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全麻,并且手术结束后实施静脉自控镇痛干预,观察组以对照组麻醉方法为基础,联合给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对比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10分钟后、术毕清醒时HR、MA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完整指定动作所用时间、言语顺利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患者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安全有效,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腰骶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髋关节置换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6-040-01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常用治疗术式,其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术后患者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如炎症、疼痛等,因此需要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麻醉镇痛干预,以降低围术期风险。全身麻醉是髋关节置换的常用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良好,配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够大大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但只运用全身麻醉会因为麻醉药物剂量过大,导致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受到影响,整体使用受到限制。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其对患者微循环、呼吸系统造成的干扰比较小,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1]。此次研究就以髋关节置换患者为例,探析该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认知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0岁,平均(68.06±7.65)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0-77岁,平均(68.53±7.7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甲状腺功能正常;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重度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行全身麻醉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治疗。完成麻醉准备后,行全麻诱导,给予患者0.04-0.08mg/kg的咪达唑仑、1-2mg/kg的丙泊酚、0.2-0.4μg/kg的舒芬太尼、0.6mg/kg的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并间断静注肌松药顺阿曲库铵,维持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40-65之间。手术结束前,为患者连接镇痛泵,为患者输入2μg/kg舒芬太尼与100mL 0.9%浓度生理盐水的混合物,背景输注每小时2mL,单药量每次0.5mL,锁定时间15分钟[2]。
观察组以对照组麻醉方法为基础,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让患者保持健侧卧位,两腿稍弯以后利用超声凸针的探头对患者体侧进行扫描,之后在L2-L3间隙旁进行穿刺,发现横突图像以后进针,为患者缓慢推注20mL 0.37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之后在超声引导下观察患者髋从神经,在探头外侧处进针,在椭圆形回声影周围推注15mL 0.375%的罗哌卡因溶液。确诊患者无不良反应和血流信号后,再行和对照组相同的全麻[3]。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麻醉10分钟后、术毕清醒时的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
记录两组患者从麻醉药停止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完成指令动作、言语顺利应答及拔管时间。
统计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4统计学意义
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对比
观察组麻醉10分钟后、术毕清醒时HR、MAP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完整指定动作所用时间、言语顺利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认知功能对比
观察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發生率为3.33%,对照组出现3例谵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0.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46,p=0.061)。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髋部术式,其虽然能够对患者髋部功能进行重建,但也会造成明显手术创伤。髋关节周围有着比较丰富的血管神经组织,容易引起患者过度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炎症、疼痛,还有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不利影响[4]。
神经阻滞是常用麻醉方法,其具有应用简捷、并发症少以及损伤小的优势,骶丛和腰丛神经网络众多,而髋关节部位则主要由腰丛-坐骨的神经网络所支配,因此实施腰骶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对患者大腿后方和臀部的感觉进行阻滞,对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髋关节部位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能够准确显示患者机体组织,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明显提升,整体麻醉效果具有优越性[6]。
此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相较于只使用全麻的对照组患者,从患者麻醉后各项恢复的所用时间来看,麻醉起效和术后恢复都比较快,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p<0.05),术后也仅有1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照组出现3例(P>0.05)。这主要是因为该麻醉方式是对传入纤维进行阻滞,通过疼痛传导通路的阻断来进行镇痛,髋关节镇痛效果提升,能够对患者治疗期间的应激反应进行改善,避免运动神经、外周感觉等手术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进行传导,减少患者机体茶酚胺的分泌,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更好的对机体应激进行控制,发挥出更加明显的镇痛效果[7]。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提升麻醉效果,避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到影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肖韦韦,董红启,李利敏.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21,17(03):255-258+261.
[2]廖秀珊,李耀松,何晓华,梁开远,梁第杰,刘辉梅,杨宜科.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09):1729-1733.
[3]王占奇.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07):25-26.
[4]黄霞,张峰.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0):1795-1797.
[5]祁占花,张建业,范卫玲.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谵妄的影响[J].医学综述,2021,27(07):1452-1456.
