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现有人语: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读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教师深谙其理,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发展和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通过阅读让学生“胸有点墨著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然纵观小学生读书之状态,大多不明阅读之益,不觉阅读之乐,或视为任务式完成,或以为苦差事应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落实阅读之长远意义,使小学生的“阅读”成为“悦读”,就必须把小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本文针对这一路径的转化,谈几点体会。
一、淡化阅读目标的功利性
1. 欲速则不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和目标往往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恨不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马上收获“立竿见影”之效果。于是乎,一开始阅读就布置阅读任务:或摘抄佳句,或圈点勾画,或撰写心得……把灵动活泼的课外阅读格式化了。学生一开始阅读就被迫接受这些枯燥无味的要求,这是对学生兴趣和个性的扼杀。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读之无味,更有甚者厌倦至极,这与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阅读的感悟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而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绝非一蹴而就。要让学生喜爱阅读并在以后乐于阅读,就必须先拆掉课外阅读目标、要求这把“枷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想想我们成年人尚且喜欢于一花、一木、一茶间的读书环境,轻吟浅笑,怡然自得,那为什么学生读书时一定要正襟危坐,还必须要求写无感可发的心得体会呢?
2. 欲擒先故纵
推己及人,在凉风习习的秋日里或在暖阳普照的冬日里,我喜欢带着我的学生走出课室、走出阅览室,把课外阅读的阵地转移到校园里。在石椅上、在大树下、在草地里……学生们或独自静坐捧书阅读,或三五成群评书辩驳,或趣味相投指文共赏……校园里洋溢着读书的热情,浸染着书香的气息。课后,学生们仍津津乐道于书中内容,纷纷借阅回家一览为快。如此一来,待日后再提及写读后感,何愁无言下笔呢?因此,淡化阅读目标,不急于求成,小学生只为兴致而读,不为目标而读,心无旁骛,是“阅读”成为“悦读”的第一步。
二、增加阅读内容的广阔性
1. 投其所好
琳琅满目的书籍,学生该读什么书?有的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硬性地规定阅读内容,如必读“名人传记”“成语故事”“四大名著”等。教育者的初衷是让学生从小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着实是用心良苦。然而部分学生却不领此番情义,反而对规定的阅读书目厌之恶之、闻之恐之。为师者不禁感叹:“我本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这黯然伤怀后,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明月”所照的“沟渠”:低年级学生被童话故事和精美绘本所吸引;中年级学生被冒险故事和幽默笑话所吸引;高年级学生被科幻故事和侦探推理所吸引。我们不妨反思而悟:既然学生有他们喜爱阅读的书籍,我们不如投其所好,让他们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只要内容不低俗下流,就任其读之。特别是对初读的儿童,切莫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推荐阅读名著。名著的魅力和震撼力固然在当今文学之上,但不适宜强行推之。小学生如无一定的阅读基础,必定读也迷茫、思也停滞,不但徒劳无功,而且会打击一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我们的学生不是不爱读书,而是大部分读的不是所爱之书。因此,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更积极的办法是先摸清学生的阅读取向,研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然后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
2. 博采众长
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刚接手的班级,我首先做的就是对学生展开“阅读民意”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阅读内容之广阔和新颖,一些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是我闻所未闻的。接着我根据调查结果给学生的阅读取向归类分组,如童话故事组、历史人文组、经典名著组、科幻侦探组、网络文学组……然后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交流分享会。之前是根据学生阅读兴趣分的小组,因此在交流会上,小组成员志同道合,侃侃而谈。最后由每组选一位代表汇报小组成员所阅读的书名及阅读的收获,并选书中精彩片段朗读分享。在开展几场读书分享交流会后,我欣喜地看到,不同的小组之间开始相互借阅,他们不仅仅只限于读之前自己喜欢的书了,他们对同学们分享的书籍也产生了阅读的欲望。以此为契机,我开列了更多的书目供学生挑选,让学生如蜜蜂一般去采花酿蜜。尤其是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我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只有教师对学生阅读内容的态度既是宽容的,又是心中有数的,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到阅读的兴趣。因此,增加阅读内容的广阔性,给学生选读的空间,是“阅读”成为“悦读”的第二步。
三、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性
