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学校建设理应加强教师自身文化的积淀,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以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长期以来所形成并信守的价值观和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学校文化是长出来的,是从师生行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大家认可,共同培育的呈现形式,这样形成的学校文化力,才能真正成为融入学校基因的文化元素,对学校成员产生强大作用力,正能量影响学校向学校顶层设计的愿景发展,并对社会公众形成有效影响力。在学校文化培育生长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与教师文化形成的环境密不可分,关注并改善教师文化形成环境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生长环境是对教师文化形成原生态影响。一个人生长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个人出生就所面对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如天气的冷暖,地势的平整与陡峭,交通方便与否,湿度温度状况,降水量大小,海拔高低,主要产农作物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从而渗透到一个人文化基因形成过程中。“穷山恶水出刁民”“江南出才子”都是与地理环境有关,地理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性情的温顺还是暴躁,是富庶还是贫瘠,当然这些会明显地影响一方水土,也就会影响养育的这一方人。如高原气候,让人晚起早睡,形成生活节奏偏慢;人烟稀少,让人均土地面积增多又加之阳光充足,农作物生长很好,所以,不需要像人口稠密地带的人那么急于拼争资源,就可惬意生活。这部分人由于环境影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就很难适应快节奏和高品质创新工作环境,因为,他们从小就是悠闲地走过来的。
人文环境,一个人出生就会遇到家庭成员的关心呵护,在他们的关照下,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精神营养是最关键,如以色列国人,家人普遍认为知识是不能掠夺的,所以,孩子出生在婴幼儿期就适时安排孩子抱着涂有蜂蜜的圣经,让孩子天性舔食变为有意识的熏陶,让孩子吮吸书本中感受知识的甜蜜,从小加深书本的第一感觉。而我记得我们那个时代,父母为了看看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就在孩子能抓东西时,就放在一张大布上,上面放些锄头、镰刀、笔、纸等,看孩子先抓什么,抓住笔的就认为读书厉害,要当官,如抓锄头的,就没出息,今后长大了就会当农民。这就是孩子生长的人文环境的差别。
确实,不同的家庭影响对孩子成长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有钱人对孩子的管理就有财大气粗的状况,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富二代,他们工作不是为了挣钱养家,是找个地方妥当安放,开的是豪车,住的是豪宅,他们的文化品味如何定位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又如隔代呵护,使传统文化教育失范。父母在外创业,孩子在爷爷婆婆的呵护下长大,样样都能顺利地得到满足,老一辈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在孩子身上传承。他们在鲜花、赞扬声中自我陶醉,产生了极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再如中国特定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独生子女文化已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承担赡养双方老人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在当今经济压力、学生学习压力下,人们共有的和谐容易被打破。我们的教师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成长的环境是没有分享、缺少陪伴、疏于包容,在学校工作很难开成优秀的同事文化。
其次,成长环境是教师文化形成的外作用影响。教师主要接受教育的成长环境分为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
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决定教师的成长,我对现在教书的年轻人算过一笔账,现在教书的30岁左右的教师成长的环境正是“89”动乱时形成的精神基础,而他们教的初中学生却是北京奥运会时期,那时正是中国房地产放开,金融危机时期,孩子在家庭因素影响下,都是快快挣钱为好。这样的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教与学都不能正能量发生。现在,屡屡发生的学生霸凌事件和学生殴打老师事件,其中很多孩子就是經商家庭,原因有二,一是家里有钱,但忽略孩子个性管理,二是家长做生意挣了钱但没经历管理孩子。最近香港发生的动乱也再次表明学校教育失衡的危害,学生在中国大地,不学中国历史,不懂中国文化,造成国家拿钱出力养了一群白眼狼。
我们的教师也是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知识技能的经典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而这只占人生学习经历的30%,而大多是从工作环境中很到的,在之前的所有文化浸润低效,影响都不深入情况下,最后能让教师能改善文化素养的途径就是工作环境了。入职的单位文化的强势植入,如你进入华为工作,就得按华为工作法,其中的企业文化、军事化作风都会对你强势影响,只要你愿意跟着走,就一定会跟着改变。如单位和理念的顶层设计,一个学校的文化主题、文化理念、培养理念、校风教风学风都是让教师重新洗礼的理念基础。教师入职后经历的学校文化从教学到教研,从德育到后勤,成系统让老师们感受文化的洗礼,规范其言行,加之学校领导和前辈的文化熏陶,会让老师在规则和制度下形成学校特色下的文化特征。
三、学校针对教师不同的文化形成,如何改善教师文化形成环境呢?
