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习项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要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但是遗憾的是,不少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在概括时缺乏正确的方法,要么抄写课文中的句子,要么以偏概全,写得较为片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在各种训练中逐步提高概括能力。
一、主题归整,形成知识系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单元都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将各种零碎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结合单元课文的内容展开教学。这样就能起到主题归整的效果,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将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放在一起分析,说说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是什么,并用撰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更清晰、具体化地展现几篇课文的内容。在制定表格的过程中,学生围绕文体、内容、修辞手法、观察顺序、文章结构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学生首先发现,这几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相似点,它们都描写了景色。其次,学生发现文章的文体不一样,如《长江之歌》是诗歌的形式,而《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都是散文。在分析修辞手法的时候,学生发现《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这样的散文都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填写了表格后,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用撰写表格的方式列出单元中每一课的关键信息,结合内容、表达方式、结构等加以分析,在自主填表的过程中进行概括,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伴随着这样的整合学习,学生可以尝试整理一整本教材中的课文,将教材变成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更好地搞清楚编者编写课本的目的,学习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二、文体梳理,搭建认知框架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不同文体的作品,如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等。这些文章由于文体不同,所以写作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将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进行简单梳理,搭建认知框架,这样学生就能明白针对不同的文体的作品要采用怎样的概括方法。
以《三打白骨精》一文为例子,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文体梳理的方式进行概括,思考要如何概括这样的记叙类文章。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说说记叙文有哪些要素。学生提出“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重要的内容,之后笔者让学生依次说出《三打白骨精》一文的对应内容。如时间是“取经途中的某一天”,地点是“高山前”,人物是“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骨精”,事件的起因是“白骨精想要吃掉唐僧”,经过是“白骨精三次变化形象,没能吃掉唐僧”,结果是“孙悟空总结了经验,在白骨精第三次出现时,杀死了白骨精”。笔者引导学生整合这些内容,这样学生就知道该如何概括,其概括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除了记叙类的文章以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总结说明类和说理类文章的特点,并思考在概括的时候要抓住哪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学生能根据文本的特点展开概括,则能驾轻就熟,提高概括效率。
三、找准核心,借助信息表达
要提高概括的能力,还要尝试找到概括的核心,如果学生能找到文章的题目、中心段落、关键词等,从中提炼出关键性信息,那么概括的效果也会更好。笔者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标题展开猜想,找出文章的重要内容,然后尝试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快速提取出信息。
在学习《爱如茉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的概括有法可依,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说说从文章的题目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有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提到了‘爱’,所以文章的内容必然也是阐述爱的,在概括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这一点,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说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学生回答:“‘茉莉’是文章中串联全文的重要信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问妈妈爱是什么,妈妈的回答是‘茉莉’,而文章的最后,‘我’理解了为何爱是茉莉。”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又是如何理解爱是茉莉的呢,文章中有没有阐述呢?”学生通过笔者的提问,轻松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在提纲挈领的阅读中,学生首先要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然后要找到其中的过渡句,这样就能把握住概括的关键信息。
概括能力的提升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能更好地从各种资料中提取信息,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展开概括时,要让学生有法可依,用表格、大纲等方式促使学生思维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主题归整,形成知识系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单元都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将各种零碎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结合单元课文的内容展开教学。这样就能起到主题归整的效果,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将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放在一起分析,说说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是什么,并用撰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更清晰、具体化地展现几篇课文的内容。在制定表格的过程中,学生围绕文体、内容、修辞手法、观察顺序、文章结构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学生首先发现,这几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相似点,它们都描写了景色。其次,学生发现文章的文体不一样,如《长江之歌》是诗歌的形式,而《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都是散文。在分析修辞手法的时候,学生发现《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这样的散文都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填写了表格后,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用撰写表格的方式列出单元中每一课的关键信息,结合内容、表达方式、结构等加以分析,在自主填表的过程中进行概括,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伴随着这样的整合学习,学生可以尝试整理一整本教材中的课文,将教材变成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更好地搞清楚编者编写课本的目的,学习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二、文体梳理,搭建认知框架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不同文体的作品,如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等。这些文章由于文体不同,所以写作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将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进行简单梳理,搭建认知框架,这样学生就能明白针对不同的文体的作品要采用怎样的概括方法。
以《三打白骨精》一文为例子,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文体梳理的方式进行概括,思考要如何概括这样的记叙类文章。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说说记叙文有哪些要素。学生提出“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重要的内容,之后笔者让学生依次说出《三打白骨精》一文的对应内容。如时间是“取经途中的某一天”,地点是“高山前”,人物是“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骨精”,事件的起因是“白骨精想要吃掉唐僧”,经过是“白骨精三次变化形象,没能吃掉唐僧”,结果是“孙悟空总结了经验,在白骨精第三次出现时,杀死了白骨精”。笔者引导学生整合这些内容,这样学生就知道该如何概括,其概括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除了记叙类的文章以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总结说明类和说理类文章的特点,并思考在概括的时候要抓住哪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学生能根据文本的特点展开概括,则能驾轻就熟,提高概括效率。
三、找准核心,借助信息表达
要提高概括的能力,还要尝试找到概括的核心,如果学生能找到文章的题目、中心段落、关键词等,从中提炼出关键性信息,那么概括的效果也会更好。笔者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标题展开猜想,找出文章的重要内容,然后尝试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快速提取出信息。
在学习《爱如茉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的概括有法可依,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说说从文章的题目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有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提到了‘爱’,所以文章的内容必然也是阐述爱的,在概括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这一点,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说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学生回答:“‘茉莉’是文章中串联全文的重要信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问妈妈爱是什么,妈妈的回答是‘茉莉’,而文章的最后,‘我’理解了为何爱是茉莉。”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又是如何理解爱是茉莉的呢,文章中有没有阐述呢?”学生通过笔者的提问,轻松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在提纲挈领的阅读中,学生首先要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然后要找到其中的过渡句,这样就能把握住概括的关键信息。
概括能力的提升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能更好地从各种资料中提取信息,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展开概括时,要让学生有法可依,用表格、大纲等方式促使学生思维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