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同学们都不高兴;如果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我深知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试着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引起他们的兴趣。精心巧妙的设计导入语和小结语;设计好课堂教学中气氛,引起他们的兴趣,拓展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高高兴兴地上语文课,下面就其谈谈认识。
一、设计好不同的導入语
一般上课时的导入语,真的是有些千篇一律,大多都是:“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课”或者“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多次重复的这样提问,难免就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使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也低落了许多。对千篇一律的导入语产生厌烦心理,致使对课文内容也失去了兴趣。究竟怎样才能为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呢?原来不同内容的文章要用不同的导入语。如果是以情见长的文章,可以情入境,像《麻雀》这样一篇赞扬感人至深的母爱的文章,可以通过讲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来打动学生。像《雨》这篇课文可以用猜谜语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再像《珊瑚》这样一篇学生都很陌生的课文,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再向学生质疑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果是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可以激趣入课;例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这样学生焕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顺势引上一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什么最吸引人?"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自主投入学习。这样好的导入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积极求知的愿望,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二、设计好画龙点睛的小结语
“画龙点睛”的结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结尾时教师可以巧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可以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思考、领悟;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去欣赏这篇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语言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强化。也就是延伸扩展、回味思考、欣赏品评、借鉴模仿这四种方法。
例如讲《松坊溪的冬天》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欣赏品评”这种方法。在阅读总结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平时松坊溪的美景图,再配上朗读录音教材,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在松坊溪的小石桥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小溪石、溪水以及溪中的倒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感受到南方高山地带小山村的美景;接着再出示第二幅图,画面是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图,随后问学生:“当看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松坊溪时,你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曲、意、情融为一体,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真正地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讲《脚印》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借鉴模仿”这种方法。在课结束时,我渗透读写训练,出示有小鸡、小马、小狗、小鸭这样一幅图,告诉学生:雪停后,不光小鸡、小狗在雪地里跑,小马、小鸭也出来了,你们看一看,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学生说出:“你看,你看,我会画月牙!”;“你看,你看,我会画枫叶!”之后,立刻出示课件反馈。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让学生用“会”这个词练习了说话。正当学生为自己的精彩回答高兴时,我又鼓励地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聪明!你们能不能也当一次小作者,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小鸭、小马写进书中呢?”同学们一听,各个来了神儿,都纷纷的举手。有的写小鸡和小马的对话、有的写小鸭和小狗的对话、还有的写小鸭和小马的对话……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一练习为今后的写作训练打下了基础。最后我还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知道的其它一些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和同学们交流。通过此种结尾的方法,不但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整节课进入了高潮,为形成技能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好课堂教学中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例如指导学生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分(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四段,他们是依据话别对象的变化来分:先写跟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经过认真分析,应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要认识到要想切实的当好一位语文教师,真正的使学生高高兴兴地上好每一节课,就应从备课入手,每一课书、每一节课成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的颗颗火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自主学习空间。让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设计好不同的導入语
一般上课时的导入语,真的是有些千篇一律,大多都是:“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课”或者“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多次重复的这样提问,难免就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使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也低落了许多。对千篇一律的导入语产生厌烦心理,致使对课文内容也失去了兴趣。究竟怎样才能为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呢?原来不同内容的文章要用不同的导入语。如果是以情见长的文章,可以情入境,像《麻雀》这样一篇赞扬感人至深的母爱的文章,可以通过讲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来打动学生。像《雨》这篇课文可以用猜谜语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再像《珊瑚》这样一篇学生都很陌生的课文,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再向学生质疑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果是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可以激趣入课;例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这样学生焕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顺势引上一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什么最吸引人?"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自主投入学习。这样好的导入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积极求知的愿望,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二、设计好画龙点睛的小结语
“画龙点睛”的结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结尾时教师可以巧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可以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思考、领悟;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去欣赏这篇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语言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强化。也就是延伸扩展、回味思考、欣赏品评、借鉴模仿这四种方法。
例如讲《松坊溪的冬天》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欣赏品评”这种方法。在阅读总结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平时松坊溪的美景图,再配上朗读录音教材,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在松坊溪的小石桥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小溪石、溪水以及溪中的倒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感受到南方高山地带小山村的美景;接着再出示第二幅图,画面是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图,随后问学生:“当看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松坊溪时,你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曲、意、情融为一体,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真正地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讲《脚印》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借鉴模仿”这种方法。在课结束时,我渗透读写训练,出示有小鸡、小马、小狗、小鸭这样一幅图,告诉学生:雪停后,不光小鸡、小狗在雪地里跑,小马、小鸭也出来了,你们看一看,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学生说出:“你看,你看,我会画月牙!”;“你看,你看,我会画枫叶!”之后,立刻出示课件反馈。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让学生用“会”这个词练习了说话。正当学生为自己的精彩回答高兴时,我又鼓励地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聪明!你们能不能也当一次小作者,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小鸭、小马写进书中呢?”同学们一听,各个来了神儿,都纷纷的举手。有的写小鸡和小马的对话、有的写小鸭和小狗的对话、还有的写小鸭和小马的对话……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一练习为今后的写作训练打下了基础。最后我还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知道的其它一些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和同学们交流。通过此种结尾的方法,不但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整节课进入了高潮,为形成技能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好课堂教学中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例如指导学生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分(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四段,他们是依据话别对象的变化来分:先写跟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经过认真分析,应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要认识到要想切实的当好一位语文教师,真正的使学生高高兴兴地上好每一节课,就应从备课入手,每一课书、每一节课成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的颗颗火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自主学习空间。让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