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的行动审思:澳大利亚师范生从教能力测评的特色透析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澳大利亚要求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在师范生的毕业年实施从教能力测评,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师范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该政策以国家行政指令为核心策动,以教师教育院校大学联盟为实施主体,聚焦课堂情境来促进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它利用评价规则引导师范生进行自我主导的深度学习和反思,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专业化程度.
其他文献
学生学业成绩的认定与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成效的一种回顾与检验,为优化教学流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数据参考,对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评介,其将教学规划或教学成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对照,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却常常忽略其中的人文关怀.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教学体系的健康运转,对教学主体的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升都是弊大于利.在此背景下,则有必要对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困境.此时呼唤的是一种主体多元、标准明确、证据充分、方式多样、过程扎实的评
期刊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是面向世界的教育综合实力竞争,是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工程,受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路径依赖等影响.“双一流”建设基本沿袭了一贯的遴选模式,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组织的评审方式确定入围建设单位.我国“双一流”建设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由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等差别,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和竞争性.这既反映了国家体制和制度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拔尖大学快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阵营,也潜藏着“双一流”建设中目的、手段和方式等的不协调性.
期刊
面向新时代新形势,中国教育已驶入改革深水区,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通往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要指向何方?教育评价显然是牵引中国迈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是反映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
期刊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因其不同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范式,在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同时产生了明显的非学术影响.在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还存在着对非学术影响的概念界定模糊、评价方式尚未完善、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评价交叉学科研究之非学术影响的有益经验,我国应以设立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委员会、分阶段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多元评价主体联动评估等改革措施为着力点,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机制,以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向,推动“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