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上海图书馆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主编、研究员王鹤鸣写的有关中国家谱的文章。该文介绍了中国家谱的起源沿革、价值所在、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现状等,本刊分四期刊出,以飨读者。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载体,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名目众多。
什么是家谱?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
尽管家谱的名称琳琅满目,内容千差万别,类型多种多样,定义五花八门,但家谱的本质、家谱最简要的表述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的要素:一是必须是血缘集团。这个血缘集团可以是狭义的,仅指一个家族的血亲关系,也可以是广义的,指一个宗族的,包含多个有血亲关系的家族在内,即从一个老祖宗传下来,已形成多个分支的大宗族;二是必须有世系名字排列。这个世系排列可以是简单的,仅指几代的隶属世系,如祖、父、子,孙的名录等,也可以是几十代的从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历代名录,以及从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包含各分支的历代名录。这个定义包含了“记”和“述”两个方面的家谱。“记”的家谱主要指文字家谱,“述”的家谱主要指口传家谱。这个定义涵盖面也比较广:既包括了一个家族、宗族的系谱,也包括了多个家族、宗族的百家系谱;既包括书本式的家谱,也包括书本式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家谱,如碑谱、布谱等;既包括文字记载的家谱,也包括非文字记载的家谱,如结绳家谱等;既包括宋代以后体例比较成熟、内容比较丰富的家谱,也包括最为原始的家谱,如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等。同时,这个定义也排斥了那些未系统记载家族世系的家族历史著作,如家传、家史等。家传、家史等著作尽管记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事迹,但因其缺乏家族完整的世系罗列,故难以称其为家谱。家族世系是家谱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别判断是否为家谱文献的唯一标准。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发展到明清时代,中国家谱基本定型,体例完整,内容丰富,尽管各种家谱编纂形式尚有所不同,刊载内容也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毛泽东)、《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请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孙中山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家谱凡例已规定女子也可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家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崇俭、戒奢、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記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管理规则,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等。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或始迁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传承关系,包括姓名、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名人、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企业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防止辈份错乱。如李鸿章家谱排行:“文章经国,家道昌运”。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签字领取,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由本族人撰写,刊载本族人的事迹;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实是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见下图)
整修一新的家谱
微观而言,家谱作为记载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是平民百姓珍贵的家族历史档案。宏观视野,绵亘数千年的中国家谱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数以千万计的家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档案。中国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谱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总结,加强研究,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这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疑聚力、向心力,从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国编史,方纂志,家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世界历史上几大文明发源地,唯有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屹立在亚洲的东方,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成员,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撰史、编志、修谱这一优良传统不无关系。 鲁迅先生在《礼》一文中曾很中肯地说:“中国的国家以家族为基础。”中华民族历数千年不衰的社会基础就是家族。数以千万计的家族,通过编修、续修家谱,使本家族的世系不断,脉络延续,这就为整个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不断延续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的宗法封建社会,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家庭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只有家庭和睦、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过去在封建思想指导下编修的家谱对巩固当时的社会基础起到一定作用的话,那么今天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编修新谱的活动,不只是能达到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通过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使人们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正如冰心老人1986年6月7日为家乡《横岭谢氏族谱》作序时指出:“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实践还明,很多地方通过编修新家谱的活动,确实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第二,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向心力。
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渊源。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0年来大陆与台湾受到人为的隔离,但是台湾人民心向祖国,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近30年来,海峡两岸出现的修谱高潮,即是海峡两岸居民扩大文化交流的结果。海峡两岸日益增多的修谱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共同组成的家谱编纂委员会,共同制订家谱编撰条例,共同搜集家谱资料,直至最后共同出版发行家谱。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也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对炎黄血脉认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从而增强了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向心力。(见下图)
海峡两岸共同编修的部分家谱
正如《饶氏宗谱》谱序所指:“宗谱从政治上说是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华裔回祖国到大陆寻根问祖的依据,是他们在血缘上与祖国亲人一脉相承的信物。因此,宗谱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它对促进两岸统一、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峡两岸修谱活动不断扩展、寻根问祖活动不断加强,必将进一步促进和丰富大陆与台湾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和解,对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能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
第三,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增强家族成员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愛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中国家谱向来有持续编修的优良传统,近50年来,在大陆,在海峡彼岸,乃至海内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由民间自发掀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编修新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修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延伸与创新,而且也是“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教育行之有効的成功经验。
各家族在以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和新的组织形式续修家谱过程中,通过重温家族历史,共同搜集资料,加深了对先祖的认识,尊祖崇先感情油然而生,也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促进了家族的团结。
历史上的旧家谱一般都载有“家规家法”的内容,这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些家规家法,其中固然有不少“三纲五常”等需要批判的封建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勤俭持家、热爱劳动、和睦邻里、热爱祖国等。今天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建设,“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就是说,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各地新修的家谱中间,一般都有诸如家庭美德、家庭公约、文明公约等内容。其中就吸收了许多旧家谱家规、家法中的积极因素。如《赵氏志》在“规约”一节专门编写了《社会公德歌》:“锦绣中华,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屹立东方。时逢盛世,改革图强,社会公德,再谱新章。人在社会,敬业乐群,同舟共济,自重敬人……”四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这是旧家谱的家规、家法在新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对增强家族成员亲和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载体,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名目众多。
