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厨房里,诞生了国内首个摄影访谈播客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播客?將言之有物、自带风格的讨论持续记录下来,以音频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这句话基本上点出了播客的独特之处和传播方式。
  播客是英文“Podcast”的音译,在它的诞生之地美国,一群在公共广播领域的精英将他们的内容产品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进而创造了这一概念。在国内,人们最早接触的互联网音频节目,更多是像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实现顶级播放量的音频类内容,例如相声、评书、有声书及付费课程,等等。但这并不属于狭义上的播客内容,相反“播客”是一种定位小众的传播模式,内容题材和节目风格强烈依赖主播的个人眼光、审美和知识储备。小而美、独立性是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前几年一直不温不火的播客市场近年来变得非常热闹,2019年普利策奖委员会增设了“音频报道”奖项,美国现象级播客“serial”的制作公司被《纽约时报》收购。在中国也一样,据行业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已经有了1.3万档播客内容,做一档播客变得像前两年拍一个Vlog一样时髦。
  那国内有没有一档摄影类播客呢?2020年4月,界面图片总监李响和有过不少摄影从业经验的易晓岚(小蓝),在家里的厨房里凭着兴趣和热情录出了第一期“逆光电台”,她俩在播客里聊了各自十多年图片编辑生涯中的难得经历、有趣故事以及对行业的看法。之后,李响和易晓岚还有后续加入的新主播刘阳,保持周更的速度录制了20多期,邀请摄影相关领域的嘉宾,如摄影人、策展人、图片编辑等,将节目内容定位在分享他们独特的职业故事和严肃的职业思考。
  可以说,逆光电台填补了播客领域中摄影访谈类播客的空白,这款新鲜的摄影播客,也让人发现了摄影还有听的魅力。

如何想到做一个关于摄影类播客的?


  李响:这个播客的诞生,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疫情期间,长时间见不到人,我忽然发现听播客是个很好的缓解隔离焦虑的方式,有种在场感。你可以听别人聊天,又不耽误自己做事。
  那段时间,我听了很多播客。做饭,打扫,洗衣服,运动的时候就把播客当作背景音乐来听。也是在那时,我对播客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比较遗憾的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关于摄影的、比较专业的节目。
  4月疫情稍微缓和了之后,我跟小蓝约了见面喝下午茶,天南地北地聊到天黑。我说到最近听很多播客,但关于摄影的谈话类节目却一个没有,不如我们俩来做一个。

  平常生活中,我们俩都属于有点宅的人,我们觉得定期找人聊天,既可以做点事情,又可以强迫自己见人,挺好的。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

做播客,你和小蓝是从头开始学的吗?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节目里你俩说是互相“拖拉”着对方,具体是怎样的?


  李响:我们俩几乎没学什么,就是分头问了一下身边自认为比我们懂录音的人,如何录音的问题。
  从说好开始做,到节目上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既短又长。短是指,当我们开始录音到上线,也就用了十几天。效率算很高。长是指,我们花了更长的时间,犹豫是不是真的要做。我太容易打退堂鼓了。事情照做,但心里总是很忐忑的。我对自己是真的没信心。最后是小蓝一锤定音:试试呗,不行就算了。所以,我们在她家录了第一期,算是开播了。
  有趣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最开始的节目,我们都是在小蓝家的厨房录的,我们会买一点零食,边吃边说。

你俩想把逆光电台做成一个怎样的播客?


  李响:我们对播客的心理预期,也是渐渐发生变化的。
  最开始,我们完全沉浸在好玩的过程当中。起名字、设计Logo,在各个平台上注册账号,完全是新的体验,所以感觉非常有趣。暑假的时候,我们约在四川美术学院做摄影系主任的师姐——刘阳,聊一期读书的节目。后来发现她也对这个节目很有兴趣,就拉她进来一起做。我们在16期的时候,单独介绍了她。因为她是一直关注艺术摄影的领域,也正好补足了我跟小蓝的短板。
  所以,到现在逆光电台有三个主播,我们时而一起访谈,时而单独采访,这取决于嘉宾和我们的私人时间。
  现在,新闻摄影行业都在衰退,我们也没有期待逆光会成为一个能火起来的播客。前几天,我们三个人在微信小群里还说,指这个播客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和心力坚持做这件事,一方面是为了我们自身,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想法,开拓视野,同时用一种相对正式的方式交换意见,讨论问题,这些都是难得的经验,新鲜的。这都是十分宝贵的材料。   我们短期的小目标是先坚持做100期,周更的话,大概需要做2年左右。如果,在那时我们还能继续,那希望我们能逐渐梳理出国内关于摄影人的一个声音档案。他们的声音,他们对于摄影的理解,哪怕是自身的困惑,都将被长久地保留下来。

