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萨德曼说过:“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是的,要有收获就必须先有付出,付出越多,收获才可能越丰硕。当我们回望走过的路,你能勇敢地说出你的收获吗?本次作文我们来学习用倒叙手法写回忆性文章。
  真题回放
   人生如旅途,旅途中有晴天里阳光沐浴的温暖,也会有下雨天风雨交加的迷茫;有行走坦途时云淡风轻的惬意,也会有攀爬险峰时意想不到的艰辛。风雨过后是彩虹,山的那边是另一种风景。
   请以“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叙事具体生动,抒情真挚自然,有一定的感悟;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如有需要,请用A、B、C代替;③不少于600字,不抄试卷中阅读文段。
  考题透视
   2018年湖南郴州中考“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提示语第一句就是“人生如旅途”,命题旨在让学生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写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 这样的命题给了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不仅激活了考生的写作思维,而且有利于考生表达真情实感,张扬个性。要写好这篇作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吃透标题内涵,巧妙破解限制
   作文题目“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最核心词是“那座山”,它既可指本意,实指生活中征服了一座山,也可指引申义,喻指“目标”“梦想”“困难”“挑战”“阻力”等。“我”,是写作的主体,必须是自己,当然,如果考生虚构一个“我”来写作也是可以的。“翻越”是一种行为,一种决心,强调了最后的结果。而“终于”是一种程度,强调了“翻越那座山”的不容易,过程必须是艰辛的、曲折的。连起来,只要表达“为了实现目标或克服困难,自己付出艰苦努力,最终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即可。
   2.把握写作要求,快速构思写作
   本命题作文要求用记叙文写作,实际是要求考生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在写作中,考生不妨在脑海里“放电影”式的回忆自己的经历,精心选择那些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体会最深、感悟最真的生活场景。比如从材料“阳光沐浴的温暖”“云淡风轻的惬意”,你可以联想到在“翻越那座山”时,有矢志不移的决心,有父母长辈的殷殷期待,有老师同学的真诚鼓励;而材料“风雨交加的迷茫”“意想不到的艰辛”,你会想到“翻越那座山”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难、阻力,甚至为此动摇过,但自己终没有放弃,最终站在“山巅”,一览众山小。行文重在刻画努力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心路历程,细节刻画成功了,才能体现出题目中的“终于”。
   3.挥洒写作才情,展现表达慧心
   考生要按记叙文的要求,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精心选择典型事情,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以形动人,以情感人。考生可在叙述故事上下功夫,可运用对比、先抑后扬、巧设悬念等方法,使文章一波三折,把这“翻越山”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采用倒叙手法,手捧奖杯,回忆自己当初的任性,后被人点醒,奋力直追,却遭遇各种打击,最后赢得这场比赛,让叙述变得一波三折,悬念迭生。还要注意的是,叙述完“翻越那座山”的内容后,在篇末部分要记得使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认识和启发,达到深化中心之目的。
  技法点拨
   写回忆性的文章,常采用倒叙手法。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始按发展顺序进行叙写。恰当地运用倒叙可以强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内容波澜起伏,行文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化。倒叙的运用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最不能忘”式。这类文章开门见山告诉读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直接引入往事的回忆,开篇第一段就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作者由母亲的过世,引发对母亲勤劳的一生的回忆,很自然引入对母亲往事的回忆。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出核心词“背影”,给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2.片段提前式。有的文章是把故事中最突出、最扣人心弦的片段提前,这样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开篇即道:“‘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妈妈突然问我羚羊的去向,“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我”为什么心跳?“我”为什么把它送给好朋友万芳?一开始就推出故事高潮,让读者迫不及待要往下看个究竟。
   3.触景生情式。还有文章先描绘眼前的景色,通过景色的描绘,渲染气氛,触景生情,由此引发对往事的回忆。如鲁迅的《风筝》开篇这样写:“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作者由冬天在北京看别人放风筝的情景,引起对过去自己与弟弟间有关风筝故事的回忆。
   运用倒叙方法写作时,要明白倒叙不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而是将事件的某个部分提前,其他内容仍需要按照顺序来写。叙述时要交代清楚起止点,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之间要运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界限分明又衔接自然,否则会造成读者思维上的混乱。
  佳作工坊
  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
   李 佳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考试如攀岩登山,不高自矮。期末考试的成绩终于出来了,我的数学考了95分,虽然不是第一,但我终于翻过了这座数学大山。    我的压力山大,是自己造成的。初一,我就读于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懵懂、懒惰又贪玩,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间就溜走了。初二的时候,还是糊里糊涂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上课我依旧是看武侠小说,背着老师下象棋;课后呢,更是无法无天,和同学打架,甚至偷偷地吸烟……别的科目还好点,就是数学,对于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老师对我“另眼相看”,我被老师排在了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座位上,数学成绩在班上排倒数第一。
   父亲和母亲都快急断了肠子,快到初三的时候,才出现了转机。我的一个同学送给我一本离别纪念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学习如登山,攻坚莫畏难——希望我们考进同一所高中”。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然自问我有那么垃圾吗?同一小学的同学,初中也就比我厉害些,高中就不能在一起了?为了争一口气,我决定振作起来。
   于是,在初三我制订详细的计划,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我首先要攻克的是数学这座大山,其他的科目我都还算中等。于是,我从初一课本开始自学,夙兴夜寐,闻鸡起舞,有时候凌晨1点才睡觉,早上5点就起床做题了。
   那段日子真的是难熬啊!有些题目弄不懂,看了好几遍,再做上好几遍,公式全部写出来,用纸条贴在床头和书桌上。天冷的时候,手都冻成了小馒头,我也顾不上暖一暖。天热的时候,汗珠子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时不时滚下来,我也顾不上擦一擦。就这样,我一步一挪地向前走,边走边流泪,但我告诉自己,现在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勤出甜果,苦尽甘来。终于,我的成绩如雨后春笋般步步高升,每次考试都保持着进步的势头。终于在一年的时间里,我的数学从58分提高到了90分以上。
   数学老师看到我的进步后,笑瞇眯地对我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想到你如今也成了一个‘金不换’啊!”数学老师爽朗地笑了,我也笑笑,却更想流泪。别人怎么会知道,我是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翻越数学这座大山的。
   啊,学习如登山,攻坚莫畏难!
