句不通,标点使用不规范。如何引领学生们跨过写话的门槛,顺利地开启习作之门呢?一年来,我针对本班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起步作文“支架微课程”,以“多元支架”链接学生的生活与习作,顺利打通学生写作发展区的通道,让他们“摘下”当初“跳一跳”也摘不到的“桃子”。  一、“口头日记”:多一些引领,轻松
期刊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表达的是诗人对在乱世中的亲人的安危状况的无限牵挂,苦于无法联系,只能寄情家乡明月。大作家季羡林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既是触景生情情况下的脱口而出,更是找了能够引起大家共鸣认可的诗句,无须多言,乡情灼灼。季羡林将故乡的月称之为“小月亮”,他心里的“小月亮”,独特在何处呢?这是涉及本篇课文主题的思考。  一、《月是故乡明》在单元中的教学定位  《月是故乡明》
期刊
一、图说课文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呢?众所周知,教师理应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落实语用。其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让学生说规范、说丰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训练学生说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说与读紧密结合,说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包含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审美的体验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根本,是养成其他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扎实历练中,为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基。  一、提高语言敏感,主动积累词句  三上小学语文教材开篇就提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要求。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就
期刊
关于单元教学,华东师大著名教授钟启泉认为:单元是基于一定目标下相同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单元除了表层意思上的内容、题材的雷同,更指向于知识点、核心素养的整合,即成为单元。教师备课应从知识点进行单元的整合,站位准确,则决定以怎样的眼界或格局来谋划教学。若站位知识,达成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站位单元整体,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只有立足单元,上接
期刊
五下第七单元的开篇说得好:“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这个单元选编了《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 《金字塔》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意大利、荷兰、埃及的国外风情。习作部分,布置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这样的编排实在是太好了!  一、什么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仅包含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项分类。  网络资料显示,中
期刊
一、认真研读,把握练习特点  1. 练习有意图。课后的练习多种多样,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识字写字类、语言积累类、阅读理解类、语言运用类、综合实践类等;若是从形式上看,又是多种多样。每一项练习都由编者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意图:有的指向语言的积累,如《观潮》 “背诵第3~4自然段”;有的指向表达方法和遣词造句,如《蟋蟀的住宅》 “读下面的片段,想
期刊
编者注:2020年11月19-20日,江苏省第21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隆重举行。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参评老师、评委专家现场活动,过程同步直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刊将陆续刊登获奖选手的教学实录,并邀请特级教师点评,以期再现观摩课的精彩。本期的丁伟老师在此次优课评比活动中获得最高奖“李吉林語文教学奖”。  一、感受水墨画,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
期刊
各位学员:  2020的新冠疫情来得如此令人猝不及防,且凶猛肆虐,被强行按下的生活暂停键至今尚未全部重启,我们的线下研修也只能暂时搁浅。但是,生长的渴求与思想的交流热望却始终在不远处召唤。就让我们以“见字如面、‘声’临其境”的方式,赴一段声音与思想的盛宴吧。  这场盛宴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我们用思想众筹的方式,共煮一锅“石头汤”。  【众筹主题一】学研路上,遇见“神奇飞书”  《神奇飞书》,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