做播客前,有没有担心它不太好展示摄影话题,因为影像可能需要观看。


  李响:我觉得摄影类播客其实比别的门类的播客更有优势。除了听,我们还可以在公众号上展示嘉宾的作品,听友可以一边听一边看。这一点,在轻芒的微信小程序上就体现得特别好,他们目前还在内测的阶段,那上面可以根据时间轴发布照片,这样,嘉宾聊到哪张照片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看到。
  当然,摄影归根结底是视觉的,所以,我们在录制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经验,比如说多聊想法,少描述画面,等等。

你们会邀请哪些类型的嘉宾来聊天?会关注哪些话题?


  李响:早期的嘉宾都是我们身边的好朋友,也不怕出错。大家约个下班之后的晚上,点点宵夜,想聊什么就聊什么。慢慢有点经验之后,我们就会列一些详细的提纲,因为有了提纲比较容易把握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利于后期的剪辑。
  现在,我们比较注重话题性和嘉宾的多样性。因为关注的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所以,希望不是每次嘉宾聊的内容都差不多。

做播客让你最享受的一刻是什么?


  李响:做了20多期,现在每次我还是紧张。最开始,大家都听自己的声音很别扭,当突破了这个心里障碍之后,又发现自己的语言逻辑很差,而且我對公众展示自我,始终是有障碍的。
  但坚持了将近半年,它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得不为之的一个责任。如果说最享受的一刻,应该就是把剪好的新一期都传到平台上之后吧,交稿之后的喜悦。

你自己也说在摄影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了,可以说说自己的职业经历吗?


  李响:我入行开始就是做图片编辑,一直做到现在,应该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之前做过很多类型的杂志,也有报纸。从纸媒到互联网,图片编辑的岗位虽然名称是相同的,但是职务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
  在进入到互联网的前几年,总是在失落和还想再挣扎一下之间摇摆,现在基本接受了吧。我还是挺希望在这个领域一直做到老太太的,但是,很可能不会了。我不是很有信心这个职业会做到老。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也会说,谁能想到,在你毕业的时候,选中了一个新生的岗位,结果,做不到头就要消失了。

在当下阶段,你最深的困惑是什么?


  李响:相比困惑,更多的是遗憾吧。因为我同时也算个资深的听众,所以,我知道什么是好的节目。目前就逆光而言,还有非常多的不足。
  比如,一档优秀的播客节目,它既不是过于轻松的朋友聊天,也不是付费课程那样的宣讲。它需要有好的话题,有独特经历或新鲜的信息,有鲜明的见解,或是某一领域丰厚的知识储备。
  简单说,就是让听友觉得又有内容,又不枯燥。

节目有很多摄影人来做客,他们现在对摄影这个行业有什么困惑?


