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中的人本规定性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kanhaow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众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新生产物,其本身综述利弊相生、优劣并存,从而,导致文化主体-人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而使人怀疑大众文化中人的主体性的存在。而事实上,在大众文化与人的对立中,人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他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自身、对文化都具有主体能动性,这种主体能动性深刻的体现在文化的人本规定性中。
  关键词:大众文化;主体性;属人;为人
  
  由工业革命引发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开始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历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从内容到形式的重大改变。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大众文化的出现了。在文化批判者的眼里,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化、平面化、媚俗性和批量生产、大规模复制的特性;它削平了个性、消解了意识,制造了一批盲从、懒惰、目光短浅的受众——大众文化在使人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乐的同时,开始体验到自己正处于造物的异化状态:人失去了主体性,陷入了深刻的生存和文化危机。
  而事实上,在大众文化与人的对立中,人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他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自身、对文化都具有主体能动性,这种主体能动性深刻的体现在文化的人本规定性中。也就是说,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大众文化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确凿的证明。
  
  一、大众文化的属人性
  
  与动物消极的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通过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创造并把握着一个与自然界相关的人的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天然自然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1]由于这种创造活动的展开,“‘自然’已一去不复返地消失。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成为一个完全人化了的世界……”。[2]这个“人化自然”,由于所承载的价值意义,而成为了“文化的世界”。而正是在这种创造“文化的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3]
  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观点,在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那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们可以从人的实践活动及成果(人化自然)的角度去理解现实世界,包括大众文化的出现。就连对大众文化嗤之以鼻的霍克海默,也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批判理论》中指出,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塑造的东西,只是个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常常把自己当作被动的、被决定的存在。实际上,“呈现给个人的,他必须接受和重视的世界,在其现有的和将来的形式下,都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产物。……人不仅仅在穿着打扮,在外在形式和情感特征上是历史的产物,甚至人们看和听的方式也是与经过万年进化的社会过程分不开的。”[4]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大众文化是人为的创造物,它无论表现为实物形态的物质文明的成果,还是采取符号形式的精神文明成果,都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人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不仅如此,由于实践的发展为大众文化创造了深厚的动能,提供了广泛有力的现实可能性和基础,使大众文化表现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第一,催生了多种多样的大众文化形式。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消费方式等,这些新的事物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审美心态和感情,从而引发人们去认识、去评价、去反思,而对各种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方式的认识、评价和反思,为新的文化形式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最终,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形式。
  第二,分化出专门从事大众文化创作的独立部门和从业人员,构成了当代庞大的传播群体。对于这些传播群体来说,从事传播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更重要的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所以他们都必须接受专门的训练,掌握传播的技能。为了使传播工作前后衔接、左右协调,他们必须形成一个严密的集体,用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以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因此,与以往的传播者相比,大众传播群体具有职业化、组织化的特点。
  第三,促进了传播工具的不断现代化。最近半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脑、传真、录像、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众多的新技术迅速发展,并很快的与传播媒介结合在一起,使得大众文化所依赖的大众传媒日益现代化,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社会诞生的第一天起,文化的创造和继承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随着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不仅可以以某种方式超越给定的外部的自然,而且也可以不断地超越、提升和重建已有的文化造物,从而使文化的形態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进化过程。唯其如此,才使大众文化表现为一个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变化历程。
  
