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了美国传奇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中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主题——死亡。本文首先描述迪金森在诗歌中关于死亡的主题和诗人关于死亡的认知,然后分析了在女诗人眼中有着尊严、真理和美丽的死亡,死亡是一个永恒的生命的开始。她把死亡视为一个国王,一个朋友。对她来说,走向死亡就像回家一样。尽管死亡是作者迪金森诗歌中的一个主题,但她对死亡的态度是独特的。她能冷静和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死亡,通过本文论述使读者欣赏她的诗歌中的独特风格,了解其缘由及意义,并得以新的视角看待死亡。
【关键词】迪金森 诗歌 主题 死亡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e of Emily Dickinson’s themes, death. Death is a frequently mentioned theme in Dickinson’s poems.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Dickinson’s description about death in her poems. Death is dignified, connected with truth and beauty, and death is the beginning of an eternal life. She treats death as a king, a friend. She regards moving towards death as going home. Although death is one of the themes poets and writers favor, Dickinson’s attitude towards death is peculiar. She accepts death. She is calm and brave. Her attitude towards death expressed in her poems makes her poetry have a distinctive style and makes readers obtain a new perspective towards death.
【Key words】Dickinson; poetry; theme; death
一、引言
艾米丽·迪金森作为美国历史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以惊人的创作力和无数极富独创性的诗与歌惠特曼一样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艾米丽迪金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她父亲的房子里度过的。在这所房子里, 她喜欢这样孤寂隐居的宁静生活、冥思、写诗,她常常穿着白色礼服在院子里浇花,偶尔有妹妹的陪伴,有妹妹的朋友们的歌声。迪金森诗歌的独特,不仅因为她的睿智风格和新奇措辞,更是因为她以独特的方式在诗歌中描述了关于爱恨离别、痛苦与欢喜,死亡与永生的主题,尤其是死亡。读她的诗,让我们去发现她如何用她的整个生命去迎接死亡。死亡似乎也可以是如此的迷人。
二、迪金森诗歌中关于死亡的认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痛苦的,甚至认为是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它也同样困扰着迪金森。但她接受死亡、准备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诗人眼中的死亡是什么?“永别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所知,/也是我们对地狱的全部所需”(“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And all we need of hell.” (Perrine 99))要理解死亡是不可能的。她只知道当她所爱的朋友离去,永别对两个亲密的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说,“我的生命未止却已死过一次。” 珀赖因(99)(“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Perrine 99) 朋友们的逝去犹如她自己离去。然而,她依然非常勇敢的。“但我仍能看到,还有第三次/如果世上有不朽。” (“It yet remains to see/If Immortality unveil/A third event to me.”)
死亡是有尊严的。在迪金森看来, 死亡并不意味着空寂和虚无,也不意味着荒谬的生活,它是有尊严的。当一个人面临死亡, 也是人的一生最庄严的时刻,就是在迎接一生中最光荣的大事。所以,在她的诗歌里“有一种尊严姗姗来迟/所有人都是如此”(珀赖因148) “One dignity delays for all”. (Perrine 148)。
在她的诗歌, 尊严是死亡的镜像。“紫色”和“皇冠”象征着国王的尊严。因此死神是一个带着“奴仆”坐在“马车”里的国王。当她死后,她被邀请坐在“马车”里的国王身旁。人们挥动着“数百顶帽子”与她话别。迪金森使用“国家”,“人群”、“盛况”,“超越”来描述死亡场景,就好像她是被邀请进入一个宏伟的宫殿里。死亡是伟大而令人激动的。
死亡是真理和是一种美。迪金森认为接近死亡就是接近真理和美。没有死亡,没有思考死亡的意义,人类不可能谈论真理和美。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存在是因为人终有一死,注定要死亡。人类的命运引起了无数人对真理和美的冥想。她说,“我为美而死。”(李Yixie315) “I died for beauty.”
