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作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让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和创设模拟的情境是教师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列举“非指导性”作文教学实验中的典型案例,归纳出了模拟情境创设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 非指导性 作文教学 模拟情境 策略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总是无意识地假定:学生根本不愿意写作,没有自觉性,所以就拼命强迫他们去写;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写,不会思考,所以就强硬地灌输很多现成的结论;学生经常胡思乱想,七扯八诌。所以要约束他们多背范文。
我不由得想起了朱光潜先生的那段话:“在古希腊时代,一个教师就叫做‘引路人’,他领引着学生而不是背着学生走。学生本来长着脚,自己可以走,教师在这个世界里早走了些日子。多走了一些地方。可以指点年轻的初出门者,说路应该朝哪里走,怎么走。”作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供真实的境域,以创设“实习场”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场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指导性作文教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作文指导要“瘦身”,指导环节要由显人隐。
非指导≈不指导?
“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概念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其含义应是指教学应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应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在愉快、理解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学生的自由学习。“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但是并非“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在作文教学中强调“非指导性”进行的教学。正是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准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和催化作用。不操纵学生,不窒息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学生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我们认为。“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作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让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要避免两种误解:
一是认为“非指导”就是教师一言不发,做个“甩手掌柜”,连引导也不能有。其实,“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而应是不明确的指导、无痕的指导、艺术的指导。二是认为引导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从此可以当得很轻松惬意了。其实恰恰相反,“非指导”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教师要做一名智慧的“引路人”。
“甩手掌柜”or“引路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和创设模拟的情境是教师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途径一:明确写作的意义
以前,要是问起“学习写作文有什么用”,大多数学生都说不上来,这种目的的模糊性导致了学生作文为写而写,积极性始终发挥不出来。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强化作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儿童的言语交际能力,巧妙地创设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领悟到作文是“有用”的。如:让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用在黑板报上;让学生写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目的是为了学习夏志成向报社投稿;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以使小朋友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让学生写身边的“小能人”,是为了推荐同学参加“六一”评比;让学生学写短信,是为了祝福生病的老师……不难看出,这些是注重遵循写作的规律、顺应儿童学习写作的心理规律的设计,这种指导是无痕的、不明确的。也是艺术化的。
途径二:创设模拟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要巧设情境。以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任务,而是将“作文”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其习作的热情与表达的冲动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这不仅是学生写作心态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主体角色的改变。这,种“我要”境界的出现,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体现。
基于上述认识,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模拟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一、正反例比较策略
出示习作的正反例,让学生在读一读、品一品、比一比中悟出所要学习的知识,这种认识是自我习得的,也是理解深刻的。
研讨课《细节描写》实录片段:
(师出示反倒)
刘老师右手把月饼送进嘴巴,左手接着。吃完月饼,把左手上的月饼屑也吃掉了。
(师出示原文,赏读)
刘老师右手捏起一块月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月饼吃完,月饼屑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月饼屑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整理好表服走到电脑桌前。
师:通过以上这两段描写对比。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描写好细节?
生1:细节描写要体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特点。比如这篇文章就体现了刘老师的节俭。
生2:细节描写还要抓住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理性思量]这两段文字的差别是很大的,在这样鲜明的比较中,教师已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而然能够看出第二段文字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更能感悟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角色赋予策略
教师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从而获得角色体验。为写作积累生动的素材和情感体验。比如模拟记者会场景。学生做小记者,采访教师,获得写作素材。
研讨课《与众不同的李老师》实录片段:
师:要想写好一个人,光写外貌够吗?还得有血有肉,这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那么你还想了解李老师点什么,咱们来个“现场答记者问”如何?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只选择最有价值的5个问题回答。
生1:李老师。请问您人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师:问题很有意义,李老师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希望把每一棵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希望每一棵小树都能苍翠欲滴。
生2:李老师,当您平时遇到烦恼时会做些什么?
师:(略)
生3:李老师,您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发火吗?什么时候会发火?
师:(略)
生4:李老师,您有过坎坷吗?
师:(略)
生5:李老师,请问您为自己的身材烦恼过吗?
