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期间,有关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致使卖场断货的新闻一时间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而随后的系列报道又追踪出部分产品是“中国制造”以及售后服务难度大等问题,继而国人消费的“不理智”又被热议。细想想,中国入世已经14年,中国消费者也并非刚刚走出国门,抢购马桶盖的背后确实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一般而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与其收入呈现正相关。中国消费者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实现消费跨越式升级、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更为强烈。中国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新产品获得更为舒适的享受无可厚非。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日元贬值大幅降低了中国消费者在日本的消费成本,相关签证的放松也使入境日本进一步便利。
反观供应端,有更多值得思考的方面。东莞、温州,中国多个以制造业商品生产和贸易兴起的城市已出现企业破产的衰退潮。整体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无论产值还是出口值都排在前列,为何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一方面,企业可能具备生产同类商品的能力,但核心的零部件还需要进口,通过组装或提供辅料加工、以贴牌方式为日本企业代工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国外市场。但此类加工贸易方式的生产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竞争力日渐下滑,外资将制造生产环节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产品可能在全球货架上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多数生产马桶盖的中国厂商的思维理念还是止步于原有基础,认为多数市场需求尚未达到较高消费层次,没有在研发提升马桶盖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方面进行投入,而是侧重于通过现代化大生产降低传统马桶盖的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优势抢占市场。即便有少数厂商关注到高层次消费领域,但在品牌影响力上仍非常不足,无法与国外厂商进行有效竞争。
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但如何转型,怎么升级,中国企业应有更多战略考量。第一,企业需要更准确把握未来消费市场和目标用户的需求,基于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着眼未来进行投入。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眼界的拓展,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品质商品的需求增加,对消费商品背后的负责任理念及代表的潮流更为看重。企业需要加大市场分析和技术研发力度,将大规模生产优势转换为把握消费者升级需求的能力。第二,企业应该将产品和服务做深、做细,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定制生产能力,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既受国际潮流和趋势的影响,又有着自身文化传统、城市群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特点。加强工业设计,提高消费体验,在适当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创造消费需求。第三,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采用大数据分析和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产品服务化等新的理念,生产更为开放的商品(消费者可自行升级或定制其特性),为之绑定相关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尝鲜需求,并通过产品线之间的关联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第四,加强品牌营销,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的跨国并购合作快速提升企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努力提升附在产品或服务上的文化因素,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利用相关企业的营销渠道,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应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改变“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品质、完善相关服务和广泛宣传营销相互结合,使“中国制造”如同“德国制造”、“瑞士制造”或“日本制造”一样,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形象,为中国商品增加吸引力。第五,充分用好全球人才资源,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支撑。除了国外人才在本地化发展中的作用外,还要做好对企业自身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员工对智能生产的掌握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各类知识的传播、沉淀和应用范围,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旧充满变数,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不少挑战,经济增速的下降除了引发经济问题外,还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来之不易,在实现中国碳减排承诺、适应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大背景的同时,找到适合中国的转型升级道路,将制造业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满足国内外需求,提升中国制造企业和商品的全球竞争力,需要更为主动的行动和各方的通力协作。
一般而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与其收入呈现正相关。中国消费者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实现消费跨越式升级、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更为强烈。中国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新产品获得更为舒适的享受无可厚非。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日元贬值大幅降低了中国消费者在日本的消费成本,相关签证的放松也使入境日本进一步便利。
反观供应端,有更多值得思考的方面。东莞、温州,中国多个以制造业商品生产和贸易兴起的城市已出现企业破产的衰退潮。整体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无论产值还是出口值都排在前列,为何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一方面,企业可能具备生产同类商品的能力,但核心的零部件还需要进口,通过组装或提供辅料加工、以贴牌方式为日本企业代工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国外市场。但此类加工贸易方式的生产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竞争力日渐下滑,外资将制造生产环节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产品可能在全球货架上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多数生产马桶盖的中国厂商的思维理念还是止步于原有基础,认为多数市场需求尚未达到较高消费层次,没有在研发提升马桶盖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方面进行投入,而是侧重于通过现代化大生产降低传统马桶盖的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优势抢占市场。即便有少数厂商关注到高层次消费领域,但在品牌影响力上仍非常不足,无法与国外厂商进行有效竞争。
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但如何转型,怎么升级,中国企业应有更多战略考量。第一,企业需要更准确把握未来消费市场和目标用户的需求,基于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着眼未来进行投入。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眼界的拓展,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品质商品的需求增加,对消费商品背后的负责任理念及代表的潮流更为看重。企业需要加大市场分析和技术研发力度,将大规模生产优势转换为把握消费者升级需求的能力。第二,企业应该将产品和服务做深、做细,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定制生产能力,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既受国际潮流和趋势的影响,又有着自身文化传统、城市群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特点。加强工业设计,提高消费体验,在适当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创造消费需求。第三,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采用大数据分析和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产品服务化等新的理念,生产更为开放的商品(消费者可自行升级或定制其特性),为之绑定相关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尝鲜需求,并通过产品线之间的关联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第四,加强品牌营销,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的跨国并购合作快速提升企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努力提升附在产品或服务上的文化因素,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利用相关企业的营销渠道,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应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改变“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品质、完善相关服务和广泛宣传营销相互结合,使“中国制造”如同“德国制造”、“瑞士制造”或“日本制造”一样,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形象,为中国商品增加吸引力。第五,充分用好全球人才资源,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支撑。除了国外人才在本地化发展中的作用外,还要做好对企业自身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员工对智能生产的掌握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各类知识的传播、沉淀和应用范围,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旧充满变数,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不少挑战,经济增速的下降除了引发经济问题外,还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来之不易,在实现中国碳减排承诺、适应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大背景的同时,找到适合中国的转型升级道路,将制造业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满足国内外需求,提升中国制造企业和商品的全球竞争力,需要更为主动的行动和各方的通力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