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大学是一个人的快速成长阶段,可以通过不断充实自我,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体会生活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思想多元、价值多元、观念多元的实际问题。青年大学生尚处于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塑形期,自身思想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加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极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颓废消极、“丧”文化、自闭逃避等负面情绪在多方面渗透大学生的思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年少青春的大好年华,却频频传出“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无奈,“累觉不爱”的悲叹,更有“被同龄人抛弃”的焦虑。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丰富而复杂,生活节奏更加快速。高校不同于初高中的社交环境,集体生活环境加之来自学习、择业的压力,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激增。当学生处于入学适应期、学业繁重期、就业择业期等转折阶段时,家庭因素、社交因素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2018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调研证据》发现,全国有30%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10%有心理障碍。同年,山东某高校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主要是调查自信心、抑郁、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恋爱心理等方面,发现36%的学生缺乏自信,23%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41%学生在应对考试时过于焦虑,27%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恋爱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一项教育活动。
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急需在高校给与更多的关注。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引起部分院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在迷茫和脆弱期给与大学生正确的心理暗示,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引和引导,是提高和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措施,是教师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
如何有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完成。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群体,与学生之间的接触频率高,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强。若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专业课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引导作用,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专业课教师来直接或间接执行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更高效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可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
第一,从自身言行出发,做正能量的传递者。为人师表,增强自身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是一线专业课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面对刚刚结束中学时代进入高校的学生,这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学生们正经历着人生从幼稚到成熟的最重要阶段。身为一线教师,每天面对学生时,其言行和情绪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特别注重对自身情绪的把握,展现出乐观开朗、易于沟通的气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自身做起,传递正能量给每一位同学。
第二,以为人父母的心态,多方位关注学生。身为一名教师,教书不忘育人,对学生的关注应该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秉持为人父母的心态,视每一位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在多个方位和视角去动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应关注到他们学业、生活的困难与困惑,主动接近和关心他们。
第三,有强烈的责任心,乐于帮助学生。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与喜爱,是能够出色完成這件事情的前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高等教育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持续的投入和努力,更像是一种耕耘。心理遇到问题的学生相对正常学生,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会更为困难一些,教师的热心也许不能收到同等的反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驱使,愿意为学生投入热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挫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四,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肯定是以讲授专业课知识为主的。在保证专业课授课效果的基础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一件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事情,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功底,还要认真钻研施教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学海无涯,心理学知识、综合知识的积累、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来讲也是尤为重要的。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心理健康是立德的基础。高校教育工作本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以人为本是教书育人的核心。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应牢记育人的使命。若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身心全方面发展,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立德树人,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一份基本职责,一定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培育更多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新青年。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丰富而复杂,生活节奏更加快速。高校不同于初高中的社交环境,集体生活环境加之来自学习、择业的压力,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激增。当学生处于入学适应期、学业繁重期、就业择业期等转折阶段时,家庭因素、社交因素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2018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调研证据》发现,全国有30%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10%有心理障碍。同年,山东某高校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主要是调查自信心、抑郁、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恋爱心理等方面,发现36%的学生缺乏自信,23%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41%学生在应对考试时过于焦虑,27%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恋爱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一项教育活动。
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急需在高校给与更多的关注。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引起部分院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在迷茫和脆弱期给与大学生正确的心理暗示,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引和引导,是提高和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措施,是教师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
如何有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完成。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群体,与学生之间的接触频率高,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强。若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专业课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引导作用,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专业课教师来直接或间接执行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更高效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可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
第一,从自身言行出发,做正能量的传递者。为人师表,增强自身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是一线专业课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面对刚刚结束中学时代进入高校的学生,这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学生们正经历着人生从幼稚到成熟的最重要阶段。身为一线教师,每天面对学生时,其言行和情绪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特别注重对自身情绪的把握,展现出乐观开朗、易于沟通的气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自身做起,传递正能量给每一位同学。
第二,以为人父母的心态,多方位关注学生。身为一名教师,教书不忘育人,对学生的关注应该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秉持为人父母的心态,视每一位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在多个方位和视角去动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应关注到他们学业、生活的困难与困惑,主动接近和关心他们。
第三,有强烈的责任心,乐于帮助学生。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与喜爱,是能够出色完成這件事情的前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高等教育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持续的投入和努力,更像是一种耕耘。心理遇到问题的学生相对正常学生,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会更为困难一些,教师的热心也许不能收到同等的反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驱使,愿意为学生投入热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挫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四,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肯定是以讲授专业课知识为主的。在保证专业课授课效果的基础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一件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事情,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功底,还要认真钻研施教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学海无涯,心理学知识、综合知识的积累、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来讲也是尤为重要的。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心理健康是立德的基础。高校教育工作本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以人为本是教书育人的核心。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应牢记育人的使命。若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身心全方面发展,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立德树人,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一份基本职责,一定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培育更多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