师:(略)
[理性思量]这个片段不是通过一本正经地围绕“写入要写典型事例”的训练进行的,而是在自然、真诚的对话笑谈间展开的,力图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教学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模拟记者会的场景中,其实已为学生提供了寻找写作素材的方式和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趣味游戏策略
借助“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和生成性。为孩 子们精心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尽情参与其中,玩到尽兴时帮助他们完成喷薄而出的精神诉求。
研讨课《趣玩锡铁皮》实录片段:
师:最近老师发现校园内玩锡铁皮很盛行。有的同学甚至由此影响了学习,老师便禁止同学们玩。可爱玩的人还是偷偷地想方设法玩。今天。老师不但允许你们玩,还专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玩,堂堂正正地玩,光明正大地玩。先请一位同学来教教老师锡铁皮有哪些玩法?
生:(略)
师:今天我们怎么玩呢,请看——(多媒体出示游戏规则)
师:想一想。作为观众的你可以看哪些情景呢?
(游戏开始,老师发卡,学生听到哨声开始活动)
师:刚才的欢腾真是意犹未尽,无奈时间有限,现在老师想采访一下,作为赢者的你心情如何?作为输者的你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略)
师:无论输赢,在游戏中心情总是那么愉快,那么如何让这份快乐保留呢?(写下来),那就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理性思量]本次作文教学所选题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了学生日常游戏娱乐中非常热衷但又招致教师坚决反对的游玩项目——锡铁皮,可说是一上课就唤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每个学生一听到活动内容。就两眼放光。小脸激动得通红了。这种兴趣驱动了学生积极地思维,充分地发挥潜能,语言情感同时得到发展、提高。
四、动画影像策略
为学生提供与习作知识相关联的动画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理。如提供反映“细节描写”的镜头。让学生悟出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的作用。
研讨课《细节描写》实录片段:
师:播放影片片段。(提示:注意观看,用通顺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内容)
小组交流后。再班级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影片中哪里最令你难忘?)
生:老人的微微一笑。
师:从这微微一笑中。你感悟到什么了?
生:老人十分喜爱这位可爱的小姑娘。
师:就是这微微一笑。把老人的内心秘密透露给了观众。这就是影片的细节表现手法。它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影片增色不少。同样,文章中也需要这样的细节描写。
[理性思量]如果仅靠老师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学生的理解肯定是粗浅模糊的。而通过播放一段细节描写的影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感悟出了难懂的写作技法,而且印象深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默片配音策略
教师提供一段学生感兴趣的默片。让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时,采用配音、解说等形式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与他人分享。
研讨课《COPY不走样》片段:
1 看无声动画片《小鸭子》片段,初步感受。
2 分段观看动画片,引导简单归纳小标题。
3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仔细观看,留心人物动作。
4 用文字描述,力求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活力。
[理性思量]以往有关动作描写的教学着重于动词的准确运用,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为何如此,这样的教学不免有“抠字眼”的嫌疑,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容易“千篇一律”。这一片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观看生动活泼的动画片,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看动画,着重于动画人物动作表现,当然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活泼的素材,一举三得。
六、制作绘本策略
这种策略课用于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让学生用为连环画配画的形式,完成一本自制的绘本。
研讨课《编写童话》实录片段:
师:今年的老鼠呀,得到了人们的宠爱。就更加骄傲起来了。你瞧。它们干啥了?
1 (出示连环画一、二)它们在忙什么?你觉得它们为什么做这件事?
2 (出示连环画三、四)它们的工作进程可真快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它们可能做什么?
师:照这样进展,你能补上其他画面吗?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好吗?