  二、大众文化的为人特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5]这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关系总是“从自己出发,”是“为我存在”的关系。否则,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6]因此,人之所以要进行文化创造,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大众文化的产生,也正是由人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驱动的:
  ⒈满足信息的需要
  人对信息的需求的自觉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古代社会生产方式极其落后,人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自给自足,与其他人的交往很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对信息的需求是很有限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极其落后。
  与以前古老的传播方式相比,大众传媒提供信息的能力是其它任何媒介和机构都难以比拟的。马克思在形容消费转移时说过,可以“用时间消灭空间”,[7]即缩短传递的时间,使在空间中处于这一方的商品能很快的转移到另一方。而大众传媒正具有这种“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辐射力:借助大众传媒,大众文化能及时把握时代的气息,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大到国际、天文、地理;小到家庭、邻里、朋友的各种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的信息,迅速地、及时地传输给大众。这样,大众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且,还使心灵得以沟通,使智慧和潜能得到释放。
  ⒉满足社会化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中,人,一旦具备了一定的视听和阅读能力以后,就与大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为如此,人的社会化越来越依赖于大众文化的教化和濡化。
  人要生产和生活,就需要对自己的各种行动做出合理的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成败得失。因此,寻求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而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通过对善恶是非的宣传和展示,使大众得以从中获得判断各种事物的标准,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合理合法,得到社会的认同。
  另外,由于社会关系的极其复杂,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要想扮演好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固然可以借助知识传授间接的获得扮演的技巧,但最好的还是通过社会交往,自己体悟个中的道理。大众文化中众多的娱乐场所,为直接的自由交往提供了舞台,使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得以充分的展开。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生百态,学习其他人在扮演相同角色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探讨角色扮演中的酸甜苦辣。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的修正、改变自己原有的不符合本角色的态度和情感,确立并巩固符号角色的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⒊调剂生活的需要
  当代社会中,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市场规律,无情的改变着人们彼此的关系,一切温情脉脉的传统道德为赤裸裸的市场竞争、金钱交易所取代;失业危机、竞争使人不时有如履薄冰之感;分工的细致化、程式化、标准化使人越来越像机器上的齿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简单而枯燥的工作……严酷的现实与人的自由意志、超越精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常常使人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之中。
  望梅可以止渴。大众文化为高竞争、快节奏的当代人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人们将希望和热情、光荣与梦想编织进这个栩栩如生的人造世界中,而这个对象化的世界,又以其“在场”的逼真性使人们仿佛面对一个自在的真实。于是,大众文化一遍一遍的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人一生平安”等世俗神话,为大众安排了一个虚幻的主体位置,含蓄地、有时是直接地宣泄着人们心中所潜伏的各种无意识的冲动,从而使他们将幻想当作真实来体验,使饱尝忧患和匮乏的心灵从中得到象征性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焦虑,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扩展了人对世界的感受、理解和把握,这对于人的心理压力的释放、社会的有序化都起着明显的作用。
  总之,尽管大众文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它作为文化的本质没有改变,它本身体现出的“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没有改变,因此,作为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中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是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发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8-49页.
  [2]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转引自杨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4页.
  [3]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23頁-124页
  [4]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1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69页.
  [6]肖前、李淮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2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3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安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把以人为本的观念始终贯彻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和繁荣企业的安全文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可持续发展设计、绿化系统建设、建筑节能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指导设计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握正确的设计理念,做出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方案    1.引言     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
期刊
摘 要: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重要文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走向文坛的,形成了自由地追求表现自我以及追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和谐统一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周作人;美学;来源;特征    前言    周作人是为文学而生的,他的一生始终是为文学的贡献而孜孜不倦的追求。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美学家,诚然,对他的美学思想,当然有研究的必要。
期刊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是党和政府应对新形势新需要做出的重要决策,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指导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主动性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工會的产生来源于
期刊
摘 要:坚持科学理财是提高部队财经管理水平的前提。当前,应进一步创新财经管理理念,统筹配置部队财力资源,坚持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积极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和资金支付改革,推动部队财经管理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军队财务;科学理财;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全军各部队积极贯彻落实军委总部有关加强财经管理文件精神,在财经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随着军队转型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情况下,市场用工制度和用工形式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由此将带来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呈现,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主要方式,其仲裁时效成为解决劳动争议的首要焦点问题,往往直接决定案件处理结果。但是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重要地位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律规定不够和相对滞后,影响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和司法的权威,因此有必要对有
期刊
摘 要:古代汉语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如今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到多重困境。要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兴趣的激发。兴趣可以对学习效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来提出在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三个大的方面下的六项具体的古汉语教学变革。  关键词:古代汉语;困境;兴趣;教学方法变革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下属应用性学科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是阅读我国
期刊
摘 要:徐志摩的诗一向为人称颂,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志摩在诗理论方面虽然没有像闻一多那样系统的主张和见解,但他以自己的诗写作实践证明了他的诗是有独特的美的,而且这种美已经征服了读者和研究者。读过他的诗的人不难发现,他的诗普遍具有音乐美,意象美,语言美等特征。  关键词:自然;雅与俗;意象    徐志摩生前共出版过三部诗集,分别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志摩的诗
期刊
摘 要:对军械物资管理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其储存质量管理现状。综合考虑影响库存军械物资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建立了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军械物资;管理质量    为了保证军械物资的储存质量,需要對库存军械物资质量体系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评价,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工作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
期刊
摘 要:很多评论者都认为,张的影片和文学隔离的越来越远了,而更专注于影像的画面盛宴以及给麻木的人群带来视觉的冲击力,这也可说是张导的一次次转型。本文从张艺谋自2002年以来他在电影与其他类型的融汇、从电影转变和观众的期许几个方面来谈张艺谋电影叙事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电影叙事策略     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策略问题,绕不开张艺谋,而他的影片这些年也是不断发生变化,可是不论人们对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