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面教学问题】
歌唱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优美的歌唱可以让孩子们真切地体验到快乐,可以激发学生美好的内心情感。歌唱是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音乐殿堂的一条捷径,能让孩子们找到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却不会歌唱呢?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不在调上”
低年级学生即使跟着伴奏旋律,依然不能准确地歌唱,总有一些音没有到位,特别是演唱稍高音区的旋律,基本上偏低,有的孩子心里清楚怎么唱,但一开口就不对了。这种“不在调上”或是“跑调”现象存在之数不在个别,应当引起注意和重视。
问题二:“比谁唱得响”
在齐唱时,孩子没有集体歌唱意识,特别是一些爱出风头的孩子,只要全班一齐唱,就能听到他们另类的声音,而他们也因得到大家的关注显得很得意洋洋。这类“喊唱”现象往往助长了个别学生个人主义,对集体合唱的训练起着反作用,受其影响却没有音乐之美。
问题三:“想唱不敢唱”
在学生独立演唱时,许多孩子不够肯定也不够自信,表现的很羞涩、扭扭捏捏,演唱音量很轻,自唱自听。“想唱不敢唱”,学生自己唱着不爽,其他师生听也累。
【让歌唱也“任性”】
“任性”一:让音调不再是问题
歌唱的基础是音准,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音准。听是学习音乐的根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自己和同学的声音。在刚接手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笔者就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音准”耳朵,即学生的听辨能力、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听唱一个音符——学生默唱这个音符——学生唱出这个音符——由学生判断唱得和老师是否一样。通过反复的聆听,将同伴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将自己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来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比较之后,还要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大量的评价,是高是低,还差多少等等,这个评价相当重要,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听辨的能力,提高学生听辨准确度,让学生彼此激励,所以,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急着去评判,要让学生之间相互充分比较、评价。这种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下一步是利用手势或身势帮助学生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空间位置,手势是帮助学生听辨和理解的很好方式。
如笔者在教学为音符找朋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个一组或五个一组的单音,学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几遍之后,教师在学生唱的同时,弹奏与之唱的不一样的音符,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老师弹奏的“朋友音符”,听出之后,分小组唱唱两个音符朋友:一组坐着唱1,另一组站着唱3,一般用三度音程练习,从不同高度形象表现音高的关系,要求学生轻轻地用母音哼唱,保持长音,引导学生聆听两个好朋友合在一起的和声音响和色彩。以上的练习方法,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相信对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纠正跑调会有一定的作用。
“任性”二:让个别与合唱共相长
“喊唱”现象是孩子们在歌唱时常见的一个毛病。教师要教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发现自己的声音,学会轻声唱,轻声聆听的好习惯。有的孩子说话声音很轻,唱起歌来声音又细有尖;有的孩子说话声音响,但唱歌时声音紧张,唱到高音时声音发白,脸红脖子粗,有种“上吊”的感觉,这样唱歌很容易使声带损伤,所以音乐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如果感觉演唱不舒服就不要强迫自己唱高音。如果感觉学生在演唱教材上的调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适当的降调,要为孩子选择适当的音调演唱,切勿死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歌唱前没有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首先,要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笔者在开学的前几堂音乐课中,并不着急上课,而是强调音乐课的常规教育,演唱姿势是课堂常规必说的内容。在教孩子们正确的演唱姿势时,要先站姿开始练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自然下垂,双手入在身体两侧,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当大部分人都成习惯之后,开始练习坐姿歌唱,对于少部分懒散的孩子,教师要及时用手势、语言不断提醒,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
其次,要训练孩子正确的发声。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还处在一个浅状态,教师要采用一些孩子易懂易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发声。
如“狗喘气”法,教师用一些最简单的节奏型 模仿狗喘气,让学生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老师,笔者的肚子会动的。”有的学生说:“老师,笔者肚子很累啊!”……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横膈膜的支撑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发声训练,并非是传统观念中的只为练声而练声,这样纯粹机械的发声对于低段的孩子没有一丁点儿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明确歌曲的知识掌握度在哪里,把新知识学习与已有的知识技能相结合,根据学情可以从歌曲中提取出一些主干音或者难点音,对音乐材料进行重组,设计出与本课音乐内容相配套的发声曲,逐步过渡到重点乐句或难点乐句的学习,相信这种“缓坡式”的发声训练,孩子会学的很轻松。
再者,要重视孩子的基本唱歌方法引导。教师要在平时的歌唱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歌唱方法:连贯唱法、断音、顿音唱法、轻声哼唱法。在歌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一项比较技术化的单调的活动,但是笔者们可以把技术化的指导语言变一变,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象语”代之。让学生有兴趣,无压力,享受美。
如在歌曲《大树妈妈》中圆滑线的连贯唱法用的比较多,笔者让孩子们当大树妈妈,随着微风摇曳的感觉演唱,感受连贯的唱法。教师也可以借助教材表达的音乐形象来学习这些歌唱的方法。例如:一字多音的唱法笔者们可以说“用声音画小彩虹”, 教师给以形象的示范,并把这种感觉始终带给学生。
“任性”三:让孩子大胆唱出心声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独唱应该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们体验歌唱的成功,他们会展现给笔者们更大的成功。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赞美。这种动力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是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歌唱是孩子与生俱有权力,也是能够被传授的技能,歌唱艺术虽然博大精深,但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唱歌,就会越唱越好,就会更愿意开口歌唱,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势必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相信,孩子的童年有了歌唱,有了音乐的陪伴,会更加的快乐和绚丽多彩。
