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数学教师对所传授的内容都相当熟悉,听公开课之前,只要知道上什么课题,那么学生该掌握哪些知识,听课教师都了然于胸。有些课都已经听过很多遍了,都能想象出教师会怎样上。可为什么有些公开课上过之后,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为什么有些东西上课的教师能想到,而我们想不到呢?如果教师要突破思维方式,就必须多“想”。
一、要认真去想
古人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有这种不安于现状、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要有勇于尝试的冲动,能够自主地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以前的教师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让学生认识到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所有的直径相等。教师在讲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时,浓墨重彩,先给出名称,再判断,然后学生说、教师说、课本说,最后是千篇一律的板书。
而笔者在教学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和思辨来概括圆的特征。其实学生对直径、半径认识是不会错的,有的只是教师的不放心。笔者在这课教学时,揭示了半径和直径名称后,让学生在一个圆内标出许多的半径和直径,学生基本上不会错。让学生量一量,学生的测量肯定会有误差的,其实学生只要脑子一想,就会知道: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原先教师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画得不“圆”。让学生欣赏画得不圆的作品,问学生怎样才能画出不圆的作品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学生得出了画圆应注意“手往哪里抓,两脚之间是否固定,两脚之间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等问题,那样学生也就会画圆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地去设计,多去想想。
二、要善于想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現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我们要设计一节有创意的课、有价值的课,就要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要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一般都是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各式各样的抽象的角,没有让学生去感受量角的用处。笔者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在儿童生活中寻找,想到了滑梯,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一定都玩过。所以在上课的引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场境:孩子们,请看大屏幕(出示三个倾斜度不一样的滑梯),你们玩过吗?你们喜欢玩哪个?
当有人说第三个时,有些同学笑了,笑什么?(学生答第三个太斜了,有的学生答第三个太陡了),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观察其中的不同之处吗?(学生答:角度)。这时教师予以肯定并加以强调,最主要是角度不同,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看量角的大小了,是不是?这样简单、真实而又有问题的情境,学生笑了,老师也会幸福地笑的。
三、要坚持想
人类所有的成功,几乎都是坚持的结果;人类所有的创造,几乎都是坚持的作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二十年心血的结晶。对一个问题思考了二十年是怎样的精神,不就是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吗?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革,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要坚持想。许多课堂教学成功的范例,我们没想到,别人想到了,这就是他坚持想的结果。
《角的度量》这课教材中是先量角,再学画角的。在讲这节课时,笔者创造性地让学生先画角,然后量角。笔者先画角的设想是怎样出来的呢?首先回忆,当学生第一次拿着量角器,不会量角时就是要到量角器上拿角来比对,量角其实就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在要量的角上;然后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呢?先组织学生讨论:量角器圆弧和直边夹的角,是不是我们数学上学的角。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找到一个90度的角,把它给画出来,接着再画一个60度的角,再画一个1度的角,最后画一个150度的角等。教师提问,看着量角器,你能看到哪些角?这时学生能够说出各种角来,再让学生想想:怎样用量角器来量角呢?这样就解决了量角教学中的难题。
如果要设计出一堂有价值的课,教师就要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思考生活,提炼出有价值的元素来服务教学,真正地享受数学。如果要设计一堂有创新且有思想内涵的课,教师就要站在一定高度去想,坚持想,想出正确的教学思路。那样,当别人听完你的课后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
一、要认真去想
古人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有这种不安于现状、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要有勇于尝试的冲动,能够自主地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以前的教师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让学生认识到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所有的直径相等。教师在讲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时,浓墨重彩,先给出名称,再判断,然后学生说、教师说、课本说,最后是千篇一律的板书。
而笔者在教学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和思辨来概括圆的特征。其实学生对直径、半径认识是不会错的,有的只是教师的不放心。笔者在这课教学时,揭示了半径和直径名称后,让学生在一个圆内标出许多的半径和直径,学生基本上不会错。让学生量一量,学生的测量肯定会有误差的,其实学生只要脑子一想,就会知道: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原先教师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画得不“圆”。让学生欣赏画得不圆的作品,问学生怎样才能画出不圆的作品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学生得出了画圆应注意“手往哪里抓,两脚之间是否固定,两脚之间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等问题,那样学生也就会画圆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地去设计,多去想想。
二、要善于想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現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我们要设计一节有创意的课、有价值的课,就要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要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一般都是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各式各样的抽象的角,没有让学生去感受量角的用处。笔者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在儿童生活中寻找,想到了滑梯,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一定都玩过。所以在上课的引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场境:孩子们,请看大屏幕(出示三个倾斜度不一样的滑梯),你们玩过吗?你们喜欢玩哪个?
当有人说第三个时,有些同学笑了,笑什么?(学生答第三个太斜了,有的学生答第三个太陡了),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观察其中的不同之处吗?(学生答:角度)。这时教师予以肯定并加以强调,最主要是角度不同,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看量角的大小了,是不是?这样简单、真实而又有问题的情境,学生笑了,老师也会幸福地笑的。
三、要坚持想
人类所有的成功,几乎都是坚持的结果;人类所有的创造,几乎都是坚持的作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二十年心血的结晶。对一个问题思考了二十年是怎样的精神,不就是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吗?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革,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要坚持想。许多课堂教学成功的范例,我们没想到,别人想到了,这就是他坚持想的结果。
《角的度量》这课教材中是先量角,再学画角的。在讲这节课时,笔者创造性地让学生先画角,然后量角。笔者先画角的设想是怎样出来的呢?首先回忆,当学生第一次拿着量角器,不会量角时就是要到量角器上拿角来比对,量角其实就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在要量的角上;然后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呢?先组织学生讨论:量角器圆弧和直边夹的角,是不是我们数学上学的角。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找到一个90度的角,把它给画出来,接着再画一个60度的角,再画一个1度的角,最后画一个150度的角等。教师提问,看着量角器,你能看到哪些角?这时学生能够说出各种角来,再让学生想想:怎样用量角器来量角呢?这样就解决了量角教学中的难题。
如果要设计出一堂有价值的课,教师就要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思考生活,提炼出有价值的元素来服务教学,真正地享受数学。如果要设计一堂有创新且有思想内涵的课,教师就要站在一定高度去想,坚持想,想出正确的教学思路。那样,当别人听完你的课后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