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十分重视诗歌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本文在传统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更符合诗歌教学实际的意境教学法,旨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诗歌 课堂 意境教学
人教版的必修与选修教材共选50多篇诗歌,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语文教师为了传承传统文化,适应高考要求,不遗余力的认真教学,然而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却日渐索然。怎样燃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让学生能为中国诗歌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意境教学法可以尝试。
传统诗歌教学以诵读讲解为主,教师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认真规划课堂环节,课堂讲解也丰富且深刻,充分显示了他对这首诗及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循着教师的思路,听讲解、做笔记,时不时点头赞许。表面上师生配合天衣无缝,但如果你过几天再回头问学生那首诗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便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先别说适应高考,就连最基本的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也没达到。“阅读教学中的最大失误,是用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过程,用教师语文能力形成的结果代替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诗歌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审美体验,只有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得到的才不是教师归纳的几点结论,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有了这种感受之后,《教学大纲》要求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容,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都能迎刃而解。诗僧皎然认为诗歌意境特点在于整体意向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换言之,我们诗歌教学如果能让学生更好把握意境,就能在学生和古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就能被点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针对古诗的意境教学法,立足于诗歌的特性,和情境教学法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一些科学化的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古今情感贯通。不同之处在于意境教学法更重视对意象的解读,以及幽微情感的把握,贴合诗歌教学。
古诗意境由意象构成,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意象有自己的固定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民族认同。比如说岁寒三友象征品行高洁脱俗,梧桐细雨落花表明凄凉愁苦。把握意象是体味意境的基础,学生在日积月累之中能够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即使积淀了意象学生也不能立马走入诗歌意境,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走入诗境。
一、绘声触动人心
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反复吟咏才能读出个中滋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读,认为读其百遍就能明义,缺乏必要的韵律讲解和诵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疏通字句自读,然后范读或录音磁带播放,用声音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发想象思维。只有调动学生的朗诵兴趣,学生才会跟随老师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比如说杜甫的七律《登高》,不论其格律还是感情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深层诵读的基础上一定能会有审美感受。另外,教师可以把一些能辅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歌曲引入课堂,如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可提前让学生欣赏歌曲《寂寞沙洲冷》,帮助学生感受幽独寂寞的感情。一些民乐可以成为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有些诗歌还能够直接唱出节奏,教师要学会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
二、画意点燃诗情
形成意境靠的是学生的联想想象,诗歌用词凝练,结构跳跃,很多画面学生难以勾画。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网络资源引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比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展示大气磅礴的古赤壁景象,学习《蜀道难》时展示崎岖陡峭的蜀道羊肠,学习《归园田居》是结合静谧优美的乡村风光……学生也可以自己作画,周邦彦词《苏幕遮》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是一幅画;“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又是一幅画。学生只要喜欢这个画面,不论是动画景象、绘画作品,还是课堂上的简笔勾勒,都能帮助学生感知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三、切磋乐在分享
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相互切磋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诗词朗诵会,评论鉴赏课,制定小组研究等方式把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各自研习鉴赏时也有切身感受。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董一菲在讲古代诗歌就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讲述人,在感受诗歌美的历程中,每一个同学都付出了汗水,传播了智慧。
四、余音久久绕梁
孔子听音乐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何其沉醉。学习诗歌就是想受它熏陶感染,形成情感体验。学习诗歌之后能否再三回味,甚至不自觉融入言谈举止之中是检查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有些学生在看到春和景明时能咏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名句,或是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流露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之情,这些都能说明在原本的感受理解领悟之上,学生和诗人有了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爱读书写诗,像诗人那样在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或是点评等细节之处用简约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去引导品味诗歌,意境教学法才能得以实现,诗歌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意境教学法会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为诗消得人憔悴,爱上古诗,提高审美情趣,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2】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3】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高中语文十分重视诗歌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本文在传统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更符合诗歌教学实际的意境教学法,旨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诗歌 课堂 意境教学
人教版的必修与选修教材共选50多篇诗歌,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语文教师为了传承传统文化,适应高考要求,不遗余力的认真教学,然而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却日渐索然。怎样燃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让学生能为中国诗歌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意境教学法可以尝试。
传统诗歌教学以诵读讲解为主,教师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认真规划课堂环节,课堂讲解也丰富且深刻,充分显示了他对这首诗及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循着教师的思路,听讲解、做笔记,时不时点头赞许。表面上师生配合天衣无缝,但如果你过几天再回头问学生那首诗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便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先别说适应高考,就连最基本的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也没达到。“阅读教学中的最大失误,是用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过程,用教师语文能力形成的结果代替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诗歌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审美体验,只有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得到的才不是教师归纳的几点结论,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有了这种感受之后,《教学大纲》要求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容,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都能迎刃而解。诗僧皎然认为诗歌意境特点在于整体意向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换言之,我们诗歌教学如果能让学生更好把握意境,就能在学生和古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就能被点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针对古诗的意境教学法,立足于诗歌的特性,和情境教学法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一些科学化的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古今情感贯通。不同之处在于意境教学法更重视对意象的解读,以及幽微情感的把握,贴合诗歌教学。
古诗意境由意象构成,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意象有自己的固定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民族认同。比如说岁寒三友象征品行高洁脱俗,梧桐细雨落花表明凄凉愁苦。把握意象是体味意境的基础,学生在日积月累之中能够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即使积淀了意象学生也不能立马走入诗歌意境,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走入诗境。
一、绘声触动人心
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反复吟咏才能读出个中滋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读,认为读其百遍就能明义,缺乏必要的韵律讲解和诵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疏通字句自读,然后范读或录音磁带播放,用声音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发想象思维。只有调动学生的朗诵兴趣,学生才会跟随老师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比如说杜甫的七律《登高》,不论其格律还是感情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深层诵读的基础上一定能会有审美感受。另外,教师可以把一些能辅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歌曲引入课堂,如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可提前让学生欣赏歌曲《寂寞沙洲冷》,帮助学生感受幽独寂寞的感情。一些民乐可以成为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有些诗歌还能够直接唱出节奏,教师要学会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
二、画意点燃诗情
形成意境靠的是学生的联想想象,诗歌用词凝练,结构跳跃,很多画面学生难以勾画。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网络资源引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比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展示大气磅礴的古赤壁景象,学习《蜀道难》时展示崎岖陡峭的蜀道羊肠,学习《归园田居》是结合静谧优美的乡村风光……学生也可以自己作画,周邦彦词《苏幕遮》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是一幅画;“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又是一幅画。学生只要喜欢这个画面,不论是动画景象、绘画作品,还是课堂上的简笔勾勒,都能帮助学生感知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三、切磋乐在分享
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相互切磋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诗词朗诵会,评论鉴赏课,制定小组研究等方式把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各自研习鉴赏时也有切身感受。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董一菲在讲古代诗歌就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讲述人,在感受诗歌美的历程中,每一个同学都付出了汗水,传播了智慧。
四、余音久久绕梁
孔子听音乐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何其沉醉。学习诗歌就是想受它熏陶感染,形成情感体验。学习诗歌之后能否再三回味,甚至不自觉融入言谈举止之中是检查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有些学生在看到春和景明时能咏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名句,或是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流露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之情,这些都能说明在原本的感受理解领悟之上,学生和诗人有了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爱读书写诗,像诗人那样在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或是点评等细节之处用简约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去引导品味诗歌,意境教学法才能得以实现,诗歌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意境教学法会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为诗消得人憔悴,爱上古诗,提高审美情趣,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2】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3】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