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的歌星张暴默、苏小明在事业的巅峰期都选择回归生活,淡出观众视线,她们去了哪里,这些年,又过得怎么样?
部队里的歌唱家
苏小明1957年生于北京,自幼在部队大院长大。她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她的母亲名叫苏明,苏明原本不姓苏,因早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改为姓苏,意思是“向往苏联的光明”。苏小明的名字是母亲的名字中加了个“小”字,她是全家五个女儿中最小的。荆、明从三、四岁时便开始学钢琴,从小就显示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1975年,18的苏小明考入海政歌舞团,成为合唱队里一名默默无闻的队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小明被时任海政歌舞团团长的王建华发现了。苏小明的演唱得到了王建华的认可,从此,苏小明获得了站在话筒前的机会,成为了一名独唱演员。1980年,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人们的生活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年轻人穿起了时髦的喇叭裤,姑娘们把头发烫成卷发,小伙子热衷于弹吉他和学跳舞。
《新星音乐会》区别于以往派发门票的方式,这场音乐会是“文革”结束后,首次公开售票的演出,票价为五角。开票的第二天,演唱会门票被抢购一空。这次音乐会便有苏小明,介绍她文章的标题:富有诗意的歌声。当时的苏小明已经在部队中小有名气,经常在部队的演出中独唱外国歌曲,但是却没有一首自己的歌。海政歌舞团和苏小明本人都认为在《新星音乐会》上,应该唱一首原创歌曲。然而,几天后音乐会就要上演,去哪找到一首既是原创,又不失水准的作品得以代表海军的形象,这让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都犯了难。旋律舒缓的军旅歌曲,此前不曾有过,创作也没有先例参考。新星音乐会几天后就要上演,苏小明要唱的歌却还没有创作出来。歌曲创作出来后离演出开始,已不足—天。1980年9月23日,新星音乐会中,歌唱演员朱明瑛、郑绪岚、远征等先后登台演唱了《中秋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苏小明演唱了《军港之夜》,这首不同于以往的军旅歌曲,它没有铿锵的基调,苏小明朴素的声音、口语化的演唱、细腻的感情,让人觉得亲切。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荆、明返场六次。通过电视屏幕,全国的观众记住了这首歌,也记住了苏小明。
《军港之夜》一夕之间,成为街头巷尾传唱度最高的歌曲。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批判和反对的声音也来势汹汹。众多音乐杂志与专业期刊登出文章,批评《军港之夜》格调不高、态度消极,说它是“靡靡之音”。不久,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开国上将叶飞将军听到消息,邀请了懂行的老同志一起观看了苏小明的演出。之后将军在病房里接见了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明确表态说:“《军港之夜》这首歌,反映部队生活,有海味、有兵味,不错。革命歌曲也不一定非得都是进行曲,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经过叶飞将军一锤定音,《军港之夜》的风波才得以平息。争论平息后,苏小明作为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之一,不断到各地演出,每到一地,她必唱的,也是每场观众最期待的歌曲,就是《军港之夜》。
同一时期,在部队里,出现了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歌,它就是《火箭兵的梦》,这首歌在当年让全国人民知道了第二炮兵这支神秘的部队,而它的演唱者便是张暴默。据张暴默说,《火箭兵的梦》和《军港之夜》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暴默说:“《军港之夜》火了,二炮便也想出一首,同年便有了《火箭兵的梦》。”《火箭兵的梦》让张暴默在部队歌唱界有了名气,而真正让她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的一曲《鼓浪屿之波》。其实,这首《鼓浪屿之波》的原唱并不是张暴默。在1982年,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已经首唱了这首歌。不过,机缘巧合,张暴默有机会赋予这首歌新的感觉,她柔中帶刚,娓娓道来的深情,让这首歌大受好评,广为传唱。一时间,海政歌舞团有苏小明,解放军二炮文工团有张暴默,二人引发了歌坛的极大关注。
1980年,苏小明南下广州,录制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海风啊海风》。那时,磁带录音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录音机的出现与流行也带动了一场收听方式的变革,人们改变了被动收听电台节目的状况,开启了自我选择收听内容的新时代。苏小明的专辑推出之后,风靡一时,她也成为了中国磁带销售量过百万的第一人。