什么是家谱?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
尽管家谱的名称琳琅满目,内容千差万别,类型多种多样,定义五花八门,但家谱的本质、家谱最简要的表述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的要素:一是必须是血缘集团。这个血缘集团可以是狭义的,仅指一个家族的血亲关系,也可以是广义的,指一个宗族的,包含多个有血亲关系的家族在内,即从一个老祖宗传下来,已形成多个分支的大宗族;二是必须有世系名字排列。这个世系排列可以是简单的,仅指几代的隶属世系,如祖、父、子,孙的名录等,也可以是几十代的从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历代名录,以及从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包含各分支的历代名录。这个定义包含了“记”和“述”两个方面的家谱。“记”的家谱主要指文字家谱,“述”的家谱主要指口传家谱。这个定义涵盖面也比较广:既包括了一个家族、宗族的系谱,也包括了多个家族、宗族的百家系谱;既包括书本式的家谱,也包括书本式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家谱,如碑谱、布谱等;既包括文字记载的家谱,也包括非文字记载的家谱,如结绳家谱等;既包括宋代以后体例比较成熟、内容比较丰富的家谱,也包括最为原始的家谱,如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等。同时,这个定义也排斥了那些未系统记载家族世系的家族历史著作,如家传、家史等。家传、家史等著作尽管记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事迹,但因其缺乏家族完整的世系罗列,故难以称其为家谱。家族世系是家谱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别判断是否为家谱文献的唯一标准。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发展到明清时代,中国家谱基本定型,体例完整,内容丰富,尽管各种家谱编纂形式尚有所不同,刊载内容也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毛泽东)、《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请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孙中山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家谱凡例已规定女子也可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家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崇俭、戒奢、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記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管理规则,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等。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或始迁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传承关系,包括姓名、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名人、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企业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防止辈份错乱。如李鸿章家谱排行:“文章经国,家道昌运”。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签字领取,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由本族人撰写,刊载本族人的事迹;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实是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见下图)
整修一新的家谱
微观而言,家谱作为记载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是平民百姓珍贵的家族历史档案。宏观视野,绵亘数千年的中国家谱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数以千万计的家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档案。中国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谱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总结,加强研究,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这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疑聚力、向心力,从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国编史,方纂志,家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世界历史上几大文明发源地,唯有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屹立在亚洲的东方,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成员,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撰史、编志、修谱这一优良传统不无关系。 鲁迅先生在《礼》一文中曾很中肯地说:“中国的国家以家族为基础。”中华民族历数千年不衰的社会基础就是家族。数以千万计的家族,通过编修、续修家谱,使本家族的世系不断,脉络延续,这就为整个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不断延续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的宗法封建社会,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家庭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只有家庭和睦、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过去在封建思想指导下编修的家谱对巩固当时的社会基础起到一定作用的话,那么今天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编修新谱的活动,不只是能达到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通过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使人们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正如冰心老人1986年6月7日为家乡《横岭谢氏族谱》作序时指出:“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实践还明,很多地方通过编修新家谱的活动,确实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第二,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向心力。
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渊源。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0年来大陆与台湾受到人为的隔离,但是台湾人民心向祖国,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近30年来,海峡两岸出现的修谱高潮,即是海峡两岸居民扩大文化交流的结果。海峡两岸日益增多的修谱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共同组成的家谱编纂委员会,共同制订家谱编撰条例,共同搜集家谱资料,直至最后共同出版发行家谱。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也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对炎黄血脉认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从而增强了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向心力。(见下图)
海峡两岸共同编修的部分家谱
正如《饶氏宗谱》谱序所指:“宗谱从政治上说是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华裔回祖国到大陆寻根问祖的依据,是他们在血缘上与祖国亲人一脉相承的信物。因此,宗谱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它对促进两岸统一、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峡两岸修谱活动不断扩展、寻根问祖活动不断加强,必将进一步促进和丰富大陆与台湾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和解,对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能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
第三,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增强家族成员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愛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中国家谱向来有持续编修的优良传统,近50年来,在大陆,在海峡彼岸,乃至海内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由民间自发掀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编修新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修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延伸与创新,而且也是“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教育行之有効的成功经验。
各家族在以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和新的组织形式续修家谱过程中,通过重温家族历史,共同搜集资料,加深了对先祖的认识,尊祖崇先感情油然而生,也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促进了家族的团结。
历史上的旧家谱一般都载有“家规家法”的内容,这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些家规家法,其中固然有不少“三纲五常”等需要批判的封建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勤俭持家、热爱劳动、和睦邻里、热爱祖国等。今天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建设,“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就是说,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各地新修的家谱中间,一般都有诸如家庭美德、家庭公约、文明公约等内容。其中就吸收了许多旧家谱家规、家法中的积极因素。如《赵氏志》在“规约”一节专门编写了《社会公德歌》:“锦绣中华,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屹立东方。时逢盛世,改革图强,社会公德,再谱新章。人在社会,敬业乐群,同舟共济,自重敬人……”四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这是旧家谱的家规、家法在新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对增强家族成员亲和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