生:(略)
师:最后,它们怎么样了?(出示最后一幅图。)
生:(略)
师:从刚才大家齐编的这个童话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1:要注意抓住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动物的自身特点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气氛。再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编出的童话才会生动有趣。
生2:如果在一开始注意讲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就更加具体了。
师:你们说得真不错。编写童话,除了以上注意的地方外,我看还需要想象大胆合理,要有时代感和创新,也要有教育意义。
[理性思量]生动形象的连环画依托接连不断的画面,展现一个个故事。它特别能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解读图中的故事,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最后,将制作故事发展的权利放给学生,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实,“非指导性作文教学”并不排斥写作过程中技能技巧的相机传授。但是,它更多地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情景的创设,强调此时此刻的情景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而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与催化剂,而不是单向地凭借一种理性的方式,力图重新组织情感。因此,这种指导是高境界的指导。
关键词 非指导性 作文教学 模拟情境 策略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总是无意识地假定:学生根本不愿意写作,没有自觉性,所以就拼命强迫他们去写;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写,不会思考,所以就强硬地灌输很多现成的结论;学生经常胡思乱想,七扯八诌。所以要约束他们多背范文。
我不由得想起了朱光潜先生的那段话:“在古希腊时代,一个教师就叫做‘引路人’,他领引着学生而不是背着学生走。学生本来长着脚,自己可以走,教师在这个世界里早走了些日子。多走了一些地方。可以指点年轻的初出门者,说路应该朝哪里走,怎么走。”作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供真实的境域,以创设“实习场”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场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指导性作文教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作文指导要“瘦身”,指导环节要由显人隐。
非指导≈不指导?
“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概念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其含义应是指教学应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应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在愉快、理解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学生的自由学习。“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但是并非“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在作文教学中强调“非指导性”进行的教学。正是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准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和催化作用。不操纵学生,不窒息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学生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我们认为。“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作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让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要避免两种误解:
一是认为“非指导”就是教师一言不发,做个“甩手掌柜”,连引导也不能有。其实,“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而应是不明确的指导、无痕的指导、艺术的指导。二是认为引导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从此可以当得很轻松惬意了。其实恰恰相反,“非指导”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教师要做一名智慧的“引路人”。
“甩手掌柜”or“引路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和创设模拟的情境是教师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途径一:明确写作的意义
以前,要是问起“学习写作文有什么用”,大多数学生都说不上来,这种目的的模糊性导致了学生作文为写而写,积极性始终发挥不出来。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强化作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儿童的言语交际能力,巧妙地创设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领悟到作文是“有用”的。如:让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用在黑板报上;让学生写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目的是为了学习夏志成向报社投稿;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以使小朋友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让学生写身边的“小能人”,是为了推荐同学参加“六一”评比;让学生学写短信,是为了祝福生病的老师……不难看出,这些是注重遵循写作的规律、顺应儿童学习写作的心理规律的设计,这种指导是无痕的、不明确的。也是艺术化的。
途径二:创设模拟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要巧设情境。以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任务,而是将“作文”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其习作的热情与表达的冲动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这不仅是学生写作心态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主体角色的改变。这,种“我要”境界的出现,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体现。
基于上述认识,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模拟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一、正反例比较策略
出示习作的正反例,让学生在读一读、品一品、比一比中悟出所要学习的知识,这种认识是自我习得的,也是理解深刻的。
研讨课《细节描写》实录片段:
(师出示反倒)
刘老师右手把月饼送进嘴巴,左手接着。吃完月饼,把左手上的月饼屑也吃掉了。
(师出示原文,赏读)
刘老师右手捏起一块月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月饼吃完,月饼屑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月饼屑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整理好表服走到电脑桌前。
师:通过以上这两段描写对比。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描写好细节?
生1:细节描写要体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特点。比如这篇文章就体现了刘老师的节俭。
生2:细节描写还要抓住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理性思量]这两段文字的差别是很大的,在这样鲜明的比较中,教师已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而然能够看出第二段文字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更能感悟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角色赋予策略
教师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从而获得角色体验。为写作积累生动的素材和情感体验。比如模拟记者会场景。学生做小记者,采访教师,获得写作素材。
研讨课《与众不同的李老师》实录片段:
师:要想写好一个人,光写外貌够吗?还得有血有肉,这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那么你还想了解李老师点什么,咱们来个“现场答记者问”如何?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只选择最有价值的5个问题回答。
生1:李老师。请问您人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师:问题很有意义,李老师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希望把每一棵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希望每一棵小树都能苍翠欲滴。
生2:李老师,当您平时遇到烦恼时会做些什么?
师:(略)
生3:李老师,您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发火吗?什么时候会发火?
师:(略)
生4:李老师,您有过坎坷吗?
师:(略)
生5:李老师,请问您为自己的身材烦恼过吗?