另一边,张暴默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四年内就三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献歌。然而,苏小明和张暴默两个人,在事业的巅峰期,都选择了急流勇退。
国外归来生活中的好朋友
张暴默嗓音与性格,跟她的名字一样,时而深情,时而泼辣。她笑说自己可能将全部的柔情都用在了演唱中。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家喻户晓,可知道这首歌的原唱就是张暴默的却少之又少。
1992年,张暴默离开二炮文工团,去了美国学习生活。几年后,潇洒走了一回的张暴默回国,出资一百万,用于幼儿教育事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一百万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很多人都说她懂得经商了,其实,张暴默说自己一分钱都没赚到。张暴默在40岁的时候,生下了女儿,取名弥乐。
1985年,苏小明去法国学习声乐,一待就是10年。她的生活低调简单,只能从朋友的口中能听到有关她的信息。郁钧剑曾写道,苏小明有一年回国探亲,和她当时的新婚丈夫一起。她的丈夫是法国人,长得英俊,高高的鼻粱,挺挺的下巴,一副运动员似的体魄。郁钧剑问他是怎么看上苏小明的,是不是看E了小明的“对眼”。苏小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起来,边笑边翻译给她丈夫听。等他们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阵后,苏小明告诉郁钧剑,他说他就是看上我这双特色的对眼了。圈中的朋友都说苏小明为人直爽热情,说话做事不计较。但只要涉及专业上的事情,她便会一丝不苟,认真对待。2000年,回国后的苏小明,在阔别舞台14年后,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线中。当《军港之夜》的前奏响起,台下掌声雷动。她轻轻唱起,深沉含蓄、情真质朴的嗓音多年未变。之前张暴默也提到过,她和苏小明在生活中也是好朋友,除了相似的经历让二人惺惺相惜,直来直往的个性也让她们走得更近。
现在,张暴默偶尔演唱,多数时候回归最简单的家庭生活。苏小明在戏剧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
据BTV《记忆》整理 每周一至周五20:00播出
部队里的歌唱家
苏小明1957年生于北京,自幼在部队大院长大。她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她的母亲名叫苏明,苏明原本不姓苏,因早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改为姓苏,意思是“向往苏联的光明”。苏小明的名字是母亲的名字中加了个“小”字,她是全家五个女儿中最小的。荆、明从三、四岁时便开始学钢琴,从小就显示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1975年,18的苏小明考入海政歌舞团,成为合唱队里一名默默无闻的队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小明被时任海政歌舞团团长的王建华发现了。苏小明的演唱得到了王建华的认可,从此,苏小明获得了站在话筒前的机会,成为了一名独唱演员。1980年,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人们的生活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年轻人穿起了时髦的喇叭裤,姑娘们把头发烫成卷发,小伙子热衷于弹吉他和学跳舞。
《新星音乐会》区别于以往派发门票的方式,这场音乐会是“文革”结束后,首次公开售票的演出,票价为五角。开票的第二天,演唱会门票被抢购一空。这次音乐会便有苏小明,介绍她文章的标题:富有诗意的歌声。当时的苏小明已经在部队中小有名气,经常在部队的演出中独唱外国歌曲,但是却没有一首自己的歌。海政歌舞团和苏小明本人都认为在《新星音乐会》上,应该唱一首原创歌曲。然而,几天后音乐会就要上演,去哪找到一首既是原创,又不失水准的作品得以代表海军的形象,这让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都犯了难。旋律舒缓的军旅歌曲,此前不曾有过,创作也没有先例参考。新星音乐会几天后就要上演,苏小明要唱的歌却还没有创作出来。歌曲创作出来后离演出开始,已不足—天。1980年9月23日,新星音乐会中,歌唱演员朱明瑛、郑绪岚、远征等先后登台演唱了《中秋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苏小明演唱了《军港之夜》,这首不同于以往的军旅歌曲,它没有铿锵的基调,苏小明朴素的声音、口语化的演唱、细腻的感情,让人觉得亲切。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荆、明返场六次。通过电视屏幕,全国的观众记住了这首歌,也记住了苏小明。
