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德育相对于其他各育而言,是低效的。为什么学校德育在现实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效果低微呢?原因之一,德育内容缺乏现实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与可能出发,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重在追求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 结合教材内容增添相应的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目前我们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都是以故事为载体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明白道理并指导行为。一堂课下来,实际上解决的是学生思想上“知不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行动上“行不行”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别人的问题永远都是旁观者,没有亲身经历得到的东西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研究表明:德育过程的实质是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需要一个内化而又外化的过程。如何使教材中提倡的道德观念能在学生的思想中经历一个内化而又外化的过程呢?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促进道德观念的内化。如:十二册第四课《热爱科学,立志创新》,如果按传统方法来教,学生会觉得枯燥,认为创新是很遥远的事情,效果犹如隔靴搔痒。因此,我在上课前先设计了一套活动方案,首先布置一道题:大家知道鸡蛋容易碎,如果要你从三楼丢下一个鸡蛋,到一楼时,鸡蛋不会破裂,你说有可能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材料成本不超过10元钱。然后,同学们自由组合进行准备,一个星期后进行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做出了很多作品,如用降落伞带一个小盒子,把鸡蛋放在小盒子中间,四周塞满棉花,作品很精致,可见作品的主人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活动展示时,很多作品从三楼丢下去都没有摔坏。接着,我们再一起学习《热爱科学,立志创新》,学完课文之后,再布置大家动手搞小发明小创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了创新并不遥远,身边随时可以发生。这次活动的成功,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带来的乐趣,并激发了热爱科学的兴趣,达到了“知、会、信、行”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设计许多实践活动,使学习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不让学生觉得遥远、枯燥、空洞,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二、将教材内容改编成班队活动
新理念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也就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题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很便于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我便把教材内容改编成一些班队活动,如第十册《有事大家商量》、第十二册《热爱集体》等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时,我都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热爱集体》一课,我在班上开展“我是小主人”主题班队活动,首先全班同学分小组讨论,怎样使我班成为文明班级,然后分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集思广义后确定方案。最后再向班主任汇报这次活动的结果,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并把大家讨论出来的方案做为本学期班工作计划。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真切感受到这就是热爱集体的一种具体表现。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培养的行
为规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自发感悟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接触群众,在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是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我爱涟溪桥”环保调查活动,首先同学们通过自由组合分成七个小组,分别对涟溪桥的空气、水、垃圾进行调查,通过目测、实验、观察等方式,同学们发现涟溪河水近乎黑色,发出难闻的臭味,红色的灰尘笼罩着四周,小河两边的垃圾堆积如山,环境极其恶劣,污染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然后,每个小组汇报调查情况,填写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寄给有关部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环境保护意识被激活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品德课不再逃避了,而是热情地参与,在互动的过程中社会道德规范不知不觉内化成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外化成为行为,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联通:221306山东省邑昌市双台乡双台小学)
一、 结合教材内容增添相应的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目前我们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都是以故事为载体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明白道理并指导行为。一堂课下来,实际上解决的是学生思想上“知不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行动上“行不行”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别人的问题永远都是旁观者,没有亲身经历得到的东西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研究表明:德育过程的实质是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需要一个内化而又外化的过程。如何使教材中提倡的道德观念能在学生的思想中经历一个内化而又外化的过程呢?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促进道德观念的内化。如:十二册第四课《热爱科学,立志创新》,如果按传统方法来教,学生会觉得枯燥,认为创新是很遥远的事情,效果犹如隔靴搔痒。因此,我在上课前先设计了一套活动方案,首先布置一道题:大家知道鸡蛋容易碎,如果要你从三楼丢下一个鸡蛋,到一楼时,鸡蛋不会破裂,你说有可能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材料成本不超过10元钱。然后,同学们自由组合进行准备,一个星期后进行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做出了很多作品,如用降落伞带一个小盒子,把鸡蛋放在小盒子中间,四周塞满棉花,作品很精致,可见作品的主人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活动展示时,很多作品从三楼丢下去都没有摔坏。接着,我们再一起学习《热爱科学,立志创新》,学完课文之后,再布置大家动手搞小发明小创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了创新并不遥远,身边随时可以发生。这次活动的成功,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带来的乐趣,并激发了热爱科学的兴趣,达到了“知、会、信、行”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设计许多实践活动,使学习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不让学生觉得遥远、枯燥、空洞,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二、将教材内容改编成班队活动
新理念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也就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题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很便于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我便把教材内容改编成一些班队活动,如第十册《有事大家商量》、第十二册《热爱集体》等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时,我都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热爱集体》一课,我在班上开展“我是小主人”主题班队活动,首先全班同学分小组讨论,怎样使我班成为文明班级,然后分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集思广义后确定方案。最后再向班主任汇报这次活动的结果,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并把大家讨论出来的方案做为本学期班工作计划。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真切感受到这就是热爱集体的一种具体表现。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培养的行
为规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自发感悟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接触群众,在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是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我爱涟溪桥”环保调查活动,首先同学们通过自由组合分成七个小组,分别对涟溪桥的空气、水、垃圾进行调查,通过目测、实验、观察等方式,同学们发现涟溪河水近乎黑色,发出难闻的臭味,红色的灰尘笼罩着四周,小河两边的垃圾堆积如山,环境极其恶劣,污染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然后,每个小组汇报调查情况,填写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寄给有关部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环境保护意识被激活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品德课不再逃避了,而是热情地参与,在互动的过程中社会道德规范不知不觉内化成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外化成为行为,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联通:221306山东省邑昌市双台乡双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