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项智能:(1)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自我认识智能;(8)认识自然的智能。这八种智力代表了不同的潜能,如果给予适当的激励和训练,这些潜能都可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学困生的学习上不去,主要是他们的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的,所以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困生形成优势智能组合
1.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学困生,二名是中等生,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有利于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被指定担任一种规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成员们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同时要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独立思考,学习中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困生也容易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容易受到奖励,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容易由此走向成功。
2. 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学习,一方面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气。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 A、观察;B、从报纸、刊物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C、设计调研方案;D、讨论;E、做实验;F、搜集、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数据;G、表达和交流。许多学困生,上课可能心不在焉,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却能积极查找资料,参与做实验、讨论,提出许多好点子,使以上七种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 .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对学习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学科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熟悉各学科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把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二、多元评价促进学困生自我认知智能的提升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在评价学困生的方式上,教师可把学困生每一阶段的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让学困生进行纵向比较,充分反映学困生学习的进步轨迹。使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加学困生努力上进的信心。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教师应采用长效式的激励措施。平时,学困生若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作业或试卷,答案正确,即使少做一两题,教师也可照样给“优秀”;若错误率高,教师可暂时不给等次,划出错处,让他们订正;如全对,也可给“优秀”。用这些方式激发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强烈学习欲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无论进步如何,教师都应针对实际,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些鼓励性语言,像“老师相信你能行”“坚持就能成功”“我真为你高兴,你进步了”等。在教师的激励下,学困生就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大、更快的进步。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困生形成优势智能组合
1.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学困生,二名是中等生,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有利于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被指定担任一种规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成员们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同时要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独立思考,学习中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困生也容易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容易受到奖励,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容易由此走向成功。
2. 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学习,一方面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气。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 A、观察;B、从报纸、刊物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C、设计调研方案;D、讨论;E、做实验;F、搜集、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数据;G、表达和交流。许多学困生,上课可能心不在焉,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却能积极查找资料,参与做实验、讨论,提出许多好点子,使以上七种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 .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对学习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学科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熟悉各学科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把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二、多元评价促进学困生自我认知智能的提升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在评价学困生的方式上,教师可把学困生每一阶段的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让学困生进行纵向比较,充分反映学困生学习的进步轨迹。使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加学困生努力上进的信心。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教师应采用长效式的激励措施。平时,学困生若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作业或试卷,答案正确,即使少做一两题,教师也可照样给“优秀”;若错误率高,教师可暂时不给等次,划出错处,让他们订正;如全对,也可给“优秀”。用这些方式激发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强烈学习欲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无论进步如何,教师都应针对实际,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些鼓励性语言,像“老师相信你能行”“坚持就能成功”“我真为你高兴,你进步了”等。在教师的激励下,学困生就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大、更快的进步。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