(一)教师在学校要先期进行学校文化渗透,在教师培训中植入学校文化理念。学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如我们的文化主题“世界天娇,中国伊顿”意为“尊重和珍惜所有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培养具有独立、创造、友爱、忠诚、尊严、勇敢等精神的师生,为培养具有民族根基、世界品格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为创办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品牌学校创造条件。”培养理念是“珍视天性,静心育人”意为“根据文化主题和培养目标确立培养理念,同时与教育回归“静”“慢”“悟”的本真,以体现办学者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特色。”让每个老师在进入学校工作时,教育教学行为就在学校统一的主题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熏陶,知道学校办学思想、培育人的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特色等,教师就会在前期培养中涤荡自己性情,将以前环境中形成的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情形改变过来,顺应学校主题文化发展。
(二)学校为让教师快速成长,我们实施青蓝工程,让师带徒,用优秀教师引领年轻教师,让传统文化浸润教师心田,做他们工作的帮助者、人生的引导者、事业的开拓者,年轻教师在导师的支持下,不再迷茫,对学校既有的文化逐渐了解并深入解读,不断丰富,对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改变、发展、提升形成自已独有的文化特征。同时,学校在“珍视天性,静心育人”理念下,在主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更主张珍视教师天性,让每们位教师合作,这对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的老师尤为重要,让老师们与同事学会相处,学会合作,学会包容,在学校同事文化建设中更为重要。每个教师在学校主题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风格,学校文化特征就更鲜明,更具生命力,更具创造力。
(三)学校借用媒体资源做好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老人周末做好一顿饭,期盼儿孙回家,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忙,不回家。”老人的“忙,忙点好”振聋发聩,让人心酸。我们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展开讨论。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慰上,我们呼吁教师常回家看看,为老人端一杯热水,陪父母坐坐,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的付出和哺育之恩。那样,就会将敬老形成习惯,成为自觉行为。我们安排学生在每个节假日中为每人的父母做一件小事,给家庭注入活动,恢宏传统文化。同时学校教育也可进入生活。妈妈洗脚是一片公益广告,于1999年在央视播出,演员是李歌和尤浩然。该广告呼吁大家知孝心,处理好家庭关系,这种情境是能很好培养孩子孝心的。如教师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就一定是懂感恩知孝心的人,那么他教学生也就有了模子,也就知道如何影响学生了。
(四)学校管理文化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关键。教师先期进入学校意识形态渗透后,主要就是学校对制度的执行力是教师在制度文化中形成良好素养的前提。学校有健全的制度文化体系,让老师们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如果老师受前期文化形成约束而不能很好完成学校要求,就会在现在体系下受到惩罚,这样学校强势文化植入就完成了。老师在反复的处罚中,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回归到学校主题文化语境中,教师就成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长期以来所形成并信守的价值观和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学校文化是长出来的,是从师生行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大家认可,共同培育的呈现形式,这样形成的学校文化力,才能真正成为融入学校基因的文化元素,对学校成员产生强大作用力,正能量影响学校向学校顶层设计的愿景发展,并对社会公众形成有效影响力。在学校文化培育生长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与教师文化形成的环境密不可分,关注并改善教师文化形成环境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生长环境是对教师文化形成原生态影响。一个人生长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个人出生就所面对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如天气的冷暖,地势的平整与陡峭,交通方便与否,湿度温度状况,降水量大小,海拔高低,主要产农作物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从而渗透到一个人文化基因形成过程中。“穷山恶水出刁民”“江南出才子”都是与地理环境有关,地理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性情的温顺还是暴躁,是富庶还是贫瘠,当然这些会明显地影响一方水土,也就会影响养育的这一方人。如高原气候,让人晚起早睡,形成生活节奏偏慢;人烟稀少,让人均土地面积增多又加之阳光充足,农作物生长很好,所以,不需要像人口稠密地带的人那么急于拼争资源,就可惬意生活。这部分人由于环境影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就很难适应快节奏和高品质创新工作环境,因为,他们从小就是悠闲地走过来的。
人文环境,一个人出生就会遇到家庭成员的关心呵护,在他们的关照下,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精神营养是最关键,如以色列国人,家人普遍认为知识是不能掠夺的,所以,孩子出生在婴幼儿期就适时安排孩子抱着涂有蜂蜜的圣经,让孩子天性舔食变为有意识的熏陶,让孩子吮吸书本中感受知识的甜蜜,从小加深书本的第一感觉。而我记得我们那个时代,父母为了看看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就在孩子能抓东西时,就放在一张大布上,上面放些锄头、镰刀、笔、纸等,看孩子先抓什么,抓住笔的就认为读书厉害,要当官,如抓锄头的,就没出息,今后长大了就会当农民。这就是孩子生长的人文环境的差别。
