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都的秋》赏析为例谈文学素养培育策略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t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素养是语文知识掌握程度,阅读理解水平,语言组织应用能力,写作及审美能力等文学底蕴的集合体。于学生而言,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其学习的成效,影响其人格的形成。文学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学生伴随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去培育,这期间,教师可以借助名篇循循善诱。《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的写景抒情类散文名篇,作者以优美的笔锋将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意细腻地展现出来,文笔清新,思绪淡远,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学价值,是帮助学生培育文学素养的范本。学生赏析《故都的秋》时,可以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写作应用三方面进行,逐渐培育良好的文学素养,为语文学习夯基筑台。
  一、从阅读鉴赏入手培育文学素养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文学素养培育的基础在于阅读,那么阅读的动力则始于兴趣。要让学生对《故都的秋》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教师就需要积极突破传统的阅读鉴赏模式,秉持开放的阅读态度,允许学生作个性解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抵触的心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故都的秋》开展阅读赏析时,可以从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营造自由宽松的阅读氛围,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或幻想内心“故都的秋”,或联想自己“家乡的秋”[1],使学生在脑海中对“秋天”有初步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还能对“故都的秋”形成感性认知,自觉进入文本的阅读过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散文的特点,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深入阅读阶段,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教案,以情感投入的讲解方式代替单纯的知识传授等,这些手段或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是文学素养培育的核心。《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魅力在于它散发出的各种“美”的气息,如文中的词句之美、修辞之美、音律之美、结构之美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鉴赏《故都的秋》来提升审美情趣。具体而言,首先,要鉴赏其词句美。可以说,词句的凝练是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也是最值得鉴赏之处。作者在文章开头就道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三大特点,句式骈散变换,读来明快轻盈,极富节奏感。其次,要鉴赏其修辞美,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运用排比,短短一句话,便将秋雨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如“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把南北之秋作对比,比喻生动形象,凸显出北国秋天的“意”之深,“味”之浓。最后,要鉴赏其音律美。如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时铺垫了一段对话:“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以“层”取代“陣”,使得“仄平”替换,宛如诗句,一下子为都市闲人的雨后对话赋予了音律美,凸显出轻快悠闲之感。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韵味十足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品味意境之美
  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环境的熏陶,想让学生爱上文学,形成阅读习惯,期待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意境之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意境深远,寻之乐趣无穷。整篇文章看似写景,实则以我观物,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是“情语”。作者撰文怀念故都的秋天,除了抒发居无定所、辗转各地的苦闷外,也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反思。故都北平作为几代王朝的首都,见证了无数人的发迹成功和铩羽衰落,在这些人生兴衰之中,故都的秋预示着人生之秋,带给人的是一种凄凉悲美之情。如果学生能在“落蕊、蝉声、秋雨”等意象中捕获深意,品味意境背后的人生感触,便会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
  二、从表达交流入手培育文学素养
  1.点拨互动中顿悟主题
  师生互动是展开表达交流的绝佳方式,尤其在对《故都的秋》的赏析过程中,师生互动和教师的及时点拨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故都的秋》的主旨内涵。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底蕴和知识积累,这对理解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就《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主题而言,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其内涵也变得多样,可供思考的空间也更广阔,如“悲秋”的落寞孤寂之情,“颂秋”的明亮喜悦之感,“恋秋”的眷恋赞美之意,“思秋”的纯朴追求之趣等。[2]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学理论知识,广泛涉猎,旁征博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和文学底蕴,以带动学生发展和进步。
  其次,要善于开展“穿针引线”式的点拨教学。当教师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要适时转变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自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我的见解和认识,再由教师对其进行点评。一改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以“穿针引线”“点拨思路”的形式指导学生,让其瞬间获得启发,顿悟深意。在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自主诵读中感悟语言