《军港之夜》一夕之间,成为街头巷尾传唱度最高的歌曲。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批判和反对的声音也来势汹汹。众多音乐杂志与专业期刊登出文章,批评《军港之夜》格调不高、态度消极,说它是“靡靡之音”。不久,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开国上将叶飞将军听到消息,邀请了懂行的老同志一起观看了苏小明的演出。之后将军在病房里接见了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明确表态说:“《军港之夜》这首歌,反映部队生活,有海味、有兵味,不错。革命歌曲也不一定非得都是进行曲,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经过叶飞将军一锤定音,《军港之夜》的风波才得以平息。争论平息后,苏小明作为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之一,不断到各地演出,每到一地,她必唱的,也是每场观众最期待的歌曲,就是《军港之夜》。
同一时期,在部队里,出现了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歌,它就是《火箭兵的梦》,这首歌在当年让全国人民知道了第二炮兵这支神秘的部队,而它的演唱者便是张暴默。据张暴默说,《火箭兵的梦》和《军港之夜》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暴默说:“《军港之夜》火了,二炮便也想出一首,同年便有了《火箭兵的梦》。”《火箭兵的梦》让张暴默在部队歌唱界有了名气,而真正让她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的一曲《鼓浪屿之波》。其实,这首《鼓浪屿之波》的原唱并不是张暴默。在1982年,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已经首唱了这首歌。不过,机缘巧合,张暴默有机会赋予这首歌新的感觉,她柔中帶刚,娓娓道来的深情,让这首歌大受好评,广为传唱。一时间,海政歌舞团有苏小明,解放军二炮文工团有张暴默,二人引发了歌坛的极大关注。
1980年,苏小明南下广州,录制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海风啊海风》。那时,磁带录音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录音机的出现与流行也带动了一场收听方式的变革,人们改变了被动收听电台节目的状况,开启了自我选择收听内容的新时代。苏小明的专辑推出之后,风靡一时,她也成为了中国磁带销售量过百万的第一人。
另一边,张暴默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四年内就三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献歌。然而,苏小明和张暴默两个人,在事业的巅峰期,都选择了急流勇退。
国外归来生活中的好朋友
张暴默嗓音与性格,跟她的名字一样,时而深情,时而泼辣。她笑说自己可能将全部的柔情都用在了演唱中。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家喻户晓,可知道这首歌的原唱就是张暴默的却少之又少。
1992年,张暴默离开二炮文工团,去了美国学习生活。几年后,潇洒走了一回的张暴默回国,出资一百万,用于幼儿教育事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一百万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很多人都说她懂得经商了,其实,张暴默说自己一分钱都没赚到。张暴默在40岁的时候,生下了女儿,取名弥乐。
1985年,苏小明去法国学习声乐,一待就是10年。她的生活低调简单,只能从朋友的口中能听到有关她的信息。郁钧剑曾写道,苏小明有一年回国探亲,和她当时的新婚丈夫一起。她的丈夫是法国人,长得英俊,高高的鼻粱,挺挺的下巴,一副运动员似的体魄。郁钧剑问他是怎么看上苏小明的,是不是看E了小明的“对眼”。苏小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起来,边笑边翻译给她丈夫听。等他们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阵后,苏小明告诉郁钧剑,他说他就是看上我这双特色的对眼了。圈中的朋友都说苏小明为人直爽热情,说话做事不计较。但只要涉及专业上的事情,她便会一丝不苟,认真对待。2000年,回国后的苏小明,在阔别舞台14年后,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线中。当《军港之夜》的前奏响起,台下掌声雷动。她轻轻唱起,深沉含蓄、情真质朴的嗓音多年未变。之前张暴默也提到过,她和苏小明在生活中也是好朋友,除了相似的经历让二人惺惺相惜,直来直往的个性也让她们走得更近。
现在,张暴默偶尔演唱,多数时候回归最简单的家庭生活。苏小明在戏剧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
据BTV《记忆》整理 每周一至周五20: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