师:(略)
[理性思量]这个片段不是通过一本正经地围绕“写入要写典型事例”的训练进行的,而是在自然、真诚的对话笑谈间展开的,力图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教学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模拟记者会的场景中,其实已为学生提供了寻找写作素材的方式和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趣味游戏策略
借助“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和生成性。为孩 子们精心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尽情参与其中,玩到尽兴时帮助他们完成喷薄而出的精神诉求。
研讨课《趣玩锡铁皮》实录片段:
师:最近老师发现校园内玩锡铁皮很盛行。有的同学甚至由此影响了学习,老师便禁止同学们玩。可爱玩的人还是偷偷地想方设法玩。今天。老师不但允许你们玩,还专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玩,堂堂正正地玩,光明正大地玩。先请一位同学来教教老师锡铁皮有哪些玩法?
生:(略)
师:今天我们怎么玩呢,请看——(多媒体出示游戏规则)
师:想一想。作为观众的你可以看哪些情景呢?
(游戏开始,老师发卡,学生听到哨声开始活动)
师:刚才的欢腾真是意犹未尽,无奈时间有限,现在老师想采访一下,作为赢者的你心情如何?作为输者的你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略)
师:无论输赢,在游戏中心情总是那么愉快,那么如何让这份快乐保留呢?(写下来),那就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理性思量]本次作文教学所选题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了学生日常游戏娱乐中非常热衷但又招致教师坚决反对的游玩项目——锡铁皮,可说是一上课就唤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每个学生一听到活动内容。就两眼放光。小脸激动得通红了。这种兴趣驱动了学生积极地思维,充分地发挥潜能,语言情感同时得到发展、提高。
四、动画影像策略
为学生提供与习作知识相关联的动画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理。如提供反映“细节描写”的镜头。让学生悟出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的作用。
研讨课《细节描写》实录片段:
师:播放影片片段。(提示:注意观看,用通顺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内容)
小组交流后。再班级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影片中哪里最令你难忘?)
生:老人的微微一笑。
师:从这微微一笑中。你感悟到什么了?
生:老人十分喜爱这位可爱的小姑娘。
师:就是这微微一笑。把老人的内心秘密透露给了观众。这就是影片的细节表现手法。它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影片增色不少。同样,文章中也需要这样的细节描写。
[理性思量]如果仅靠老师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学生的理解肯定是粗浅模糊的。而通过播放一段细节描写的影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感悟出了难懂的写作技法,而且印象深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默片配音策略
教师提供一段学生感兴趣的默片。让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时,采用配音、解说等形式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与他人分享。
研讨课《COPY不走样》片段:
1 看无声动画片《小鸭子》片段,初步感受。
2 分段观看动画片,引导简单归纳小标题。
3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仔细观看,留心人物动作。
4 用文字描述,力求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活力。
[理性思量]以往有关动作描写的教学着重于动词的准确运用,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为何如此,这样的教学不免有“抠字眼”的嫌疑,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容易“千篇一律”。这一片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观看生动活泼的动画片,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看动画,着重于动画人物动作表现,当然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活泼的素材,一举三得。
六、制作绘本策略
这种策略课用于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让学生用为连环画配画的形式,完成一本自制的绘本。
研讨课《编写童话》实录片段:
师:今年的老鼠呀,得到了人们的宠爱。就更加骄傲起来了。你瞧。它们干啥了?
1 (出示连环画一、二)它们在忙什么?你觉得它们为什么做这件事?
2 (出示连环画三、四)它们的工作进程可真快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它们可能做什么?
师:照这样进展,你能补上其他画面吗?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好吗?
生:(略)
师:最后,它们怎么样了?(出示最后一幅图。)
生:(略)
师:从刚才大家齐编的这个童话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1:要注意抓住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动物的自身特点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气氛。再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编出的童话才会生动有趣。
生2:如果在一开始注意讲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就更加具体了。
师:你们说得真不错。编写童话,除了以上注意的地方外,我看还需要想象大胆合理,要有时代感和创新,也要有教育意义。
[理性思量]生动形象的连环画依托接连不断的画面,展现一个个故事。它特别能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解读图中的故事,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最后,将制作故事发展的权利放给学生,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实,“非指导性作文教学”并不排斥写作过程中技能技巧的相机传授。但是,它更多地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情景的创设,强调此时此刻的情景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而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与催化剂,而不是单向地凭借一种理性的方式,力图重新组织情感。因此,这种指导是高境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