  如上文所述,《故都的秋》描写的是秋意,但散发的却是浓浓的“美”感。通过诵读这一方式,文章的美感便在学生咀嚼文本的过程中缓缓释放出来了,具体的策略如下。
  首先,通过音乐导读再现语言之美。音乐导读尤其是配乐朗诵,能够拓展审美信息,强化审美刺激,增强美育效果,再现美景画面,让学生沉浸在听觉享受中。学生一边聆听,思绪一边随之铺展,既可以培养自身的视听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课堂上,教师可以节选《故都的秋》的一段配乐音频导入课堂,让学生的思绪回到北平的秋天,为学生诵读铺垫诗意。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领读来示范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由教师开展领读,不仅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带动学生尽快融入审美活动。当然,于《故都的秋》而言,考虑到其充满悲凉秋意的韵味和写景散文的特点,领读的关键在于教师须以饱满的感情、生动的语调来朗读,渲染悲凉凄美的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最后,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来体会文本之美。学生要感受到文本中的真实美感,关键还是自主阅读,作品往往只有在读者自我阅读以后才会体现出生命力。因此,给予学生自读机会尤为重要。在《故都的秋》开篇,作者就点明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北平秋天的神韵所在,而怎么理解其“悲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也只有在自主诵读中方能领悟其中的独特之处了。
  3.情感体验中领悟情怀
  《故都的秋》作为意蕴深邃的优秀散文,情感真挚,抒情浓烈,内心独白与秋景相互交织,需要学生依文入情。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各种媒介,适当重现作品情境,帮助学生投入真情实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内心感情,与作者达成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共鸣,进而领悟文本所包蕴的情怀,提升审美能力。这种情感体验对理解文章本意至关重要,同时还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主动参与,让课堂更加活跃、轻松、高效。
  三、从写作应用入手培育文学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完成《故都的秋》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作、仿写作业,训练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散文创作能力。
  1.注重取材的典型寓意和浓厚韵味
  《故都的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就在于作者的取材具有代表性和浓厚的韵味。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北方的秋高气爽,而是细描了喇叭状的牵牛花、果树之中的落蕊、衰弱残音的秋蝉以及北方少有的秋雨等意象,渲染出北方秋天萧瑟、寂寞、冷清的氛围,这也是文章最接地气之处。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和力透纸背的手法告诉我们,在取材时须仔细斟酌,注意选取合适的意象,注意详略得当,注意在细微之处写深写透,注意体现出事物的韵味。
  2.注重結构的自然明朗和有序布局
  一部好作品,框架结构十分重要。在《故都的秋》中,其结构上拥有独特之处。一是自然明朗。综观全文,没有多余的语言和铺垫,而是尽可能字字珠玑,以简明语言串联起分散的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3]。二是层次分明。从布局谋篇看,其“总—分—总”的结构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布局有序,给人以美感。作者先是总述北平之秋;继而在南北之秋的对比中,进一步描述了北平的秋色;最后通过抒情,表达自己对北平秋天的热爱。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构思的练习时,应提醒学生注重文章在结构上的安排,做到“首尾呼应,条理分明,结构齐整”,培养学生在作文框架搭建方面的能力。
  3.注重语言的朴实素雅和修辞张力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品味《故都的秋》,读者多数会被字里行间流淌的丝丝忧郁感染。究其缘由,无非两点:一是被其朴实素雅的语言折服,二是被其巧妙的修辞手法吸引。于朴实素雅而言,作者未曾刻意雕琢,仅以口语化风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亲民化”表述呈现真实场景,如第二段把“秋色皎洁夜月,悦耳古寺钟声,浅唱低吟秋蝉”等描写得纤毫毕现,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于修辞张力而言,“秋被喻成花和酒,枣被喻成橄榄、鸽蛋”,生动形象,各种巧喻让读者迅速领略南北秋意之别,让文章具备了强大的张力。正是因为如此,在仿写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真实之感和修辞之美加以重视,不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其文学语言更具张力。
  参考文献
  [1]郑燕萍.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
  [2]苏秋霞.高中语文教材中《故都的秋》解读史[D].淮北师范大学,2016.
  [4]罗颖峻.凝视秋色的“笔画”——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作笔法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其他文献
试谈“探索法”教学杨安鹏探索法又称发现法,是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步骤的学习方法。运用探索法的一般步骤是:1、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物理
<正>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一首为《春江花月夜》,一首为《代答闺梦还》。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
浅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史玉章"愉快教育"的内涵丰富,方法独特,形式多样,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一、生态型果园养猪的实施 一些养猪者想发展养猪业又常因找不到养猪场址和无法筹足建猪圈及其设施设备的资金而犯愁,种植者也为自己种的水果等经济作物由于缺乏优质农家肥,生
在伪随机编码信号的相关辨识理论基础上,根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测量频率范围及受环境电磁干扰影响的程度,将CSAMT测量划分为三个频段,对易受工频及其谐波成分干扰的
为了展示“白中王”长毛兔生产水平,激励长毛兔群选群育工作的开展,倡导良种普及和科学饲养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长毛兔品质及其市场竞争力,促进长毛兔产业稳健发展。2004年4月25
<正>~~
期刊
《小学语文精品阅读》1~6年级,分上下册编写,共12册。这套丛书与课程标准同步,与年级同步,可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通过科学训练、自测自评,夯实语文基础,提升独立阅读能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