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指导思想,河南省统计科研所按照新调整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小康指数进行测算,2012年为76.15%,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路程。本文对河南省全面小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河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 全面小康 成效 问题对策
1、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机遇、搞建设、谋发展,实现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1、经济发展方面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一直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软肋。2012年,河南省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仍然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发展指数增长为66.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巩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
1.2、社会发展方面
2012年河南省民主法制指数为81.25%,除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外,其它三个指标——基层民主参选率、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基本上在90%左右。
1.3、文化建设方面
2012年,河南省文化建设指数为60.34%,在五大类中最低。五个指标除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外,其余四个指标评价值都不到65%,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和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不到50%。
1.4、生活质量方面
2012年人民生活指数为86.86%,在五大类中最高。14个指标除居民收入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外均在80%以上。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评价值均已达100%。提升最快的指标是社会保险覆盖率,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评价值提高18.05个百分点,达到94.42%。带动人民生活指数提升2.04个百分点、总体指数提高0.6个百分点。
1.5、资源环境方面
2012年资源环境指数为80.64%,单位GDP水耗、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100%。能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经过持续的结构调整、环境治理,2007年以来陆续呈现良好趋势。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00%、2.61%、6.90%和2.37%。全省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百分比分别为89.3%、82.8%(按《GB3095—1996》评价)。
2、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南人口上亿,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比重将近十分之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关系到河南人民的福祉,也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省份,河南的全面小康建设具有全局意义。但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对于总体评价结果,实现程度低于总体指数(76.15%)的指标都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这样的指标共有15个。15项指标又可以分为两类: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经过努力仍不能实现的。前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后者则是难点。根据各个指标近年来的提升情况,河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有:互联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单位GDP能耗。我们利用近五年的发展趋势来判断,这6个指标进程如下表:
另外9项指标则因基础差或者进度慢,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非常困难。见下表:
这9个指标要么提升速度非常慢,依照此前速度不可能如期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么提升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基础太低,即便今后8年仍保持快速提升的趋势,仍不能达到全面小康标准。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有可能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迅速提高,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居民也可能不再仅仅依赖有线信号收看电视,所以未来8年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与环境保护力度、结构调整步伐密切相关。而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5个指标则很难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3、加快推进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
3.1、加强对外开放与改革创新
以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为契机,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企深度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吸引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形成雁阵效应。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开放,力争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3.2、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中心城区与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探索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3.3、持续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有色工业、钢铁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纺织工业和轻工工业等10个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6个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等6个现代服务业。强化郑州物流中心地位,大力发展航空、口岸、保税、冷链等特色物流。繁荣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监管,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以此为依托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
3.4、持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要弘扬中原文化,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的品牌效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实施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双十”工程,继续推进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3.5、打造美丽中原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创建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园区和企业。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地区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3.6、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衔接,推进大病应急救助。
参考文献:
[1]刘若跃,田振兴.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经济观察),2011(02).
[2]吕微,唐伟.山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D].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作者简介:
殷海洋,男,汉,1989年生人,河南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河南省 全面小康 成效 问题对策
1、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机遇、搞建设、谋发展,实现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1、经济发展方面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一直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软肋。2012年,河南省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仍然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发展指数增长为66.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巩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
1.2、社会发展方面
2012年河南省民主法制指数为81.25%,除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外,其它三个指标——基层民主参选率、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基本上在90%左右。
1.3、文化建设方面
2012年,河南省文化建设指数为60.34%,在五大类中最低。五个指标除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外,其余四个指标评价值都不到65%,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和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不到50%。
1.4、生活质量方面
2012年人民生活指数为86.86%,在五大类中最高。14个指标除居民收入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外均在80%以上。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评价值均已达100%。提升最快的指标是社会保险覆盖率,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评价值提高18.05个百分点,达到94.42%。带动人民生活指数提升2.04个百分点、总体指数提高0.6个百分点。
1.5、资源环境方面
2012年资源环境指数为80.64%,单位GDP水耗、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100%。能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经过持续的结构调整、环境治理,2007年以来陆续呈现良好趋势。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00%、2.61%、6.90%和2.37%。全省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百分比分别为89.3%、82.8%(按《GB3095—1996》评价)。
2、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南人口上亿,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比重将近十分之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关系到河南人民的福祉,也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省份,河南的全面小康建设具有全局意义。但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对于总体评价结果,实现程度低于总体指数(76.15%)的指标都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这样的指标共有15个。15项指标又可以分为两类: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经过努力仍不能实现的。前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后者则是难点。根据各个指标近年来的提升情况,河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有:互联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单位GDP能耗。我们利用近五年的发展趋势来判断,这6个指标进程如下表:
另外9项指标则因基础差或者进度慢,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非常困难。见下表:
这9个指标要么提升速度非常慢,依照此前速度不可能如期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么提升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基础太低,即便今后8年仍保持快速提升的趋势,仍不能达到全面小康标准。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有可能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迅速提高,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居民也可能不再仅仅依赖有线信号收看电视,所以未来8年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与环境保护力度、结构调整步伐密切相关。而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5个指标则很难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3、加快推进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
3.1、加强对外开放与改革创新
以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为契机,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企深度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吸引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形成雁阵效应。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开放,力争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3.2、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中心城区与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探索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3.3、持续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有色工业、钢铁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纺织工业和轻工工业等10个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6个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等6个现代服务业。强化郑州物流中心地位,大力发展航空、口岸、保税、冷链等特色物流。繁荣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监管,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以此为依托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
3.4、持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要弘扬中原文化,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的品牌效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实施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双十”工程,继续推进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3.5、打造美丽中原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创建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园区和企业。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地区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3.6、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衔接,推进大病应急救助。
参考文献:
[1]刘若跃,田振兴.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经济观察),2011(02).
[2]吕微,唐伟.山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D].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作者简介:
殷海洋,男,汉,1989年生人,河南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