确实,不同的家庭影响对孩子成长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有钱人对孩子的管理就有财大气粗的状况,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富二代,他们工作不是为了挣钱养家,是找个地方妥当安放,开的是豪车,住的是豪宅,他们的文化品味如何定位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又如隔代呵护,使传统文化教育失范。父母在外创业,孩子在爷爷婆婆的呵护下长大,样样都能顺利地得到满足,老一辈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在孩子身上传承。他们在鲜花、赞扬声中自我陶醉,产生了极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再如中国特定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独生子女文化已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承担赡养双方老人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在当今经济压力、学生学习压力下,人们共有的和谐容易被打破。我们的教师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成长的环境是没有分享、缺少陪伴、疏于包容,在学校工作很难开成优秀的同事文化。
其次,成长环境是教师文化形成的外作用影响。教师主要接受教育的成长环境分为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
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决定教师的成长,我对现在教书的年轻人算过一笔账,现在教书的30岁左右的教师成长的环境正是“89”动乱时形成的精神基础,而他们教的初中学生却是北京奥运会时期,那时正是中国房地产放开,金融危机时期,孩子在家庭因素影响下,都是快快挣钱为好。这样的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教与学都不能正能量发生。现在,屡屡发生的学生霸凌事件和学生殴打老师事件,其中很多孩子就是經商家庭,原因有二,一是家里有钱,但忽略孩子个性管理,二是家长做生意挣了钱但没经历管理孩子。最近香港发生的动乱也再次表明学校教育失衡的危害,学生在中国大地,不学中国历史,不懂中国文化,造成国家拿钱出力养了一群白眼狼。
我们的教师也是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知识技能的经典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而这只占人生学习经历的30%,而大多是从工作环境中很到的,在之前的所有文化浸润低效,影响都不深入情况下,最后能让教师能改善文化素养的途径就是工作环境了。入职的单位文化的强势植入,如你进入华为工作,就得按华为工作法,其中的企业文化、军事化作风都会对你强势影响,只要你愿意跟着走,就一定会跟着改变。如单位和理念的顶层设计,一个学校的文化主题、文化理念、培养理念、校风教风学风都是让教师重新洗礼的理念基础。教师入职后经历的学校文化从教学到教研,从德育到后勤,成系统让老师们感受文化的洗礼,规范其言行,加之学校领导和前辈的文化熏陶,会让老师在规则和制度下形成学校特色下的文化特征。
三、学校针对教师不同的文化形成,如何改善教师文化形成环境呢?
(一)教师在学校要先期进行学校文化渗透,在教师培训中植入学校文化理念。学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如我们的文化主题“世界天娇,中国伊顿”意为“尊重和珍惜所有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培养具有独立、创造、友爱、忠诚、尊严、勇敢等精神的师生,为培养具有民族根基、世界品格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为创办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品牌学校创造条件。”培养理念是“珍视天性,静心育人”意为“根据文化主题和培养目标确立培养理念,同时与教育回归“静”“慢”“悟”的本真,以体现办学者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特色。”让每个老师在进入学校工作时,教育教学行为就在学校统一的主题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熏陶,知道学校办学思想、培育人的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特色等,教师就会在前期培养中涤荡自己性情,将以前环境中形成的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情形改变过来,顺应学校主题文化发展。
(二)学校为让教师快速成长,我们实施青蓝工程,让师带徒,用优秀教师引领年轻教师,让传统文化浸润教师心田,做他们工作的帮助者、人生的引导者、事业的开拓者,年轻教师在导师的支持下,不再迷茫,对学校既有的文化逐渐了解并深入解读,不断丰富,对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改变、发展、提升形成自已独有的文化特征。同时,学校在“珍视天性,静心育人”理念下,在主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更主张珍视教师天性,让每们位教师合作,这对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的老师尤为重要,让老师们与同事学会相处,学会合作,学会包容,在学校同事文化建设中更为重要。每个教师在学校主题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风格,学校文化特征就更鲜明,更具生命力,更具创造力。
(三)学校借用媒体资源做好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老人周末做好一顿饭,期盼儿孙回家,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忙,不回家。”老人的“忙,忙点好”振聋发聩,让人心酸。我们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展开讨论。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慰上,我们呼吁教师常回家看看,为老人端一杯热水,陪父母坐坐,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的付出和哺育之恩。那样,就会将敬老形成习惯,成为自觉行为。我们安排学生在每个节假日中为每人的父母做一件小事,给家庭注入活动,恢宏传统文化。同时学校教育也可进入生活。妈妈洗脚是一片公益广告,于1999年在央视播出,演员是李歌和尤浩然。该广告呼吁大家知孝心,处理好家庭关系,这种情境是能很好培养孩子孝心的。如教师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就一定是懂感恩知孝心的人,那么他教学生也就有了模子,也就知道如何影响学生了。
(四)学校管理文化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关键。教师先期进入学校意识形态渗透后,主要就是学校对制度的执行力是教师在制度文化中形成良好素养的前提。学校有健全的制度文化体系,让老师们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如果老师受前期文化形成约束而不能很好完成学校要求,就会在现在体系下受到惩罚,这样学校强势文化植入就完成了。老师在反复的处罚中,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回归到学校主题文化语境中,教师就成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