1. 以身示范,激读引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向师性”特别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热爱,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爱看书。
我是一位喜爱看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位乐于与学生分享读书之趣的老师。课堂上,我常常把自己在书中所读到的能人异士、奇闻趣事告诉学生,如向学生讲述命运多舛的天才霍金传奇的一生,并与学生分享我读到他的《时间简史》一书中宇宙黑洞之说,学生听得甚是入迷。教学中,我常常跳出文本,延伸到课外阅读内容,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由作者沈石溪谈到我所读过的他的另一部作品《第七条猎狗》,在我的娓娓道来中,学生听得甚是陶醉。当我讲到“此时老猎人手中的箭已射完,没有任何武器了,而眼前的十二条豺狗步步逼近”时戛然而止,我故意卖起关子:“欲知后事,可向我借阅此书。”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求知欲被激发,争先恐后要求借书。 教师的好读,可以激起众多學生的好读。在学生进行集体阅读的时间里,我并不只是坐着或站着督促学生,而是常常捧着一本书与学生一起阅读。老师对阅读的喜爱和重视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此外,我还经常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些简单的分享往往会产生神奇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他们一起阅读的,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
2. 体验成功,竞赛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使小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如我在讲完《西门豹》一课后,就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踊跃上台尝试。看学生余兴未退,我即刻宣布将举行一个以古代历史故事为内容的表演比赛。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比赛的胜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拼命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并自主组建表演小组。最后加上我的适当指导,同学们的表演精彩纷呈,比赛相当成功。
借着最近热播的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我在班级中也推出了“朗读者活动”,利用语文早读课的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课外文段朗读,并每周评出一位“最佳朗读者”给予奖励。此外,我还在班级里举行了“成语接龙比赛”,给获胜的小组每人一张“作业优惠券”的奖励。学生们为了在这些竞赛中展示自己,取得胜利,自己会主动地阅读课外书,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学生通过阅读学以致用取得胜利,在感受成功快乐的同时,也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3. 与时俱进,网络延趣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比传统的书报更为快捷和便捷,而小学生对网络诞生的新事物尤为好奇和热衷。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势而导,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阅读渠道和展示平台。
如“全民阅读网——书香中国”就是一座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阅读桥梁。为促使孩子们延伸阅读兴趣,我巧借这一资源,先在班级微信群中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和关注“书香中国”阅读网,并与家长们指导孩子“注册”登录网站,然后在网站里建立“个人书房”。鼓励孩子们在关注阅读的同时,参与相关的活动,如写简单的“书评”、上传“我的作品”、加入小组、结交书友、发起话题等,同时我还发动家长们带动亲朋好友为孩子所参与的活动点赞。一段时间后,我时常在课间听到学生们在交流最近阅读了什么新书、谁上传的作品被赞最多、我关注了哪些书友、我回应了哪些话题……为了充实“个人书房”,学生们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阅读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的确,兴趣是学生寻求知识和参与活动的原动力。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让小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真正使“阅读”成为“悦读”的关键一步。
一、淡化阅读目标的功利性
1. 欲速则不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和目标往往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恨不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马上收获“立竿见影”之效果。于是乎,一开始阅读就布置阅读任务:或摘抄佳句,或圈点勾画,或撰写心得……把灵动活泼的课外阅读格式化了。学生一开始阅读就被迫接受这些枯燥无味的要求,这是对学生兴趣和个性的扼杀。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读之无味,更有甚者厌倦至极,这与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阅读的感悟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而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绝非一蹴而就。要让学生喜爱阅读并在以后乐于阅读,就必须先拆掉课外阅读目标、要求这把“枷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想想我们成年人尚且喜欢于一花、一木、一茶间的读书环境,轻吟浅笑,怡然自得,那为什么学生读书时一定要正襟危坐,还必须要求写无感可发的心得体会呢?
