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出现口臭、便秘、面颊赤红,不爱吃饭,这种现象妈妈不要忽视,很可能宝宝积食了。
中医称为“积滞”
宝宝积食查颜观色
1 大便秘结,干硬成球
中医认为大便干燥会使大肠产生滞热,容易感受外邪,引起患感冒发热。
2 胃不和,卧不安
中医认为吃饭与睡眠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如遇到宝宝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家长就应认真回忆宝宝近日的饮食是否有过冷或过食肥腻等情况。上述情况都会引起小儿胃肠不适,甚至肚子疼痛,引起睡眠不安。
3 舌苔白厚
腹中有积食舌苔白且厚,若滞热壅盛,此时可闻到宝宝口中呼出一种酸腐味。
4 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说明有内热。也就是说宝宝手心、脚心热,往往是宝宝体内寒热失去平衡,将要发生疾病的一种现象。
5 口唇红、鼻孔干
中医认为口唇为中焦脾胃的苗窍。鼻为肺的苗窍,唇红鼻干或者鼻中有黏涕,黄涕,都是脾胃和肺有热的表现,如不及时解除,可能很快会出现宝宝停食外感的病证。
宝宝积食有原因
宝宝积食大都由饮食不节引起,其次是过食寒凉,还有一些患儿属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引起。
原因1 饮食无节制,吃得太多
宝宝年龄小,没有自制力,碰上好吃的就多吃,但小宝宝脾胃功能还不强,调节能力差,吃下太多东西而无法消化,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原因2 宝宝对冷暖不敏感
宝宝大多对冷热,疼痛,苦甜不是特别敏感,有些宝宝一玩起来就玩疯了,跑出一身汗,出汗后风一吹,就着凉,造成脾胃失衡。有些家长给宝宝穿得过多,捂着宝宝,易产生内热,也容易造成外感。
原因3 天生脾胃弱
如果是早产儿,体重低于5斤的宝宝,大多存在先天发育差,脾胃弱的问题,容易出现脾胃不和,消化不良。
宝宝积食中医化解法
方法一:三根汤或焦三仙
如果仅仅是轻微的流鼻涕,稍有些咳嗽、口唇发红,那么病轻药也轻,一般喝一些中药代水饮即可。可以减轻病症,扶正去邪。
三根汤:芦根,葛根、茅根煮汤。一天一付,当水喝。
焦三仙: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如果不爱吃东西,口臭、腹胀,可以煮焦三仙代水饮。
方法二:捏脊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头部和背部正中线是督脉走行的部位。督脉主阳,刺激督脉穴位可以影响内脏和整个机体功能亢奋。
捏脊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提高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这种保健按摩术,可以增强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操作方法:
捏脊前先把双手搓热。让宝宝俯卧,全身放松,妈妈站于一侧。在宝宝背部由下而上轻轻按揉,使肌肉放松。然后从宝宝的骶尾部长强穴开始,用拇指和食指的二、三节将宝宝的背部皮肤捏起,双手交替捏脊至大椎穴,如此反复进行3次,在第4次和第5次时,每捏3次后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次,有时还会听到响声,最后以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的脾腧,胃腧、肾腧各3~5次。
方法三:食疗
山药米粥
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又叫谷子,粟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
主治,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白萝卜粥
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
制作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h切片,先煮30分钟,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功能:开胸顺气,健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经常食用,有利于调节胃肠功能。
方法四:中药
小儿至宝丸
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停食停乳,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泄泻,惊惕抽搐。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太和妙灵丹
用于小儿肺胃痰热,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烧恶寒、头痛鼻塞,咳嗽气促、烦燥不安、内热惊风、四肢抽搐。用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宝宝积食预防法
宝宝积食,最主要的原因在父母,如果父母照顾得当,一般不会发生。疼爱宝宝,父母就应严格管理宝宝的饮食,并且注意宝宝穿衣的多少。
宝吃东西往往没有节制,父母应注意宝宝吃东西的量,吃得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宝宝再吃了。尤其是不易消化的肉类及黏食。有些宝宝,这几天吃得多些,那几天又吃得少些,此时父母不要着急,只要宝宝睡得好、精神愉快,就没有问题。宝宝的身体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要看宝宝吃得少了,就追着喂。
宝宝脾胃功能弱,因此不要吃太多太凉(如冰淇淋,冰水),太辣(如辣椒、蒜、葱)的食物,尤其注意不能暴饮暴食,不要吃过多零食。
注意饮食调理。如果发现宝宝大便干了。就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些有利通便的食物如红薯、玉米面,韭菜,芹菜。这些食物纤维含量多,有利于通便。此时不要再吃炸鸡、炖肉、炸薯条之类的食物。有些宝宝可能不爱吃青菜,但家长可以变通一下,将这些菜做成馅如包子,饺子等,让宝宝吃一些。
晚饭不要让宝宝吃得过多。因为夜间胃肠蠕动慢,食物在胃中存留时间长,易生内热。如果吃得多了些,父母要带他运动运动,多玩一会儿,让食物尽早消化掉。
宝宝穿得过多,也产生内热。因此,父母注意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如果宝宝手比较凉,就是穿得少了,应该加些衣服,如果摸着宝宝手心热,后脖子处有些潮,就是穿得过多,该脱衣服了。
在宝宝跑跳玩耍前,要少穿衣服,因为在跑的过程中运动量大,可能出汗。玩后,看着宝宝出汗了,要加衣服,避免着凉。
冬天不要给宝宝使用电褥子,因为极易使宝宝上火,产生内热。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宝宝积食后,脾胃尚在恢复阶段,还比较虚弱,应该让宝宝慢慢恢复正常的饮食,比如先吃些粥、面片汤,过渡到吃些饺子、面条,再过渡到吃些蔬菜炒肉,再过渡到吃炖肉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让脾胃逐渐适应正常饮食。