( Li Yixie315)。在隔壁房间里——事实上,它指的是墓里的人,说他为真理而死了。真善美其实是一体。“我们隔墙而谈—— /直到青苔爬到了嘴唇——/并覆盖了我们的名字——”诗人自己在想象中追寻着美丽和真理,直至死亡和重生。她认为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一个永恒的生命。她将死亡视为永恒。“我不能停止死亡”,迪金森描述了死亡如何静静地从她童年走到老年,然后又走向了“永恒”。事实上,死亡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他总是与我们同在。在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个人的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课间休息的孩子们,谷物丰收的原野还有西下的落日余晖。死亡来了,但是他是善良的。“他好心地为我停下”(“He kindly stopped for me”)。死亡伴随生命,但这并不是种威胁。他就像一个朋友,有耐心有礼貌。“我们慢慢地行驶,他知道不用匆忙。/我放下我手里的活我放下娱乐,/为了这死亡这文明。”(“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 And I had put away/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 For this civility.”)死亡领导着我们走向永恒。我们享受生活,但人生短暂,我们得等待迎接死亡。“从那以后,经过几个世纪,然而/感觉昼如白驹飞过/我第一次超过马头/走向了永恒”。珀赖因(263)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and yet/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Were toward eternity.” (Perrine 263) 三、迪金森诗歌中死亡主题产生缘由
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她如此频繁谈论死亡的诗。但是如果我们把她的诗与她的年龄和文化联系起来就不会感到很奇怪。首先,迪金森当时在19世纪的美国,死亡率非常高。高死亡率可能促进诗人对死亡的沉思。这也是同时期诗人艾伦坡诗歌中的一个主题。很多年轻人的死让诗人有了冲动去更多地思考死亡。另一个原因诗人受到清教主义的强烈影响,如同西方文学大都是受到《圣经》的影响。19世纪中叶布道把死亡作为他们最恒定的主题。(Parini135)牧师布道说,上帝就像一个慈爱的父母为大家准备了天国的家。新约不断强调天堂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迪金森的诗歌中,比起人间俗事她更关心的是死后的生活。许多评论家认为,尽管迪金森很少出门,她仍然吸收了先验论者爱默生的一些观点,如认为自然是神的化身,那里存在着上帝的精神。(Chang Yaoxin 83)。相信上帝的人是不需要依赖牧师的布道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上帝的存在与自然。迪金森就是一个强调自己经验的诗人。她每天细致地观察和冥思去体验死亡的意义。在她看来,生命是永恒的化身,她作为一个个体可以通过每天自身的改变体验永恒或死亡。
四、诗人迪金森诗歌中死亡主题的意义
死亡是诗人们常常关注的主题之一,艾伦坡的最喜欢的主题就是美女之死。但迪金森在书写死亡的态度是独特的,不同于男性诗人。“因为我无法阻止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死亡是像一个和蔼的邻居,一个老朋友。他很“善良”。当他来的时候他坐着“马车”。死亡的出现不会带来任何打击或恐惧。死亡不是把她带进地狱或天堂,而是“我”似乎被邀请去一个朋友的家里,没有悲伤,没有绝望。在这一点上,尽管她无法避免受其文化的影响,但她有着独立的信念,而非仅仅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是神父告诉她什么就是什么。她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迪金森认为的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不是《圣经》中的模样,而是死亡时,“永别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所知,/也是我们对地狱的全部所需”珀赖因(99)。她知道的是,死亡意味着她的朋友永远离开她。“就这样,像亲人,在一个晚上/我们隔墙而谈—— /直到青苔爬到了嘴唇——/并覆盖了我们的名字——”(“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人死后,终将长眠地下,尘归尘、土归土,苔藓披身没体,我们的名字也终将会被遗忘。在迪金森的诗歌中,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通过读她的诗,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平淡地思考死亡和谈论死亡,死亡来临时坦然友好地迎接死亡。
在和迪金森同时代的另一个伟大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切都充满希望,如大自然、美国和美国人民,一切都是生气蓬勃,自由奔放。其实迪金森和惠特曼一样,他们勇敢而独立,他们只是在诗歌中用不同的方式同样歌颂着平凡美好的事物。
五、总结
艾米丽·迪金森作为一个女诗人不仅影响了美国文学,她也影响了世界文学。迪金森在诗歌中探索的死亡这一主题,不仅丰富了文学的意义,它也让作为普通老百姓的读者以新的角度看待死亡,使其不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社会现实意义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2]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rans. Hao Zhengyi, Fan zhengguo and Hechengzhou. Beijing University, 1997 P.7.