歌唱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优美的歌唱可以让孩子们真切地体验到快乐,可以激发学生美好的内心情感。歌唱是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音乐殿堂的一条捷径,能让孩子们找到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却不会歌唱呢?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不在调上”
低年级学生即使跟着伴奏旋律,依然不能准确地歌唱,总有一些音没有到位,特别是演唱稍高音区的旋律,基本上偏低,有的孩子心里清楚怎么唱,但一开口就不对了。这种“不在调上”或是“跑调”现象存在之数不在个别,应当引起注意和重视。
问题二:“比谁唱得响”
在齐唱时,孩子没有集体歌唱意识,特别是一些爱出风头的孩子,只要全班一齐唱,就能听到他们另类的声音,而他们也因得到大家的关注显得很得意洋洋。这类“喊唱”现象往往助长了个别学生个人主义,对集体合唱的训练起着反作用,受其影响却没有音乐之美。
问题三:“想唱不敢唱”
在学生独立演唱时,许多孩子不够肯定也不够自信,表现的很羞涩、扭扭捏捏,演唱音量很轻,自唱自听。“想唱不敢唱”,学生自己唱着不爽,其他师生听也累。
【让歌唱也“任性”】
“任性”一:让音调不再是问题
歌唱的基础是音准,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音准。听是学习音乐的根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自己和同学的声音。在刚接手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笔者就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音准”耳朵,即学生的听辨能力、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听唱一个音符——学生默唱这个音符——学生唱出这个音符——由学生判断唱得和老师是否一样。通过反复的聆听,将同伴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将自己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来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比较之后,还要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大量的评价,是高是低,还差多少等等,这个评价相当重要,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听辨的能力,提高学生听辨准确度,让学生彼此激励,所以,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急着去评判,要让学生之间相互充分比较、评价。这种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下一步是利用手势或身势帮助学生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空间位置,手势是帮助学生听辨和理解的很好方式。
如笔者在教学为音符找朋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个一组或五个一组的单音,学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几遍之后,教师在学生唱的同时,弹奏与之唱的不一样的音符,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老师弹奏的“朋友音符”,听出之后,分小组唱唱两个音符朋友:一组坐着唱1,另一组站着唱3,一般用三度音程练习,从不同高度形象表现音高的关系,要求学生轻轻地用母音哼唱,保持长音,引导学生聆听两个好朋友合在一起的和声音响和色彩。以上的练习方法,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相信对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纠正跑调会有一定的作用。
“任性”二:让个别与合唱共相长
“喊唱”现象是孩子们在歌唱时常见的一个毛病。教师要教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发现自己的声音,学会轻声唱,轻声聆听的好习惯。有的孩子说话声音很轻,唱起歌来声音又细有尖;有的孩子说话声音响,但唱歌时声音紧张,唱到高音时声音发白,脸红脖子粗,有种“上吊”的感觉,这样唱歌很容易使声带损伤,所以音乐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如果感觉演唱不舒服就不要强迫自己唱高音。如果感觉学生在演唱教材上的调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适当的降调,要为孩子选择适当的音调演唱,切勿死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歌唱前没有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首先,要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笔者在开学的前几堂音乐课中,并不着急上课,而是强调音乐课的常规教育,演唱姿势是课堂常规必说的内容。在教孩子们正确的演唱姿势时,要先站姿开始练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自然下垂,双手入在身体两侧,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当大部分人都成习惯之后,开始练习坐姿歌唱,对于少部分懒散的孩子,教师要及时用手势、语言不断提醒,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
其次,要训练孩子正确的发声。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还处在一个浅状态,教师要采用一些孩子易懂易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发声。
如“狗喘气”法,教师用一些最简单的节奏型 模仿狗喘气,让学生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老师,笔者的肚子会动的。”有的学生说:“老师,笔者肚子很累啊!”……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横膈膜的支撑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发声训练,并非是传统观念中的只为练声而练声,这样纯粹机械的发声对于低段的孩子没有一丁点儿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明确歌曲的知识掌握度在哪里,把新知识学习与已有的知识技能相结合,根据学情可以从歌曲中提取出一些主干音或者难点音,对音乐材料进行重组,设计出与本课音乐内容相配套的发声曲,逐步过渡到重点乐句或难点乐句的学习,相信这种“缓坡式”的发声训练,孩子会学的很轻松。
再者,要重视孩子的基本唱歌方法引导。教师要在平时的歌唱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歌唱方法:连贯唱法、断音、顿音唱法、轻声哼唱法。在歌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一项比较技术化的单调的活动,但是笔者们可以把技术化的指导语言变一变,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象语”代之。让学生有兴趣,无压力,享受美。
如在歌曲《大树妈妈》中圆滑线的连贯唱法用的比较多,笔者让孩子们当大树妈妈,随着微风摇曳的感觉演唱,感受连贯的唱法。教师也可以借助教材表达的音乐形象来学习这些歌唱的方法。例如:一字多音的唱法笔者们可以说“用声音画小彩虹”, 教师给以形象的示范,并把这种感觉始终带给学生。
“任性”三:让孩子大胆唱出心声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独唱应该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们体验歌唱的成功,他们会展现给笔者们更大的成功。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赞美。这种动力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是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歌唱是孩子与生俱有权力,也是能够被传授的技能,歌唱艺术虽然博大精深,但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唱歌,就会越唱越好,就会更愿意开口歌唱,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势必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相信,孩子的童年有了歌唱,有了音乐的陪伴,会更加的快乐和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