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有提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打破了近年来高考命题一直没有半命题作文的惯例。该题除了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外,还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引导考生知乡(国)情、爱家乡(国家),有利于传承爱国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示材料共三句话,前两句话总说了地名的常见性;第三句话以分号为界,分别展示了地名所引起的联想以及唤起的记忆与情感。“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表明考生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主持人,要面对观众讲话,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受众(观众)意识。
“带你走近”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考生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对此,材料中有明确的要求———补充一个地名。《中华地名》表明选填的地名必须是国内(包括港澳台)的地名。另外材料中要求“写一篇主持词”。主持词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却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考生对所介绍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还需要考生能用精当的文字对其加以描述与呈现。至于主持词对地名的介绍角度,可以参考材料中所提到的两大方面、六个角度(“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和“一段难忘的故事”“特殊的意义”)。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当然也可以另选自己认为合适的其他角度。不过,无论是“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还是“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都要求考生“真实再现”———或再现某地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人文掌故,或再现记忆深处的一段往事,主题都是表现对某个地方的喜爱,或揭示该地对于自己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选好角度后,就可确定立意。比如选择写“自然特征”,确立基本立意为“描绘××(所补充的地名)的自然特征,表达对××的热爱(眷恋……)”。表达方式上,注意综合运用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比如写“自然特征”,当以描写为主;写“风土人情”和“著名人物”,当以记叙为主;写“历史文化”当以说明为主;写“一段难忘的故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该地名对于自己的“特殊意义”,则少不了叙事、抒情和议论。当然,抒情和议论必须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讲求有“来由”,议论讲求要“点睛”。最后,还需注意拓展思路。不要把主持词写成简单的解说词,如果只是以“介绍风景”为写作思路,文章的立意就不够深刻。在介绍当地的风景、人物、地方特色时,要注意由浅入深,挖掘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
具体可参考的立意有:
1.彰显传统文化。
地名承载着一方地域的文化和历史,是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人们对于某个地方的感情往往源于对该地存在的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情感认知。因此,考生可以选择历史底蕴相对深厚的地方作为写作对象,或者写其地域风貌,或者写其历史变迁,或者写其文化积淀。
2.展望未来发展。
如果選择新兴城市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考生可以从城市的地方特色入手,展望城市的未来发展;或从生活细节入手,挖掘城市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3.深度结合乡愁。
乡愁是每个游子难以化解的情结,也是整个民族共有的情愫。乡愁源于人们对故土深切的依恋。扣住“乡愁”来写一个地方,可以写其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然后进一步延伸,写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乡愁,这样就能写出一篇深度与情感兼备的文章。
适用素材
1.我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
《中国地名大会》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题,将一个个“地名”转化为具有知识普及功能和文化传播价值的对象,通过创新节目表现形式和传播路径,将地名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与节目精湛的内容品质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之间的文化碰撞。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短短几个字,既能够折射出一座城市鲜明浓郁的时代特征,也能够向观众传递一份感情、一种精神。通过《中国地名大会》这个节目,观众懂得了:究竟是什么让军人杜江南在高寒缺氧的“云中哨所”詹娘舍戍边整整8个年头?又是什么动力让90多岁的潘际銮老先生一直没有停止科研的步伐?“铁人”王进喜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铁人精神”对大庆这座城市又有怎样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地名大会》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对中华文明及文化精神进行了不断挖掘。
2.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
乡土是家乡的土地,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心灵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对乡土的眷恋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故事,那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思念,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不舍,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慨叹,是“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怀。乡土是人生的来处,也是人生的归宿。她无私而宽厚,给予我们人生初始的温暖和终极的关怀,带给我们不可替代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乡土中生长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生长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形态。“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向泥土讨生活的人们,世世代代依附在土地上,生根、繁衍,因熟悉而信任,因传统而自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乡土的味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淡去。曾经难离的故土,变成了回不去的家乡;曾经世代因袭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不愿重复的命运。在流淌的时光中,异乡与故乡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乡土都不应成为前行时遗忘在身后的风景,也不应仅仅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乡土需要赤子的关怀与回报,美好的生活需要永远延续,幸福的家园需要永远安宁。
考场佳作
带你走近海头镇
一考生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华地名》,我是节目主持人嘉嘉。
今天正值传统佳节端午节,我将带领大家奔赴海南省儋州市的海头镇,去感受那里的端午气息。海头镇与龙颇有缘分:珠碧江奔腾入海,叫银龙闹海;海水倒灌入江,叫碧龙翻江;港口半岛、新港半岛怀抱着镇政府所在地那历村———岛中岛,叫双龙护珠;连海头人洗龙水、赛龙舟、游龙船等节庆活动也离不开龙。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习俗,而海头人则有洗龙水的风俗。大家可以看到我脚下的海头大桥,桥下珠碧江的江面上人头攒动。现在是正午十二点钟,人们都赶在这个时候洗龙水,为的就是沾沾龙的灵气,消灾祈福。洗龙水在时间上特别讲究,必须是正午十二点,早了龙没下水,晚了龙水已混浊。据当地人说,海头镇的龙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珠碧江与海相连,海水涨潮时珠碧江的龙水是咸的,退潮时是淡的。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在珠碧江,水面的龙水是淡的,水底的龙水则是咸的。
除了洗龙水,海头镇最负盛名的当数赛龙舟。比赛前,各村会派有经验的人到南港村、港口村预订制作龙舟用的舢板,村委会还要挨家挨户找人当龙手,这叫“选龙”;牵龙回来后,再把舢板拼装成舟,然后涂油上漆,雕画龙身点龙眼,这叫“画龙”;待到画龙结束后,还要将龙舟晾晒九九八十一个小时,然后把龙舟载到江边试水,这叫“试龙”;每次比赛结束,所有的龙舟都要被放到固定的防潮保存点,这叫“藏龙”;待到来年使用时,再来“请龙”。
请龙时,主持者必须摆上海头镇有名的特色食物。大家可以看到我面前有当地民众自制的地瓜酒、米烂、红豆粽和猪肠馍,我都忍不住想替你们品尝了。了解儋州的观众都知道,热闹的氛围不能缺少调声。请龙的龙儿龙女们,要穿着小花衣,扎着羊角辫,点上眉心红,唱着调声才行。当地的老人说,所有程序一样都不能少,更不能颠倒次序,不然会“触犯龙颜”。
观众朋友们,最热闹的时刻到了。快看,珠碧江上龙舟遍布江面,飞驰的龙舟,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场面十分壮观;江边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与岸上唱着调声的欢乐人群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乡情浓浓的龙舟竞渡风俗画。这热闹的场面,会一直持续到海水退去,夕阳西下,人们才会慢慢散去。现在已是傍晚,本期的《中华地名》节目也要结束了。今年的端午,我们相聚海头镇。观众朋友们,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名师点评
本文文化气息浓郁,镜头感强。文章重点介绍了海头镇过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洗龙水、赛龙舟,且对二者的介绍,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具体过程,体现出作者对当地文化风俗的了如指掌,也凸显出浓厚的文化味。另外,文中不时穿插一些与观众互动的话语,镜头感十分强。(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