[6]胡婕,汪欢,陈士寿,刘学胜.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06):763-767.
[7]张春侠.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3):84-85.
关键词:超声引导;腰骶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髋关节置换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6-040-01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常用治疗术式,其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术后患者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如炎症、疼痛等,因此需要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麻醉镇痛干预,以降低围术期风险。全身麻醉是髋关节置换的常用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良好,配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够大大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但只运用全身麻醉会因为麻醉药物剂量过大,导致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受到影响,整体使用受到限制。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其对患者微循环、呼吸系统造成的干扰比较小,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1]。此次研究就以髋关节置换患者为例,探析该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认知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0岁,平均(68.06±7.65)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0-77岁,平均(68.53±7.7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甲状腺功能正常;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重度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行全身麻醉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治疗。完成麻醉准备后,行全麻诱导,给予患者0.04-0.08mg/kg的咪达唑仑、1-2mg/kg的丙泊酚、0.2-0.4μg/kg的舒芬太尼、0.6mg/kg的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并间断静注肌松药顺阿曲库铵,维持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40-65之间。手术结束前,为患者连接镇痛泵,为患者输入2μg/kg舒芬太尼与100mL 0.9%浓度生理盐水的混合物,背景输注每小时2mL,单药量每次0.5mL,锁定时间15分钟[2]。
观察组以对照组麻醉方法为基础,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让患者保持健侧卧位,两腿稍弯以后利用超声凸针的探头对患者体侧进行扫描,之后在L2-L3间隙旁进行穿刺,发现横突图像以后进针,为患者缓慢推注20mL 0.37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之后在超声引导下观察患者髋从神经,在探头外侧处进针,在椭圆形回声影周围推注15mL 0.375%的罗哌卡因溶液。确诊患者无不良反应和血流信号后,再行和对照组相同的全麻[3]。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麻醉10分钟后、术毕清醒时的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
记录两组患者从麻醉药停止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完成指令动作、言语顺利应答及拔管时间。
统计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4统计学意义
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对比
观察组麻醉10分钟后、术毕清醒时HR、MAP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完整指定动作所用时间、言语顺利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认知功能对比
观察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發生率为3.33%,对照组出现3例谵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0.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46,p=0.061)。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髋部术式,其虽然能够对患者髋部功能进行重建,但也会造成明显手术创伤。髋关节周围有着比较丰富的血管神经组织,容易引起患者过度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炎症、疼痛,还有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不利影响[4]。
神经阻滞是常用麻醉方法,其具有应用简捷、并发症少以及损伤小的优势,骶丛和腰丛神经网络众多,而髋关节部位则主要由腰丛-坐骨的神经网络所支配,因此实施腰骶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对患者大腿后方和臀部的感觉进行阻滞,对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髋关节部位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能够准确显示患者机体组织,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明显提升,整体麻醉效果具有优越性[6]。
此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相较于只使用全麻的对照组患者,从患者麻醉后各项恢复的所用时间来看,麻醉起效和术后恢复都比较快,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p<0.05),术后也仅有1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照组出现3例(P>0.05)。这主要是因为该麻醉方式是对传入纤维进行阻滞,通过疼痛传导通路的阻断来进行镇痛,髋关节镇痛效果提升,能够对患者治疗期间的应激反应进行改善,避免运动神经、外周感觉等手术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进行传导,减少患者机体茶酚胺的分泌,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更好的对机体应激进行控制,发挥出更加明显的镇痛效果[7]。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提升麻醉效果,避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到影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肖韦韦,董红启,李利敏.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21,17(03):255-258+261.
[2]廖秀珊,李耀松,何晓华,梁开远,梁第杰,刘辉梅,杨宜科.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09):1729-1733.
[3]王占奇.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07):25-26.
[4]黄霞,张峰.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0):1795-1797.
[5]祁占花,张建业,范卫玲.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谵妄的影响[J].医学综述,2021,27(07):1452-1456.
[6]胡婕,汪欢,陈士寿,刘学胜.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06):763-767.
[7]张春侠.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