[3]Li Yixie, Chang Yaoxin (de.)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1.
[4]Perrine, Laurence.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Seventh Edition. He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7.
[5]Parini, Jay. Brett C. Mill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作者简介:
蒋秀青,文学士,杨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杨州人,讲师。
蒋燕,文学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人,翻译。
【关键词】迪金森 诗歌 主题 死亡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e of Emily Dickinson’s themes, death. Death is a frequently mentioned theme in Dickinson’s poems.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Dickinson’s description about death in her poems. Death is dignified, connected with truth and beauty, and death is the beginning of an eternal life. She treats death as a king, a friend. She regards moving towards death as going home. Although death is one of the themes poets and writers favor, Dickinson’s attitude towards death is peculiar. She accepts death. She is calm and brave. Her attitude towards death expressed in her poems makes her poetry have a distinctive style and makes readers obtain a new perspective towards death.
【Key words】Dickinson; poetry; theme; death
一、引言
艾米丽·迪金森作为美国历史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以惊人的创作力和无数极富独创性的诗与歌惠特曼一样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艾米丽迪金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她父亲的房子里度过的。在这所房子里, 她喜欢这样孤寂隐居的宁静生活、冥思、写诗,她常常穿着白色礼服在院子里浇花,偶尔有妹妹的陪伴,有妹妹的朋友们的歌声。迪金森诗歌的独特,不仅因为她的睿智风格和新奇措辞,更是因为她以独特的方式在诗歌中描述了关于爱恨离别、痛苦与欢喜,死亡与永生的主题,尤其是死亡。读她的诗,让我们去发现她如何用她的整个生命去迎接死亡。死亡似乎也可以是如此的迷人。
二、迪金森诗歌中关于死亡的认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痛苦的,甚至认为是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它也同样困扰着迪金森。但她接受死亡、准备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诗人眼中的死亡是什么?“永别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所知,/也是我们对地狱的全部所需”(“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And all we need of hell.” (Perrine 99))要理解死亡是不可能的。她只知道当她所爱的朋友离去,永别对两个亲密的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说,“我的生命未止却已死过一次。” 珀赖因(99)(“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Perrine 99) 朋友们的逝去犹如她自己离去。然而,她依然非常勇敢的。“但我仍能看到,还有第三次/如果世上有不朽。” (“It yet remains to see/If Immortality unveil/A third event to me.”)
死亡是有尊严的。在迪金森看来, 死亡并不意味着空寂和虚无,也不意味着荒谬的生活,它是有尊严的。当一个人面临死亡, 也是人的一生最庄严的时刻,就是在迎接一生中最光荣的大事。所以,在她的诗歌里“有一种尊严姗姗来迟/所有人都是如此”(珀赖因148) “One dignity delays for all”. (Perrine 148)。
在她的诗歌, 尊严是死亡的镜像。“紫色”和“皇冠”象征着国王的尊严。因此死神是一个带着“奴仆”坐在“马车”里的国王。当她死后,她被邀请坐在“马车”里的国王身旁。人们挥动着“数百顶帽子”与她话别。迪金森使用“国家”,“人群”、“盛况”,“超越”来描述死亡场景,就好像她是被邀请进入一个宏伟的宫殿里。死亡是伟大而令人激动的。
死亡是真理和是一种美。迪金森认为接近死亡就是接近真理和美。没有死亡,没有思考死亡的意义,人类不可能谈论真理和美。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存在是因为人终有一死,注定要死亡。人类的命运引起了无数人对真理和美的冥想。她说,“我为美而死。”(李Yixie315) “I died for beauty.”