中医称为“积滞”
宝宝积食查颜观色
1 大便秘结,干硬成球
中医认为大便干燥会使大肠产生滞热,容易感受外邪,引起患感冒发热。
2 胃不和,卧不安
中医认为吃饭与睡眠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如遇到宝宝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家长就应认真回忆宝宝近日的饮食是否有过冷或过食肥腻等情况。上述情况都会引起小儿胃肠不适,甚至肚子疼痛,引起睡眠不安。
3 舌苔白厚
腹中有积食舌苔白且厚,若滞热壅盛,此时可闻到宝宝口中呼出一种酸腐味。
4 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说明有内热。也就是说宝宝手心、脚心热,往往是宝宝体内寒热失去平衡,将要发生疾病的一种现象。
5 口唇红、鼻孔干
中医认为口唇为中焦脾胃的苗窍。鼻为肺的苗窍,唇红鼻干或者鼻中有黏涕,黄涕,都是脾胃和肺有热的表现,如不及时解除,可能很快会出现宝宝停食外感的病证。
宝宝积食有原因
宝宝积食大都由饮食不节引起,其次是过食寒凉,还有一些患儿属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引起。
原因1 饮食无节制,吃得太多
宝宝年龄小,没有自制力,碰上好吃的就多吃,但小宝宝脾胃功能还不强,调节能力差,吃下太多东西而无法消化,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原因2 宝宝对冷暖不敏感
宝宝大多对冷热,疼痛,苦甜不是特别敏感,有些宝宝一玩起来就玩疯了,跑出一身汗,出汗后风一吹,就着凉,造成脾胃失衡。有些家长给宝宝穿得过多,捂着宝宝,易产生内热,也容易造成外感。
原因3 天生脾胃弱
如果是早产儿,体重低于5斤的宝宝,大多存在先天发育差,脾胃弱的问题,容易出现脾胃不和,消化不良。
宝宝积食中医化解法
方法一:三根汤或焦三仙
如果仅仅是轻微的流鼻涕,稍有些咳嗽、口唇发红,那么病轻药也轻,一般喝一些中药代水饮即可。可以减轻病症,扶正去邪。
三根汤:芦根,葛根、茅根煮汤。一天一付,当水喝。
焦三仙: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如果不爱吃东西,口臭、腹胀,可以煮焦三仙代水饮。
方法二:捏脊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头部和背部正中线是督脉走行的部位。督脉主阳,刺激督脉穴位可以影响内脏和整个机体功能亢奋。
捏脊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提高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这种保健按摩术,可以增强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操作方法:
捏脊前先把双手搓热。让宝宝俯卧,全身放松,妈妈站于一侧。在宝宝背部由下而上轻轻按揉,使肌肉放松。然后从宝宝的骶尾部长强穴开始,用拇指和食指的二、三节将宝宝的背部皮肤捏起,双手交替捏脊至大椎穴,如此反复进行3次,在第4次和第5次时,每捏3次后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次,有时还会听到响声,最后以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的脾腧,胃腧、肾腧各3~5次。
方法三:食疗
山药米粥
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又叫谷子,粟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
主治,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白萝卜粥
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
制作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h切片,先煮30分钟,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功能:开胸顺气,健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经常食用,有利于调节胃肠功能。
方法四:中药
小儿至宝丸
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停食停乳,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泄泻,惊惕抽搐。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太和妙灵丹
用于小儿肺胃痰热,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烧恶寒、头痛鼻塞,咳嗽气促、烦燥不安、内热惊风、四肢抽搐。用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宝宝积食预防法
宝宝积食,最主要的原因在父母,如果父母照顾得当,一般不会发生。疼爱宝宝,父母就应严格管理宝宝的饮食,并且注意宝宝穿衣的多少。
宝吃东西往往没有节制,父母应注意宝宝吃东西的量,吃得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宝宝再吃了。尤其是不易消化的肉类及黏食。有些宝宝,这几天吃得多些,那几天又吃得少些,此时父母不要着急,只要宝宝睡得好、精神愉快,就没有问题。宝宝的身体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要看宝宝吃得少了,就追着喂。
宝宝脾胃功能弱,因此不要吃太多太凉(如冰淇淋,冰水),太辣(如辣椒、蒜、葱)的食物,尤其注意不能暴饮暴食,不要吃过多零食。
注意饮食调理。如果发现宝宝大便干了。就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些有利通便的食物如红薯、玉米面,韭菜,芹菜。这些食物纤维含量多,有利于通便。此时不要再吃炸鸡、炖肉、炸薯条之类的食物。有些宝宝可能不爱吃青菜,但家长可以变通一下,将这些菜做成馅如包子,饺子等,让宝宝吃一些。
晚饭不要让宝宝吃得过多。因为夜间胃肠蠕动慢,食物在胃中存留时间长,易生内热。如果吃得多了些,父母要带他运动运动,多玩一会儿,让食物尽早消化掉。
宝宝穿得过多,也产生内热。因此,父母注意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如果宝宝手比较凉,就是穿得少了,应该加些衣服,如果摸着宝宝手心热,后脖子处有些潮,就是穿得过多,该脱衣服了。
在宝宝跑跳玩耍前,要少穿衣服,因为在跑的过程中运动量大,可能出汗。玩后,看着宝宝出汗了,要加衣服,避免着凉。
冬天不要给宝宝使用电褥子,因为极易使宝宝上火,产生内热。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宝宝积食后,脾胃尚在恢复阶段,还比较虚弱,应该让宝宝慢慢恢复正常的饮食,比如先吃些粥、面片汤,过渡到吃些饺子、面条,再过渡到吃些蔬菜炒肉,再过渡到吃炖肉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让脾胃逐渐适应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