  李响:我们邀请的嘉宾已经算挺多样的了。有刚入行的年轻摄影师,他们聊了在职业中的激情和困惑(23期);有从这个新闻行业功成身退转做自己事业的前辈(8期、12期),他们讲了自己非常有趣的职业经历;有最大自媒体平台的图片运营(4期),他觉得摄影已经分为两端,不必强求融合;也有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知名艺术家(15期);还有高校的摄影系老师(6期)。总体看来,行业不好是事实,但大家整体的状态都不错。
其他文献
勇攀高峰张鹏(北京)摄  点评:不是人类征服了高山,而是高山接纳了人类。  翱翔周曙波(浙江)攝  点评:如果不是后期拼接的照片,那么作者的抓拍能力非常值得称赞。  东方水城嘉年华章斌(浙江)摄  点评:航拍视角带来城市远景的加入,日落时分的光线增添了画面美感。  冰川脚下 陈大康(四川)摄  点评:自然的美,需要静静欣赏,对自然还要有敬畏之心。  晨练 李国方(浙江)摄  点评:幸福生活其实也很
期刊
喜欢你  未被污染的  无心的  所以最动心的  第一个微笑  能负担起所有  虚构的远方  和如诗美好。  未来  不要取悦我  但也请别骄傲。  20岁的藏族小伙丁真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一个小山村。他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容、身后的雪山与草原,戳中了万千网友渴望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内心,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一股“丁真热潮”。现在,丁真已经受聘成为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并担任
期刊
在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自由摄影师金汀凭借一组《岁月遗存》获得了优秀摄影大奖。  金汀祖籍台州,1963年出生在新疆伊宁,后在浙江长大,大学在山东就读,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中石油四川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之后又下海回浙江做出口贸易,2009年公司搬至上海。1987年,二十出头的金汀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奥林巴斯OM10,便与摄影结了缘。其间虽有因为工作原因而暂时放下摄影,但一直没有放弃对摄影的热爱。也
期刊
1981年获奖作品《被烧伤的孩子——八岁的杰西卡和她的新皮肤》摄影师:比约恩·H.拉尔森·阿斯克(Biorn H.Larsson Ask)  八岁的杰西卡在公寓楼着火时被烧伤,皮肤移植手术持续了三天。瑞典摄影师比恩·H.拉尔森·阿斯克拍下了她手术和康复过程的照片。这场飞来横祸所带来的折磨、痛苦以及永远无法消除的伤痛,让每个看到照片的人都刻骨铭心。  比约恩·H.拉尔森·阿斯克1940年出生于瑞典韦
期刊
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艺术评论家,以“老树画画”知名。一  大约七八年前了,经由友人的引荐,在北京平安大道附近的一座小院儿里,第一次见到了胡宁先生。彼时他是作为黄山市主管摄影产业的官员,来京寻求与一些专业机构和人员合作,希望通过摄影这一媒介,为黄山市的文化与旅游,做一些有建设意义的事情。与胡先生同来的是黄山市的文联主席倪国华先生和主理日常摄影工作的汪琳女士。众人见面,仿佛认识多
期刊
纵观历史,摄影一直在与传统艺术“对话”。有时它寻求被平等视为美术“家族”中的一员,有时它强调自身与世界的独特关系——真实地记录拍摄对象。但在种种关系中,还有另一条线索,那就是艺术传统和摄影本质的对话。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对这样的摄影师进行访谈:有人将摄影作为更广泛的创作实践的一部分,包括雕塑、装置或绘画;有人利用艺术史中出现的设计元素,将当代与过去的风格、故事和象征主义并置在一起,将个人与共
期刊
01:灰鹤,雷小勇 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具有重要意涵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们体型硕大、鸣声高亢、舞姿优美,是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湿地保护方面,鹤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共有15种鹤,中国境内有分布记录的鹤类共9种,物种多样性世界排名第一。  多年来,中国为保护鸟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断做出努力,“爱鸟周”便是其中之一。“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
期刊
黄山区文祥村,王存兆,2020年,选自《徽州冷记忆》。胡宁摄一  我是徽州人,生于斯,长于斯。少年时伴着“七尺男儿国是家”的宏愿,辗转南北十数载,期间有很多的机会和足够的理由让我客守异乡,但我最终又回到了徽州。个中缘由从未细究,直到有一天偶然间翻开《胡适口述自传》,劈头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徽州人……”  胡适先生学究通人,尚客思凄迷,常故园东望,乡情依依,想我辈凡人恋土思乡,亦情属自然。  缘于
期刊
是时候走出家门,去拍摄更多题材了!即使你不住在风景秀美的乡村,我们居住的城市里也有大量值得去拍摄的对象。这些创意和题材正好能够发挥手机机动灵活的特性,并让你享受并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瞬间。窗、线、老房子  点滴生活当中,你可以拍摄的建筑之美可以有很多,比如说从一扇窗开始。如同眼睛一样,建筑的窗户其实往往是最能体现其特质的元素。  图02 是上海博物馆的一扇普通的窗户。复古的设计,窗外种植的竹林透过
期刊
蓝色飞翔 王智摄  当天鹅的妙曼身姿被众多摄影家描绘得淋漓尽致的时候,王智的作品《蓝色飞翔》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呈现:虚实与动静相生,真实与梦幻糅合。摄影特有的精确被拆解,固有的观赏经验被打破,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视觉,对王智镜头里的天鹅进行“新的观看”。  有学者指出,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技巧的探索”,以种种别出心裁的手法,开拓着视觉造型的边界,发现形式手段应用的新境界。正是对表现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