  特色点评
   文章将学习喻指“登山”,将学习数学喻指“攀登高山”,中心明确,扣题紧密。行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取得好成绩的结果写起,再叙述了自己当初的散漫,后在同学的点化下,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尤其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努力过程,行文曲折有致。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让读者感受“翻越那座山”的不容易。文中多处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其他文献
考场真题  题目:______让我更出彩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满分佳作  他,让我更出彩  河南一考生  我是一块孔雀石。我通身碧绿,像包裹着明亮的绸子一般,我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岩洞中,4万年的岁月不疾不徐,缓缓淌过,伴随我的只有那长久的黑暗与寂寥。偶尔我秀上一把,也曾得到
期刊
家里储存我小时候物件的柜子,已经装得满满当当,那里面承载着我童年满满的回忆。有出生就陪伴我的小老虎,有可爱的拨浪鼓,有绣着花纹的小手绢……在柜子最底层的角落里,有一只破损的风筝,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   思绪被拉到10年前,那天是我5岁生日。父母将一个色彩鲜艳,有6条小尾巴的东西拿到我面前。我静静地凝视着这个有着彩虹般绚烂颜色的小家伙,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妈妈说:“它叫风筝。”从那以后,我便
期刊
刘奶奶:   10年前那个下雨天,您赶场回家,不慎栽进山沟沟里,小腿骨摔成两截,“救命啦,哎哟,救命啦,哎哟……”,嗓子都喊哑了,路人才发现躺在血泊中的您。   您出事的地方离公路还有10里山路。您的两个儿子用凉椅抬着您走在羊肠小道上。“哎哟,哎哟,走快点咯,我受不了啦……”您不停地呢喃着。可这山路,好似故意在跟您作对,到处是坑洼,到处是泥泞。您儿子踩着滑溜溜的山路,几次差点摔倒,跌跌撞撞地喘
期刊
文题实录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2019年2月,据法国蒙田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81%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47%的人认为中国是法国的影响者,13%的人甚至认为中国在法国“非常有影响力”。 法国公众越来越清楚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技术影响力,他们对中国的崛起持积极态度。(摘自《法国世界报》)   2.“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民族复兴
期刊
导言   所谓借物抒情法,就是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对一事物的爱憎中,借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情感。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的相通之处,使物与感情相通共融,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婉约,更动人。下面,我们就以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课文品读   《荷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用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比拟母亲对孩子的呵护
期刊
榕荫剪剪,林鸟啾啾;曲径通幽处,晓雾复霏霏,持书低吟,书香氤氲,尘心如洗。以书相伴,是一种静谧,沉淀了聒噪,似庄子“藏天下于天下”的虚静空灵,就这样,阅读在纯净的天籁中萌芽,宛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在微风中摇曳。   智慧从书香中萌发。阅读使我领略了“细雨鱼儿出”的春雨;“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明月松间照”的春景。阅读如温馨的羽巢一般,呵护着我对世界单纯的渴望,逝去了多少个“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
期刊
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使考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2018年,不少考区的命题指向基本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是关注家庭生活,或者关注学校生活,或者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写作者的真实体验,书写对生活的认识或感悟,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下面,我们就以2018年浙江嘉兴市中考作文为例,来了解如何应对这一类的作文命题。  中考文题   以下是小华同学写给
期刊
如果我的生命  只剩下最后三天——  我会和朋友一起嬉戏  体会友情中的快乐  如果我的生命  只剩下最后两天——  我會和亲人一起聊天  体会亲情中的温暖  如果我的生命  只剩下最后一天——  我会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体会万物生长的美好  如果我的生命  将要终止——  我却死而无憾  因为  我体悟到了幸福之所在  教师点评   这首小诗昂扬着小诗人内心的美好、向上的热情,体现了小诗人对
期刊
我说你是人间的十月天  轻轻吹散了薄暮烟  迷蒙在这皎皎秋月里,腼腆地现  你是十月傍晚里的霞天  夕阳吹着桂花的甜  白雾在清香中转  枫叶飘落在窗前  那凉,那清幽,你是  无际麦田的小径  你踏着,你是  收获,勤勉,你是  日日的笑颜  麦田里那片金黄,你像  旭日初升的红,你  柔美而溫暖  天色映衬着你梦想期待中的白兰  你是一夜一夜的花开,是雁  在天空盘旋,你是  爱,是暖,是希望
期刊
词,作为一种与诗并称的文学体裁,无疑也是汉语之精华,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词既有委婉缠绵,又有高古雄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也是中国文学走向通俗的一道界碑。下面,我们就以《词四首》为例,来看如何欣赏词这种文学体裁。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工于诗文,词作有的写边塞生活,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