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通常是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人的个性如遭到过分压抑,必定导致心情不愉快,精神萎靡不振,做起事来也缩手缩脚,顾虑重重,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作为老师不免遇到学生 “顶嘴”,对于这种现象如何看待呢?顶嘴是说明孩子有话要说,不管他犯了多大的错误,总应该有说话的权利。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少让孩子建立起一种维护自身权利的观念,尤其是面对“强权”(在孩子的眼里,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自身处在相对较弱的地位时,应采取什么态度,我们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强调要听话,别调皮,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只知机械地服从,屈服于强权,不能坚持真理的“好孩子”,更谈不上张扬学生的个性了。
是啊,我们的教育,从孩子一入学就在对他们进行修枝剪叶的工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要乖,那也要听话;到头来,孩子们都成了室内娇小精美的盆景,却失去了自然界树木的天然之气。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那种弯弯扭扭的盆景,才是美的,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丑陋的。我们的审美标准是多么的狭隘和短见啊,以至于我们丧失了欣赏大自然中苍松劲柏的勇气,丧失了欣赏原始树林中古木参天的机会!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呀!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就没把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好。学生总处于从属的主要地位,老师才是真正处于主要的次要地位。这种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孩子人权的丧失,孩子应该有的个性,被无情地永远地剥夺了。
我们说,孩子应该有属于他们的权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不乖、不听话、反抗顶嘴,这一切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是他们有主见、有个性的表现。一个很乖的、听话的,对一切服从的孩子,就象一摊死水一样,毫无个性,毫无生机可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活泼泼的鲜活之水,才能浇灌出生命的创造之花。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是一个有自主创见的人,才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力无限创造力的人。而一个没有任何主见、人云亦云的人,怎么会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出类拔萃、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呢?
个性为什么会如此不重视。个性强为什么要被当作缺点呢?其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食欲、求知欲、金钱欲、成就欲、性欲……一般来说,这些欲望都是正当的,但要适度;一味地放纵不好,一味地遏制也不好。梁漱溟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里曾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希望老百姓能视自己为“草民”、“顺民”,任其摆布,而不希望老百姓个性张扬。这种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结合起来对人的塑造,就是要遏制人的欲望,泯灭人的个性。一个欲望枯竭、个性泯灭的人,在别人肯定自己的时候,总是妄自菲薄,“哪里哪里”地直摆手;在应该展现自己的场合,总是自我铲平,“不行不行”地往后缩;即使是在個人生活方面,也是在有意无意地遏制自己的正当欲望,不让自己有吸引力,甚至以自身没有吸引力为荣。
我们认为要彻底放弃绝对服从地奴化教育。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在不久以前,“个性强”这三个字,还曾作为缺点被老师批评,因为大凡这些学生,都有点“刺儿头”的味道,都不大乖,不大听话。一些个性不强、人云亦云、唯若是从的孩子,被视为“乖孩子”。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我们学校中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都是“听老师的话”的乖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在给孩子树立“乖孩子”的榜样,在要求孩子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乖、听话的优点。而这样的乖孩子,正是没有个性的孩子。因为越优秀的学生越没有个性,越没有个性就越没有创造力!所以,他们在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前三名,长大后却干不出名堂,业绩平平!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比一般的人要有远见,要比一般的人更认识到个性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张旗鼓地宣扬个性,发展个性,而不是对个性的压抑,乃至取消。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尊严的崇敬,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是对人权的高度重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本来都是各具特色的,都有权利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把孩子培养成无棱无角很乖很听话的、放在千万人之中不会被发觉有异样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每个孩子一模一样,个个都听话顺从地好似一个胚子里生产出来的砖块呢?
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创新精神是必备的素质,而创新精神又与个性紧密相连;创新精神只有在不受强权干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和个性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无个性必平庸。
让我们不要怕孩子顶嘴,不要怕孩子吵闹,不要怕孩子不顺从——还孩子自由地天性,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学习,在广阔自由的空间张扬个性,促进健康和谐的成长。
是啊,我们的教育,从孩子一入学就在对他们进行修枝剪叶的工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要乖,那也要听话;到头来,孩子们都成了室内娇小精美的盆景,却失去了自然界树木的天然之气。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那种弯弯扭扭的盆景,才是美的,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丑陋的。我们的审美标准是多么的狭隘和短见啊,以至于我们丧失了欣赏大自然中苍松劲柏的勇气,丧失了欣赏原始树林中古木参天的机会!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呀!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就没把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好。学生总处于从属的主要地位,老师才是真正处于主要的次要地位。这种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孩子人权的丧失,孩子应该有的个性,被无情地永远地剥夺了。
我们说,孩子应该有属于他们的权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不乖、不听话、反抗顶嘴,这一切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是他们有主见、有个性的表现。一个很乖的、听话的,对一切服从的孩子,就象一摊死水一样,毫无个性,毫无生机可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活泼泼的鲜活之水,才能浇灌出生命的创造之花。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是一个有自主创见的人,才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力无限创造力的人。而一个没有任何主见、人云亦云的人,怎么会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出类拔萃、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呢?
个性为什么会如此不重视。个性强为什么要被当作缺点呢?其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食欲、求知欲、金钱欲、成就欲、性欲……一般来说,这些欲望都是正当的,但要适度;一味地放纵不好,一味地遏制也不好。梁漱溟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里曾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希望老百姓能视自己为“草民”、“顺民”,任其摆布,而不希望老百姓个性张扬。这种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结合起来对人的塑造,就是要遏制人的欲望,泯灭人的个性。一个欲望枯竭、个性泯灭的人,在别人肯定自己的时候,总是妄自菲薄,“哪里哪里”地直摆手;在应该展现自己的场合,总是自我铲平,“不行不行”地往后缩;即使是在個人生活方面,也是在有意无意地遏制自己的正当欲望,不让自己有吸引力,甚至以自身没有吸引力为荣。
我们认为要彻底放弃绝对服从地奴化教育。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在不久以前,“个性强”这三个字,还曾作为缺点被老师批评,因为大凡这些学生,都有点“刺儿头”的味道,都不大乖,不大听话。一些个性不强、人云亦云、唯若是从的孩子,被视为“乖孩子”。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我们学校中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都是“听老师的话”的乖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在给孩子树立“乖孩子”的榜样,在要求孩子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乖、听话的优点。而这样的乖孩子,正是没有个性的孩子。因为越优秀的学生越没有个性,越没有个性就越没有创造力!所以,他们在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前三名,长大后却干不出名堂,业绩平平!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比一般的人要有远见,要比一般的人更认识到个性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张旗鼓地宣扬个性,发展个性,而不是对个性的压抑,乃至取消。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尊严的崇敬,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是对人权的高度重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本来都是各具特色的,都有权利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把孩子培养成无棱无角很乖很听话的、放在千万人之中不会被发觉有异样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每个孩子一模一样,个个都听话顺从地好似一个胚子里生产出来的砖块呢?
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创新精神是必备的素质,而创新精神又与个性紧密相连;创新精神只有在不受强权干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和个性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无个性必平庸。
让我们不要怕孩子顶嘴,不要怕孩子吵闹,不要怕孩子不顺从——还孩子自由地天性,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学习,在广阔自由的空间张扬个性,促进健康和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