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物生病了,主人会带它们去宠物医院治疗。野生环境中的动物病了怎么办呢?许多人知道,动物也会利用周围现成的野生植物等资源来治病。就好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人类,远离现代医院,生了病只好用草药治病一样。比如说,麋鹿在闹腹泻时,会去啃槲树的枝和树皮,因为槲树里含有鞣酸,具有明显的止泻作用。猫不慎吃了有毒的东西后,又吐又泻,这时,它常去寻找一种带苦味的藜芦草,食后引起呕吐,把肚子里的毒物吐出来。原来藜芦草含有一种生物碱,具有催吐的作用。生了病用药治是不得已的做法,实际上,一般动物极少生病。多因为动物也很注意“自我保健”,并积累了适合自身的“养生经验”,依靠这些,足以远离疾病的困扰,防患于未然。令人汗颜的是,在养生保健方面,生活中有不少人的保健意识还不如动物强,许多有损于健康的做法是动物所不为的。因此,人们不妨向动物学习,多借鉴它们的“养生”做法。
讲究饮食“科学”
人类注意到不良饮食有损于健康。科学家提出一系列科学饮食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保持食物的多样性,这可以确保集体所需营养的均衡射入,又能避免某种食物摄入过多而损害机体。营养学家提倡:“人一天应食用30种左右的食物。”但在这方面,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而黑猩猩可能是最忠实的执行者了。动物学家观察到,黑猩猩平均每天的食物品种多达15种以上,最多的甚至超过30种。除无花果等果实类食物,还使用坚果、白蚁等昆虫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甚至一些植物的茎和树皮,都被黑猩猩列入自己的“菜单”。保持食物的广泛性对动物的好处很多,科学家分析说,食物在成为动物营养来源的同时,还包含有种种毒物,存在着食物中毒的危险。如植物中含有较多的鞣酸、生物碱等毒物。多数动物对于有毒食物会采取拒食的措施,或是在食用后通过胃的反刍来增加身体的适应性,而黑猩猩则采用增加食物品种的方法来抵消食物中的毒物。
保持良好“情绪”
保持心理健康有增进免疫力、预防疾病作用,许多动物深谙此道。有科学家发现,作为人类朋友的狗,从来没有忧心忡忡的时候,它们似乎懂得“自寻烦恼”没有任何意义。人心中的怒气应当及时化解,负性情绪对身体有害,有时还能导致行为失控,后果严重。动物似乎也懂得应“克制”情绪波动,产生了恶劣情绪应加以“宣泄”。有一种斑雀,在争斗时会突然偃旗息鼓,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躲到一边去整理羽毛、伸伸腰、抖动身体、抓挠头皮、打哈欠、小睡、取食、筑巢等。两只大袋鼠争斗时,也会产生复杂的心态变化,有时它们会突然停止打斗,转向一侧去整理自己的体毛。动物也会宣泄恶劣情绪。两只互不相识的或有“旧隙”的同类相遇时,常常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把积蓄的愤怒情绪转移到毫无关系的第三者身上。如两只海鸥在受到攻击的刺激时,其中一只常丢开攻击目标转飞向他处,十分激动地啄草、石子等。这就是说,海鸥将其压抑着的愤怒心情,发泄到与之毫无关联的东西上。科学家将动物间这种与目标完全无关的行为称作“转移行为”。
生命在于“运动”
这是人类挂在嘴边上的健康格言,许多动物虽然未经人训导,但却是天生的“运动爱好者”,它们懂得身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以维持一定的体能水平。一般动物日常的觅食活动足以使它们每天维持一定的运动量。但有许多动物会有意识地运动身体,增加运动量。科学家发现,对于唾手可抓获的小动物,猎豹常并不急于抓捕,而是首先惊动猎物,让其亡命般地奔逃,待跑出一段距离后,猎豹才一跃而起,迅速追扑向猎物。某些动物被人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它们也会设法保持身体的运动。在动物园里被关着的动物,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但绝不养尊处优。它们总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如猴子爱不停地跳上爬下;狮子关在笼里,不因活动天地狭小而“强调客观”,它们常漫无目的地在笼里来回转悠等等。
讲究饮食“科学”
人类注意到不良饮食有损于健康。科学家提出一系列科学饮食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保持食物的多样性,这可以确保集体所需营养的均衡射入,又能避免某种食物摄入过多而损害机体。营养学家提倡:“人一天应食用30种左右的食物。”但在这方面,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而黑猩猩可能是最忠实的执行者了。动物学家观察到,黑猩猩平均每天的食物品种多达15种以上,最多的甚至超过30种。除无花果等果实类食物,还使用坚果、白蚁等昆虫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甚至一些植物的茎和树皮,都被黑猩猩列入自己的“菜单”。保持食物的广泛性对动物的好处很多,科学家分析说,食物在成为动物营养来源的同时,还包含有种种毒物,存在着食物中毒的危险。如植物中含有较多的鞣酸、生物碱等毒物。多数动物对于有毒食物会采取拒食的措施,或是在食用后通过胃的反刍来增加身体的适应性,而黑猩猩则采用增加食物品种的方法来抵消食物中的毒物。
保持良好“情绪”
保持心理健康有增进免疫力、预防疾病作用,许多动物深谙此道。有科学家发现,作为人类朋友的狗,从来没有忧心忡忡的时候,它们似乎懂得“自寻烦恼”没有任何意义。人心中的怒气应当及时化解,负性情绪对身体有害,有时还能导致行为失控,后果严重。动物似乎也懂得应“克制”情绪波动,产生了恶劣情绪应加以“宣泄”。有一种斑雀,在争斗时会突然偃旗息鼓,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躲到一边去整理羽毛、伸伸腰、抖动身体、抓挠头皮、打哈欠、小睡、取食、筑巢等。两只大袋鼠争斗时,也会产生复杂的心态变化,有时它们会突然停止打斗,转向一侧去整理自己的体毛。动物也会宣泄恶劣情绪。两只互不相识的或有“旧隙”的同类相遇时,常常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把积蓄的愤怒情绪转移到毫无关系的第三者身上。如两只海鸥在受到攻击的刺激时,其中一只常丢开攻击目标转飞向他处,十分激动地啄草、石子等。这就是说,海鸥将其压抑着的愤怒心情,发泄到与之毫无关联的东西上。科学家将动物间这种与目标完全无关的行为称作“转移行为”。
生命在于“运动”
这是人类挂在嘴边上的健康格言,许多动物虽然未经人训导,但却是天生的“运动爱好者”,它们懂得身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以维持一定的体能水平。一般动物日常的觅食活动足以使它们每天维持一定的运动量。但有许多动物会有意识地运动身体,增加运动量。科学家发现,对于唾手可抓获的小动物,猎豹常并不急于抓捕,而是首先惊动猎物,让其亡命般地奔逃,待跑出一段距离后,猎豹才一跃而起,迅速追扑向猎物。某些动物被人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它们也会设法保持身体的运动。在动物园里被关着的动物,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但绝不养尊处优。它们总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如猴子爱不停地跳上爬下;狮子关在笼里,不因活动天地狭小而“强调客观”,它们常漫无目的地在笼里来回转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