2. 欲擒先故纵
推己及人,在凉风习习的秋日里或在暖阳普照的冬日里,我喜欢带着我的学生走出课室、走出阅览室,把课外阅读的阵地转移到校园里。在石椅上、在大树下、在草地里……学生们或独自静坐捧书阅读,或三五成群评书辩驳,或趣味相投指文共赏……校园里洋溢着读书的热情,浸染着书香的气息。课后,学生们仍津津乐道于书中内容,纷纷借阅回家一览为快。如此一来,待日后再提及写读后感,何愁无言下笔呢?因此,淡化阅读目标,不急于求成,小学生只为兴致而读,不为目标而读,心无旁骛,是“阅读”成为“悦读”的第一步。
二、增加阅读内容的广阔性
1. 投其所好
琳琅满目的书籍,学生该读什么书?有的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硬性地规定阅读内容,如必读“名人传记”“成语故事”“四大名著”等。教育者的初衷是让学生从小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着实是用心良苦。然而部分学生却不领此番情义,反而对规定的阅读书目厌之恶之、闻之恐之。为师者不禁感叹:“我本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这黯然伤怀后,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明月”所照的“沟渠”:低年级学生被童话故事和精美绘本所吸引;中年级学生被冒险故事和幽默笑话所吸引;高年级学生被科幻故事和侦探推理所吸引。我们不妨反思而悟:既然学生有他们喜爱阅读的书籍,我们不如投其所好,让他们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只要内容不低俗下流,就任其读之。特别是对初读的儿童,切莫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推荐阅读名著。名著的魅力和震撼力固然在当今文学之上,但不适宜强行推之。小学生如无一定的阅读基础,必定读也迷茫、思也停滞,不但徒劳无功,而且会打击一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我们的学生不是不爱读书,而是大部分读的不是所爱之书。因此,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更积极的办法是先摸清学生的阅读取向,研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然后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
2. 博采众长
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刚接手的班级,我首先做的就是对学生展开“阅读民意”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阅读内容之广阔和新颖,一些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是我闻所未闻的。接着我根据调查结果给学生的阅读取向归类分组,如童话故事组、历史人文组、经典名著组、科幻侦探组、网络文学组……然后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交流分享会。之前是根据学生阅读兴趣分的小组,因此在交流会上,小组成员志同道合,侃侃而谈。最后由每组选一位代表汇报小组成员所阅读的书名及阅读的收获,并选书中精彩片段朗读分享。在开展几场读书分享交流会后,我欣喜地看到,不同的小组之间开始相互借阅,他们不仅仅只限于读之前自己喜欢的书了,他们对同学们分享的书籍也产生了阅读的欲望。以此为契机,我开列了更多的书目供学生挑选,让学生如蜜蜂一般去采花酿蜜。尤其是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我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只有教师对学生阅读内容的态度既是宽容的,又是心中有数的,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到阅读的兴趣。因此,增加阅读内容的广阔性,给学生选读的空间,是“阅读”成为“悦读”的第二步。
三、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性
1. 以身示范,激读引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向师性”特别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热爱,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爱看书。
我是一位喜爱看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位乐于与学生分享读书之趣的老师。课堂上,我常常把自己在书中所读到的能人异士、奇闻趣事告诉学生,如向学生讲述命运多舛的天才霍金传奇的一生,并与学生分享我读到他的《时间简史》一书中宇宙黑洞之说,学生听得甚是入迷。教学中,我常常跳出文本,延伸到课外阅读内容,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由作者沈石溪谈到我所读过的他的另一部作品《第七条猎狗》,在我的娓娓道来中,学生听得甚是陶醉。当我讲到“此时老猎人手中的箭已射完,没有任何武器了,而眼前的十二条豺狗步步逼近”时戛然而止,我故意卖起关子:“欲知后事,可向我借阅此书。”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求知欲被激发,争先恐后要求借书。 教师的好读,可以激起众多學生的好读。在学生进行集体阅读的时间里,我并不只是坐着或站着督促学生,而是常常捧着一本书与学生一起阅读。老师对阅读的喜爱和重视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此外,我还经常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些简单的分享往往会产生神奇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他们一起阅读的,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
2. 体验成功,竞赛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使小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如我在讲完《西门豹》一课后,就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踊跃上台尝试。看学生余兴未退,我即刻宣布将举行一个以古代历史故事为内容的表演比赛。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比赛的胜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拼命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并自主组建表演小组。最后加上我的适当指导,同学们的表演精彩纷呈,比赛相当成功。
借着最近热播的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我在班级中也推出了“朗读者活动”,利用语文早读课的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课外文段朗读,并每周评出一位“最佳朗读者”给予奖励。此外,我还在班级里举行了“成语接龙比赛”,给获胜的小组每人一张“作业优惠券”的奖励。学生们为了在这些竞赛中展示自己,取得胜利,自己会主动地阅读课外书,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学生通过阅读学以致用取得胜利,在感受成功快乐的同时,也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3. 与时俱进,网络延趣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比传统的书报更为快捷和便捷,而小学生对网络诞生的新事物尤为好奇和热衷。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势而导,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阅读渠道和展示平台。
如“全民阅读网——书香中国”就是一座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阅读桥梁。为促使孩子们延伸阅读兴趣,我巧借这一资源,先在班级微信群中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和关注“书香中国”阅读网,并与家长们指导孩子“注册”登录网站,然后在网站里建立“个人书房”。鼓励孩子们在关注阅读的同时,参与相关的活动,如写简单的“书评”、上传“我的作品”、加入小组、结交书友、发起话题等,同时我还发动家长们带动亲朋好友为孩子所参与的活动点赞。一段时间后,我时常在课间听到学生们在交流最近阅读了什么新书、谁上传的作品被赞最多、我关注了哪些书友、我回应了哪些话题……为了充实“个人书房”,学生们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阅读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的确,兴趣是学生寻求知识和参与活动的原动力。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让小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真正使“阅读”成为“悦读”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