( Li Yixie315)。在隔壁房间里——事实上,它指的是墓里的人,说他为真理而死了。真善美其实是一体。“我们隔墙而谈—— /直到青苔爬到了嘴唇——/并覆盖了我们的名字——”诗人自己在想象中追寻着美丽和真理,直至死亡和重生。她认为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一个永恒的生命。她将死亡视为永恒。“我不能停止死亡”,迪金森描述了死亡如何静静地从她童年走到老年,然后又走向了“永恒”。事实上,死亡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他总是与我们同在。在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个人的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课间休息的孩子们,谷物丰收的原野还有西下的落日余晖。死亡来了,但是他是善良的。“他好心地为我停下”(“He kindly stopped for me”)。死亡伴随生命,但这并不是种威胁。他就像一个朋友,有耐心有礼貌。“我们慢慢地行驶,他知道不用匆忙。/我放下我手里的活我放下娱乐,/为了这死亡这文明。”(“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 And I had put away/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 For this civility.”)死亡领导着我们走向永恒。我们享受生活,但人生短暂,我们得等待迎接死亡。“从那以后,经过几个世纪,然而/感觉昼如白驹飞过/我第一次超过马头/走向了永恒”。珀赖因(263)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and yet/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Were toward eternity.” (Perrine 263) 三、迪金森诗歌中死亡主题产生缘由
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她如此频繁谈论死亡的诗。但是如果我们把她的诗与她的年龄和文化联系起来就不会感到很奇怪。首先,迪金森当时在19世纪的美国,死亡率非常高。高死亡率可能促进诗人对死亡的沉思。这也是同时期诗人艾伦坡诗歌中的一个主题。很多年轻人的死让诗人有了冲动去更多地思考死亡。另一个原因诗人受到清教主义的强烈影响,如同西方文学大都是受到《圣经》的影响。19世纪中叶布道把死亡作为他们最恒定的主题。(Parini135)牧师布道说,上帝就像一个慈爱的父母为大家准备了天国的家。新约不断强调天堂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迪金森的诗歌中,比起人间俗事她更关心的是死后的生活。许多评论家认为,尽管迪金森很少出门,她仍然吸收了先验论者爱默生的一些观点,如认为自然是神的化身,那里存在着上帝的精神。(Chang Yaoxin 83)。相信上帝的人是不需要依赖牧师的布道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上帝的存在与自然。迪金森就是一个强调自己经验的诗人。她每天细致地观察和冥思去体验死亡的意义。在她看来,生命是永恒的化身,她作为一个个体可以通过每天自身的改变体验永恒或死亡。
四、诗人迪金森诗歌中死亡主题的意义
死亡是诗人们常常关注的主题之一,艾伦坡的最喜欢的主题就是美女之死。但迪金森在书写死亡的态度是独特的,不同于男性诗人。“因为我无法阻止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死亡是像一个和蔼的邻居,一个老朋友。他很“善良”。当他来的时候他坐着“马车”。死亡的出现不会带来任何打击或恐惧。死亡不是把她带进地狱或天堂,而是“我”似乎被邀请去一个朋友的家里,没有悲伤,没有绝望。在这一点上,尽管她无法避免受其文化的影响,但她有着独立的信念,而非仅仅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是神父告诉她什么就是什么。她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迪金森认为的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不是《圣经》中的模样,而是死亡时,“永别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所知,/也是我们对地狱的全部所需”珀赖因(99)。她知道的是,死亡意味着她的朋友永远离开她。“就这样,像亲人,在一个晚上/我们隔墙而谈—— /直到青苔爬到了嘴唇——/并覆盖了我们的名字——”(“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人死后,终将长眠地下,尘归尘、土归土,苔藓披身没体,我们的名字也终将会被遗忘。在迪金森的诗歌中,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通过读她的诗,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平淡地思考死亡和谈论死亡,死亡来临时坦然友好地迎接死亡。
在和迪金森同时代的另一个伟大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切都充满希望,如大自然、美国和美国人民,一切都是生气蓬勃,自由奔放。其实迪金森和惠特曼一样,他们勇敢而独立,他们只是在诗歌中用不同的方式同样歌颂着平凡美好的事物。
五、总结
艾米丽·迪金森作为一个女诗人不仅影响了美国文学,她也影响了世界文学。迪金森在诗歌中探索的死亡这一主题,不仅丰富了文学的意义,它也让作为普通老百姓的读者以新的角度看待死亡,使其不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社会现实意义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2]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rans. Hao Zhengyi, Fan zhengguo and Hechengzhou. Beijing University, 1997 P.7.
[3]Li Yixie, Chang Yaoxin (de.)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1.
[4]Perrine, Laurence.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Seventh Edition. He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7.
[5]Parini, Jay. Brett C. Mill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作者简介:
蒋秀青,文学士,杨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杨州人,讲师。
蒋燕,文学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人,翻译。